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日,孫恒聰,林道冠,邱勝衛,施艷
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炎癥稱為肩周炎。其中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度降低為其主要表現[1]。隨著疾病進展,患者關節活動度受到阻礙,肌肉逐漸出現萎縮,嚴重影響其日常活動能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肩周炎在全球范圍內患病率為2%~5%,中老年人為主要好發人群[2]。有研究表明,肩周炎患者通常在1~2 年內可自行恢復,但部分患者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關節疼痛現象依然存在[3]。藥物治療、局部封閉及理療為肩周炎臨床主要治療手段,但效果不理想。因此,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早期治療,配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非常有必要。相關文獻報道,中頻脈沖治療配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改善患者疼痛狀況,進而改善肩關節活動度,頗有臨床療效[4]。基于此,本研究以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頻脈沖治療配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對其日常活動能力和活動度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1 月三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6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簡單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3 例。其中試驗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40~73 歲[(56.78±9.23)歲];病程3~17 個月[(10.13±2.36)個月];對照組男28 例,女25 例;年齡41~72 歲[(56.12±9.06)歲];病程2~17 個月[(9.65±2.48)個月]。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χ2/t 值P 值例數53 53性別(例)男29 28 0.038 0.846女24 25年齡(歲)56.78±9.23 56.12±9.06 0.371 0.711病程(月)10.13±2.36 9.65±2.48 1.021 0.310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符合肩周炎相關診斷標準[5];(2)均為首次發病;(3)近期未進行相關手術治療;(4)能夠有效配合,溝通無障礙;(5)患者和家屬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的骨質疏松;(2)合并全身惡性腫瘤;(3)患者有其他器官功能受損;(4)存在其他骨、關節疾病;(5)免疫功能存在異常;(6)患者不配合,中途退出試驗。
1.3 方法 2 組患者均采用虛擬情景模擬訓練,選擇具有智能反饋、三維空間、情景模擬訓練功能的上肢機器人(生產廠家:廣州一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A2版)訓練,A2 版本包括3 種模式,分別為:一維(單關節訓練),如煎蛋、槍擊、裝水、捕魚等;二維(多關節訓練),如摘蘋果、二維跳躍、顏色識別;三維(整體訓練),如擊球等。訓練前對上肢進行關節活動范圍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與患者興趣選擇合適的游戲項目。30 min/次,1 次/d,6 次/周,持續6 周。
對照組添加常規西藥治療,即藥物局部封閉治療,進針點為患肩肩峰下、大小圓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處及痛點。注射藥物:利多卡因5 ml、維生素B62 ml、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抽取以上藥物并以0.9%氯化鈉溶液稀釋至20 ml 注入進針點,每個進針點8~15 ml。每周1 次,共4 次。
試驗組添加中頻脈沖治療,采用電腦中頻治療儀(生產廠家:北京奔奧技術有限公司)治療,該治療儀由主機、電極板及輸出連線組成。工作頻率范圍2 000~8 000 Hz,誤差±10%;最大輸出電流為100 mA ± 10%,可調節;輸出電流穩定率在5% 以下。操作時使用沙袋固定,電流強度視患者情況而定。間隔20 min 更換治療部位,1 次/d,治療10 d,暫停1 d,連續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1)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評定。患者完全感受不到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恢復為治愈;肩部疼痛有減輕跡象,活動度增大為好轉;疼痛無改善,活動仍明顯受限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于治療4 周后評定。(2)日常活動能力:共有10 個項目,總分為20 分,分數越高說明日常活動能力越強[7]。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分別評定。(3)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8]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10 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分別評定。(4)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Melle 評分[9]進行評估,主要包含5 個方面,總分15 分,評分越低,說明肩關節功能恢復越好。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分別評定。(5)活動度:包含前屈、外展、內旋、外旋活動度[10]。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分別評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兩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84.91%)顯著高于對照組(60.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疼痛及Melle評分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疼痛及Mell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均上升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疼痛及Melle 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疼痛及Melle 評分比較(分,± s)

