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星/江蘇省泰興市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隨著人們食品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新鮮美味、健康安全、方便快捷的鮮食食品已逐漸成為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新需求。以嶄新的面貌擁抱各類鮮食食品的產品開發和快速發展,讓健康美味的鮮食走進千家萬戶,是江蘇省泰興市農業產業發展新追求。泰興市堅持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主體,加快推進產業延鏈、補鏈,積極打造長三角地區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努力塑造泰興“鮮食之都”品牌。
一是“鮮奇”的食品開發。泰興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鮮食企業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新鮮食材,為開發多種類、多樣化、多層次的鮮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鮮美”的品質口感。以標準化的工業生產保留食材原有的口感和營養結構,做到食材訂單化、工藝標準化、口味差異化和營養科學化。三是“鮮潔”的生產環境。從食材選配到生產加工再到物流運輸全程采用數字化管理,全面保障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做到全程可視、全程可溯和全程可控。四是“鮮時”的配送服務。在極速時間內將新鮮食品配送到廣大消費者手中,實現線上線下、家里家外、日鮮日配,提供更為快速、便捷的服務。
一是有專業的特色園區。2009年3月,泰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農產品加工園區,目的是依托泰興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經過多年的打造,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以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為主導,已經成為集研發、生產、加工、物流和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專業特色功能園區,并創成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二是有長三角的地理中心區位。泰興市地處長江下游,江蘇省蘇中平原南部、南北中軸線上,在“長三角”經濟圈中居于溝通南北、承上啟下的節點,是長江走廊上一座新興的濱江工業城市。京滬、寧通和鹽靖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并設有5個互通出入口;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高鐵在泰興設站,穿越腹地的新長鐵路直接聯入隴海線、京廣線,在泰興設有客運和貨運站;江陰長江大橋將泰興和上海、蘇南等地連在一起;寸土寸金的24公里長江岸線擁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通用碼頭和專用碼頭,水運優勢獨具特色;泰興距上海浦東國際機場2.5小時車程,距上海虹橋機場和南京祿口機場2小時車程;泰興和無錫、蘇州同屬1小時經濟圈,和上海、浙江同屬2小時經濟圈。三是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泰興農業文化底蘊深厚,農業地理標志產品眾多,特別是在構建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和特色。全市年糧食種植面積143萬畝,全年上市生豬110萬頭、家禽1000多萬羽、水產品2.5萬噸。全市已經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省級現代漁業精品園2個,泰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4個。四是有堅實的三大基礎產業。近年來,緊緊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的產業定位,初步形成了糧食加工、畜禽加工和果蔬加工三大特色產業板塊。五是有融合的產業鏈條。依靠資源環境條件和農產品加工能力,整合鄉鎮特色,以種、養基地為基礎,圍繞果蔬、糧油、畜禽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特色產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實現果蔬、糧食種植和畜禽養殖與下游加工有效融合、實現農業生產與綜合服務的融合,農業生產與電子商務的融合、農產品加工與物流業的融合等,構建起特色明顯的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六是有強勁的龍頭效應。現有泰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4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七是有未來的生活方式。未來在“懶人經濟”和“非接觸式經濟”的推動和引領下,餐飲和食品行業將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行業趨勢,通過工業化、標準化、數字化、個性化的生產方式,將傳統與潮流相結合,為市場提供豐富多彩的餐食解決方案。
一是提高目標定位。堅持把“鮮食之都”建設作為一項重點任務,明確“鮮食之都”產業發展定位和“長三角之胃”的區域發展目標,重點推進糧食、畜禽、果蔬三大產業板塊建設,積極打造大型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產業基地。二是強化規劃引領。先后出臺《農業重大項目質效大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泰興市打造百億級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計劃》《關于推進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計劃》,謀劃打造“鹵味、快食、面點、果飲”四大產業集群,完善鮮食產業上下游鏈條。三是加大推進力度。成立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定期協調解決問題,形成齊抓共管、加快推進的良好格局。
一是打造鮮食展示展銷中心。以“鮮食·源、鮮食·品、鮮食·坊”為主題主線,打造集展覽展銷、信息發布、體驗互動和農旅打卡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博覽館,加強優質特色產品展覽展示。二是打造數字農業管控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優勢技術資源,對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進行信息采集,動態監管分析園區生產全流程數據,提高管理精準度。三是打造食品科創服務中心。組建“1+4”食品科創服務中心,即一個食品科創服務中心和鹵味、面點、快食、果飲四個鮮食研究分中心,推動科研成果項目轉化。四是打造農產品和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市場化招引檢驗檢測機構,為企業提供就近便捷的檢測服務,加強農產品和食品質量監管。五是打造電商產業中心。打通園區及周邊農產品及食品線上線下集中銷售渠道,打造長三角地區集散地農產品和食品電商產業中心。六是打造智慧冷鏈物流中心。加快建設冷鏈供應鏈倉儲中心和冷鏈儲運中心,建立標準化、全控溫、應用廣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一是持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龍頭旗艦型項目,進一步拓寬招商思路,2021年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10個。助推重點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迅速做大做強,園區累計入駐企業50余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年產值超百億。二是不斷提高區域發展水平。推動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與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深度融合,協調“兩園”建立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形成利益聯合體,多方式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通從農業生產向加工、流通、銷售環節的連接路徑,提高產業整體規模效益。三是加快提高富民增收效應。全面推動重點企業通過聯村、聯社、聯戶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訂單式種植小麥、水稻和優質蔬菜,訂單式養殖家禽家畜,形成穩定購銷關系,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堅守特色發展的理念。以產業發展振興黃橋革命老區,帶動東北部地區農民致富。二是堅持特色引導的理念。在現有三大產業板塊的基礎上,向鮮食供應鏈的上下游延伸,精心打造“鹵味、快食、面點、果飲”四大產業集群。三是堅定精準招商的理念。進一步拓寬招商思路,創新招商路徑,細化招商地圖,全力以赴突破產業鏈龍頭型旗艦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