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環 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個家園下,廣東人民最明顯的感受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更幸福”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全省各級人大依法履行生態環保監督職責,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沉甸甸的成績單。
近年來,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省人大常委會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著力提升環保監督工作實效,推動實現2021年國家下達廣東的生態環境約束性考核指標全面完成,空氣質量6項指標連續七年全面達標,全省AQI達標率94.3%,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89.9%,輕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均達100%,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在環保監督工作中,省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圍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省委“1+1+9”工作部署的落實,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愿,扎實推進立法、監督和代表工作,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提供堅強法治保障。近幾十年來,廣東經濟發展迅速,水環境承載能力下降,水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全省71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中,劣V類斷面還有9個,要下決心治理好;要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給老百姓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景觀。近幾年來,我們把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把助力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人大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依法履職,從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代表工作等方面全面發力,為廣東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人大力量。經過不懈努力,2021年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 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均居全國首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18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近50%。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劣,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特別是茅洲河、練江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
省人大常委會聚焦環保監督工作中的六個重點、難點問題,助推我省經濟社會實現綠色發展。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2年3月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環境狀況和環保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2022年7月審議《廣東省建筑垃圾管理條例》,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教育條例、民用核設施核事故預防和應急管理條例立法修法。目前,我省省級現行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已達37件左右,各地市共100件左右,基本構筑了我省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聚焦碳達峰碳中和。2022年11月開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題調研。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97億噸,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7.5%,全省能耗強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4%,單位GDP能耗強度位居全國第三低位。
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5月開展環境保護法和省環境保護條例執法檢查,2022年11月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的報告。近五年,我省持續投入7500億元補上歷史欠賬,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響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聚焦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2022年5月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情況報告。“十三五”以來,我省共實施造林和生態修復2 287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7%,基本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華南國家植物園獲國務院批準并揭牌,南嶺國家公園創建取得突破性進展。
聚焦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高質量發展。2022年7月開展省城市綠化條例執法檢查,2022年9月繼續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情況的報告。目前,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和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分別達5 869萬噸/年、957萬噸/年。2021年底全省城市公交領域電動化率達98%,城鎮新增綠色建筑竣工面積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70%以上。
聚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以督察通報的5個典型案例為突破口,2021年10月至12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先后赴中山、茂名、清遠、云浮、省水利廳開展實地調研督辦,推動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督察整改工作,5起典型案例問題立行立改,整改成效明顯。
強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把“全流程”“全要素”“全覆蓋”貫穿人大環境資源保護監督工作全過程。按照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二字貫穿“全流程”“全要素”“全覆蓋”監督的全過程,力求取得讓人民滿意的效果,已經成為廣東省環境資源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特征。
特征一、全流程。高度重視吸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參與監督,從面向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廣泛征集監督議題,到召開匯報會聽取人大代表和各界群眾的意見建議;從積極邀請人大代表和環保咨詢專家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到聽取和審議報告推動解決了有關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等一大批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民生領域熱點問題。一系列舉措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征二、全要素。本屆以來,省人大常委會統籌兼顧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四大環境要素,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環境保護、生態治理領域確定了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專題調研等25個監督項目,連續5年將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生態環保領域專項法律法規實施情況作為監督工作重點,助力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特征三、全覆蓋。近年來,開展固廢法、環保法、省綠化條例等生態環保領域執法檢查均實現了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覆蓋,同時要求受委托的市聯動縣(區、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執法檢查,形成四級人大、五級代表聯動檢查合力。每次執法檢查還在21個地級以上市同步開展法律知識問卷調查和法律實施情況問卷調查,2021年約2.5萬人參與了固廢法和省固廢條例執法檢查問卷調查,推動提升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能力和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法治觀念。
省人大常委會強化守正創新,不斷探索人大環境資源保護監督工作新模式,集中體現為“六個突出”:
突出打組合拳。綜合運用多種監督形式手段,打好監督組合拳,推動重大突出問題的解決。如,對水污染防治監督,先后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水污染防治專項工作報告、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執法檢查、開展水污染防治突出問題專題詢問、重點督辦代表有關加強“兩河”“四河”治理的建議、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作出5個有關水污染防治決定決議等多種形式開展監督。
突出監督剛性。2018年起,開始編印監督簡報,以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對問題突出、整改不力、進展滯后的地市和部門直接進行點名。截至目前,共編印監督簡報35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主要領導、有關領導批示51次,高位推動各地市政府及職能部門即知即改、立改立行。
突出上下聯動。先后在茅洲河、練江、廣佛跨界河流白海面涌、東江北干流等8條重點河流中建立聯動監督機制。2020年8月以來,省人大環境資源委與珠海、中山市人大常委會建立了前山河污染治理聯動監督機制,先后開展現場督辦8次,共同推動前山河水質由2019年一度的劣Ⅴ類改善為2021年Ⅲ類。
突出發揮第三方力量作用。建立環保咨詢專家制度,本屆常委會聘請42名環保咨詢專家,為做好人大環境資源保護立法和監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參謀智囊作用。2020年委托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對受污染耕地土壤及農產品樣品采樣檢測,使人大工作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和公信力。
突出跟蹤問效。在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固廢法、環保法執法檢查時,既有“明察”又有“暗訪”,重點督辦發現問題整改和審議意見辦理情況。通過持續跟蹤督辦,推動解決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廢棄物處置等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全省高校實驗室歷史積存危險廢棄物“清零”任務。
突出總結提升。積極探索體現地方人大監督工作特點,及時總結推廣各地人大監督工作經驗做法,連續三年開展全省人大十大環保監督優秀案例推選工作,并將優秀監督案例編印成冊,在《南方日報》等主流媒體連載報道,廣泛宣傳環保監督工作,讓環保意識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