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疼痛及Melle 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Melle 評分為關節活動度評分量表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53 53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治療前14.51±3.63 14.29±4.13 0.291 0.771治療后21.58±4.41a 17.36±4.78a 4.724<0.001疼痛評分治療前6.59±2.12 6.98±2.18 0.934 0.353治療后1.54±0.31a 3.56±0.45a 26.912<0.001 Melle 評分治療前10.59±3.56 11.02±3.32 0.484 0.630治療后4.56±1.37a 7.42±2.15a 8.167<0.001
2.3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前屈、外展、內旋、外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前屈、外展、內旋、外旋角度均增加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每組n=53]

表4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每組n=53]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前屈治療前75.26±7.21 76.14±7.36 0.622 0.535治療后138.52±10.87a 105.39±11.48a 15.256<0.001外展治療前48.27±6.32 48.59±6.45 0.258 0.797治療后84.87±8.37a 66.54±8.26a 11.348<0.001內旋治療前23.45±4.51 24.06±4.37 0.707 0.481治療后54.29±7.28a 39.58±6.33a 11.101<0.001外旋治療前28.53±7.68 27.69±7.23 0.580 0.563治療后49.17±7.68a 35.64±8.12a 8.813<0.001
相關研究表明,肩周炎誘發因素較多,加之肩關節活動范圍較廣,結構復雜,易受到外力影響,從而導致肩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而且,肩周炎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齡化趨勢[11]。肩周炎為肩關節肌肉、肌腱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損傷或合并炎癥,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尚未明確,通常為滑膜炎和關節囊纖維化共同作用產生[12]。通常肩關節活動度大,有較多肌肉參與作用,導致該病較難恢復,且易復發。因此,臨床治療方式各不相同。對于肩周炎治療,臨床常以緩解疼痛及恢復肩關節活動為主要目的。依據肩關節解剖結構,西醫常采用手術松解、神經麻醉及藥物等方式來降低疼痛感,雖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不太理想,雖能改善癥狀但有較大風險,甚至會引起肩周炎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3]。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有效緩解痙攣,增強關節活動度,但其過程較為漫長,恢復緩慢,患者無法長期堅持[14]。因此,配合其他治療方式極為重要。
虛擬情景模擬訓練主要以患者肩關節訓練、關節松動訓練為主[15]。關節松動訓練可增加關節軟骨營養,促進關節液流動。肩周炎患者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脹大,無法進行大范圍活動,而給予患者關節松動訓練可抑制機體致痛物質的釋放,降低疼痛感,使得關節延展性增強,增加關節活動范圍[1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84.91%)顯著高于對照組(60.38%),說明中頻脈沖治療聯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臨床療效較高。治療后,2 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均上升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及Melle 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經中頻脈沖治療聯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顯著提升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降低疼痛感[17]。其原因在于中頻脈沖治療可擴張患者血管,促進局部組織淋巴液回流和血液循環,對肌肉、韌帶、肌腱和神經均有消炎、止痛功效,結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使得患者關節得到充分拉伸,消除腫脹感,達到止痛、肩功能恢復的目的[18]。
李勝等[19]研究發現,中頻脈沖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可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結論與其類似。本研究中,治療后,2 組患者前屈、外展、內旋、外旋角度均增加且試驗組顯著大于對照組,說明中頻脈沖治療聯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這是因為患者在虛擬情景模擬訓練中主動肌、拮抗肌相繼牽伸,一方面可增強患者肌力,另一方面可改善肌肉、韌帶狀態,消除軟組織粘連,使得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大;肌肉在收縮、放松過程中對自身血液流通有改善作用,可促進自身肌肉組織修復,改善肩關節疼痛程度。有研究表明中頻脈沖可通過中樞產生干擾效應,興奮末梢神經纖維傳導非疼痛信號,阻滯疼痛信號,同時局部電刺激可引起機體釋放嗎啡而止痛;由于血液循環增強,組織、神經纖維水腫減少,使得關節得以擴展,對臨床癥狀具有顯著改善作用[20]。
綜上所述,肩周炎患者采用中頻脈沖治療配合虛擬情景模擬訓練可改善日常活動能力及活動度,降低疼痛感,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此聯合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