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想要做好,光靠認真努力是不夠的。那種能在事情中發現快樂并沉浸其中的狀態,通常出現在一個人生命的中前期,目的在于通過神經系統的獎勵機制迅速提高個體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但隨著年齡增長和身份轉變,“樂在其中”這種感覺出現得越來越少。
—一個人可塑性減退的標志之一,就是很難再感到快樂
再璀璨的燈光也可能會熄滅,但是樹還是會長,海還是這樣,山還是沒變,你身邊這些才是你最美好的東西。你好像被這些治愈了,但是其實也沒有,你只是用一種方式撫慰了一下自己。
—脫口秀演員徐志勝
笨人做事能做得更長遠。知道自己笨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不如做個聰明的笨人,去順應自己的節奏生長,就像我們村的麥子一樣,一步步抽穗揚花,順應四季的節奏成熟,不用為了追隨別人而擾亂自己的步伐。
—作家劉震云的人生態度
只有無所事事的人才會覺得孤單,朋友是在志趣相投的領域不經意的偶遇,而不是為了突出自己的人氣而隨意結識的群體。
—網友@慢車巡游 談友誼
每個人都需要適當地切換一下空間環境,這是有益的,人能夠在自己所處的單一框架外獲得精神氧氣,就像抹香鯨每深潛2小時就要去海面上透透氣。
—心理咨詢師崔慶龍
被信任、被需要、被允許“離開”、被授權“超越”。
—養好一個孩子最有效的4種方式
人生低谷靠什么挺過來?靠天?靠命?最后還得靠自己。靠自己,才能收獲那些寶貴的“低谷的遺產”和“挫折的饋贈”。這是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感悟。
—小米CEO雷軍
當你拒絕社會規訓時一定會產生痛感,這個痛感我們表現成“社恐”。真正的治愈不是說人沒有痛苦了,而是我理解自己的痛苦從何而來,我能夠面對和駕馭自己的痛苦了。
—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認為,自我意識比較強的人才會“社恐”
用半生的力氣,反復學習著拋棄一個念頭:等我怎么怎么樣了,就能去做什么和什么了。
—要做什么事情,不妨就趁現在
丟掉生活里80%的雜念,丟掉外界束縛在你身上的評價體系和價值標準,要獨立思考,要深度思考,要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生活秩序,保持熱愛,保持清醒,內核穩定,持續創造。
—作家扶南
就算公交車上空無一人,司機也會把車開到終點。
—不要因為任何人的離開而停止原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