文/周韡 李植
在治安調解中,派出所民警不僅自己要全程錄音錄像,也要習慣在聚光燈下執法,要確保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經得起考驗。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規范動作”: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八十條規定,調解處理案件,應遵循合法之原則。筆者認為,有三類糾紛不能調解:拒絕接受調解的經濟糾紛、非因民間糾紛引起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刑事案件(可主持刑事和解,但不能調解結案)。鑒于此,一旦所謂的糾紛屬于上述三類,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千萬不能調解處理。不過實務中,有些糾紛并非非此即彼、涇渭分明,到底屬不屬于上述三類,或處于爭議、模糊地帶確實難以判斷。對此,筆者建議,對于不能作出準確定性的糾紛,不要草率處理。比如,個別民警把尋釁滋事、盜竊等治安案件甚至涉嫌犯罪的行為當作糾紛予以調解,成為好心辦壞事的典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八十條規定,調解處理案件,應遵循公正之原則。以筆者之經驗,絕大多數糾紛都是由經濟利益直接或間接所引發的雞毛蒜皮瑣事,只要民警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主觀上對雙方的利益保持公正的心態,不顧此失彼或明顯偏袒一方,多數糾紛基本上能現場或者很快予以調解解決。不過,個別時候民警在主觀上出于別的因素考慮,或在客觀上提出過于離譜的調解方案,可能讓當事人或圍觀群眾感覺民警未能將一碗水端平,從而使工作陷入被動甚至引發負面輿情。
關于調解過程如何規范,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及時出警。及時出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小的糾紛激化為治安或者刑事案件。其次,警容風紀要規范。除特殊情況,民警處警時要規范著裝及配備相應裝備,這是規范執法的基本要求,可以避免被人拿來做文章。最后,用語要規范。主動說話時,民警要始終圍繞著糾紛的內容展開,不說外行話。回應當事人話題時,要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切忌被對方無理、挑釁、違法等語言所左右,導致情緒失控。
自媒體時代,民警在執法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哪怕當事人根本不具備錄音錄像的條件,也要認為他們就在錄音錄像監督自己主持的調解工作。一旦形成了在錄音錄像場景下工作的習慣,民警在調解的時候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就會自覺規范執法程序與規范用語。此外,一旦發現有人在錄音錄像,切忌如臨大敵橫加阻攔,畢竟監督民警執法是公民的權利。民警能做的就是提醒他們,不要影響執法工作,另外如果掐頭去尾或斷章取義傳播,可能涉嫌違法或犯罪,被依法追究責任。
實務中,多數糾紛是可以在現場調解解決的,但確有部分涉及人員較多或分歧較大的糾紛,一時半會兒難以化解。鑒于此,民警在處警現場要根據糾紛的實際情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時調整策略,采取呼叫增援或帶離現場等適當措施,掌握調解工作的主動權,避免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