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在碩博連讀階段就已經發表了十余篇SCI 論文,32歲被破格評為教授,如今已拿下多個千萬元級的項目資助,您帶領的團隊更是不用揚鞭自奮蹄。您認為從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備哪些重要的素質?
王正洶: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創新和鉆研精神。要善于探索未知的領域并大膽嘗試。我當年在導師的指導下毅然放棄了原來的研究方向,改為磁約束核磁聚變的理論和數據模擬研究,就是一次大膽的決定,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人很少,挑戰性顯而易見。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另外,搞科學研究和實驗,要潛下心來,要耐得住寂寞。一項重大研究成果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國家科研大項目從申請到獲批,通常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其間要經過多輪評審,常常還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反饋修改。在這樣的節奏和強度下,我們的團隊成員時常要工作到下半夜。當然,每一次項目獲批或者實驗有了新突破,都會讓大家欣慰和欣喜。
此外,科研工作者要有較真的精神。我們團隊在一起討論問題時,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大家都有各自的觀點,最終只有坐下來一起研究,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在較真中歸于嚴謹和科學。
記者:從事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您是如何平衡或者說兼顧科研工作與生活的?
王正洶:從事科研工作,像我們的團隊成員包括我,基本上是全年無休的。很多老師一面搞科研,一面還要上課。白天上課,晚上做實驗,有時備課只能放在下半夜。
然而,盡管強度較大,但我要求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強鍛煉,只有擁有一個好體格,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我平時會有意識地抽時間跑跑步、練練單杠、打打太極拳,適度的運動也會激活細胞再生,讓我們的精力更加充沛。
有時忙到半夜,早上還是會按時起床,送孩子上學,不只我這樣,團隊很多老師也都是這樣,大家會把科研、教學和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努力做一個會生活的人。
記者:據了解,我們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如果不在高校,到社會上的一些科技企業謀職,薪資會高出不少,而您個人也是放棄國內外的一些高薪邀請,回到大工從事科研工作。是什么讓像您這樣的科研人才不計利益誘惑,踏實前行的?
王正洶:的確,社會上的高薪誘惑有很多,但搞科研,切記不能向“錢”看。如果非要說是什么精神,大概就是一種“為祖國的科研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精神和情懷吧。每次我們通過不懈努力拿到國家的重大項目課題時,團隊成員都興奮不已,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自己是“國家隊”;而國家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持續支持和投入,則讓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內心坦蕩,敢于放手去干。
我常跟團隊的伙伴們說,科研人員要心懷國家。未來,全世界都將面臨能源危機,而中國是人口大國,對能源的需求尤甚。能早日讓聚變能作為新能源造福人類、造福華夏兒女,是我們這代“聚變人”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