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文國
請示,作為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或批準的呈請性、期復性公文,是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上行文種,對于管理體系的穩定、有序、順暢運行頗為必要。相比其他公文,請示篇幅一般較為短小,既不同于總結的系統全面,也不同于報告的翔實深入,但不管是有疑而“請”、為事而“請”,還是因責而“請”、求權而“請”,都需要將相關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以便上級機關作出及時精準的批復。
第一,交代清楚對象。與批復、報告、通知、函等公文一樣,請示必須面向指定的對象,這既是管理層級制度的要求,也是職責行使權限所在。具體說,請示的對象是對請示主體有直接管理權限的上級機關,如果有兩個以上有直接管理權限的上級機關,則必須針對請示事項內容,請示對應的上級機關,做到向主管機關請示。為防止出現超越權限或多頭交叉的問題,請示一般只主送一個機關,不要多頭請示。
第二,交代清楚事由。請示的目的性非常強,是在自身拿捏不準、權限不允、職能有限、能力不足,或面臨阻力較大情況下,通過請求上級機關認可、支持、賦權,以推動工作進行,所以干什么、要什么,甚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須交代得清楚明白。特別是請示的“門檻高”,與責任落實和追究直接關聯,所以要嚴格遵守“一事一文”的原則,只有當遇到確實無權解決或無力解決的問題時,才能向上級請示。
第三,交代清楚傾向。請示體現著工作的主動性,這種主動性不僅是態度上的主動,更是思考、行動上的主動。因此,請示要充分考慮建設性因素,不能“只出題,不答題”,把問題和麻煩都推給上級機關。具體說,不僅要提出急需解決的問題,還要提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意見以及初步的解決方案。如果在多個方案中有一定的傾向性,就要排好次序,將傾向性的意見排在前面。如果遇到的問題涉及其他部門,應先主動充分協商,意見一致后才可行文,如果未能達成一致,在請示時應如實說明,列出雙方的理由,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與有關部門會簽后報請上級機關。這樣,便于上級機關了解事項,對于作出批復決定、推動問題解決很有意義。
第四,交代清楚時間。時間性是請示的一個鮮明特征,因為請示的事項一般都是急需明確和解決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實際工作的進度,甚至會錯失難得的機遇。具體交代到什么程度,需根據請示事項的客觀需要,明確到年、月,必要情況下明確到日。時間交代清楚了,上級機關就會根據實際需要,抓緊研究決定,并提前批復或回復。當然,請示主體需要做好工作研判,打出提前量,除非緊急突發情況,盡量早請示,避免給上級機關造成緊迫和被動。
第五,交代清楚格式。請示一般由標題、主送機關、正文、落款和成文日期幾部分構成。標題格式為“發文機關+事由+請示”,其中發文機關經常被省略。主送機關一般只寫一個。正文通常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寫請示的原因,主要陳述情況,闡述理由,講清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用“為此,請示如下”引出下文;二是請示的事項,要寫明請示要求,如請求物資要寫明品名、規格、數量,請求資金要寫明金額;三是尾語,多用“當否,請批示”“妥否,請批復”,或“以上請示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區、各部門研究執行”等固定格式。請示的最后要明確署名和成文時間,標題寫明發文機關的,可不再署名,但需加蓋單位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