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申學仁
海闊納百川,大道終致遠。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截至目前,全球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貿易和投資逆勢增長,成為疫情陰霾下的一抹亮色。“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
2021年12月3日全線建成通車的中老鐵路,線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老撾萬象,全長1000多公里,為服務兩國民眾便捷高效出行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2年5月23日,中老鐵路旅客發送總量達309萬人次……
2022年6月25日,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開通,成為達卡連接孟加拉國南部21個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大橋全長9.8公里,主橋長6.15公里,由中國中鐵大橋局承建,創下中國企業承建的最大海外橋梁工程紀錄。
2022年7月26日,佩列沙茨跨海大橋通車。該橋是一座長2440米、寬22.5米的公路斜拉橋,是中方在克羅地亞承建的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中克共建“一帶一路”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標志性項目。
2022年7月,中歐班列開行1517列,連續27個月保持“月行千列”水平,已通達歐洲24個國家200個城市。
還有很多工程項目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施。不難發現,在這些工程或項目中,幾乎都有來華留學生、留華畢業生或在中國接受過教育培訓的工作者忙碌的身影,他們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人才資源和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他們在加快打造更加緊密的“一帶一路”伙伴關系、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畢業于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老撾籍留學生夏星揚現在是一名中老鐵路員工。她說:“在中國學習的兩年里,我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在中國的學習,雖然像坐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轉瞬即逝,但讓我看到了更美麗的風景。”
在東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伊朗籍留學生瑪麗說:“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中國和伊朗的‘一帶一路’文化使者,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傳播到自己國家及世界各地。”
2016年7月,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翻開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新篇章。中國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高質量發展,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合作網絡,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互聯互通,實施更具韌性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提供更有質量的教育公共產品,與各國攜手應對教育面臨的風險挑戰,順應各國人民對發展教育的美好愿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在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每一個你我都是一座聯通世界的橋,彼此傳遞溫暖,守護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