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煊 范 磊/江蘇省丹陽市農業農村局
鄉村振興重點之一是人才振興,發展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責任重大。江蘇省丹陽市2018年以來培育了近8000名高素質農民,經過長期跟蹤觀察,這些農民活躍度高,粘性大,能夠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已成為帶動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目前丹陽市登記在冊的家庭農場有480個,其中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超100個,這些家庭農場90%由高素質農民主導。
通過大力宣傳和典型示范等方式,讓農業從業者意識到學習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必要性,激發其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積極性、主動性。丹陽市在與基層推廣人員面對面交流了解培育工作中的難點與不足的基礎上,每年召開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推進會,詳細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一是利用媒體、網絡平臺宣傳發動。近幾年,丹陽市電視臺多個欄目從不同角度報道高素質農民培訓成效,群眾反應熱烈。紙媒“田野風”專欄整版介紹丹陽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現狀,呼吁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培訓。二是遴選有潛力的學員,開展點對點宣傳。建立高素質農民骨干學員庫,遴選出全市龍頭企業、合作社理事、家庭農場主以及種養大戶等對象,有針對性地宣傳高素質農民培育。以點擴面,迅速建立培育機構、骨干成員、小農戶培育孵化三級聯動體系,掌握學員最新動態,讓有需要的學員及時獲得培訓資格。三是制作優秀學員、十佳農民宣傳冊,分發給學員及各鎮農服中心,用學習成果和成功經驗激發學員學習的熱情,提升學員參與培育的緊迫感和獲得感,增強培訓的輻射帶動作用。四是督促并要求各級農民培育工作者抓住每一次與農民面對面的機會,了解其知識需求,及時推送培訓計劃以供參考。
丹陽市已經認定的學員老齡化趨勢明顯、學歷教育水平偏低。總結2018年至2021年高素質農民基本特征,學歷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從年齡占比看,55歲以上學員最多,且逐年增多。前兩年46~50歲占比高于51~54歲。近兩年反之,可見,老齡化嚴重,后備力量不足,制約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丹陽市積極引進高校農業復合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儲備。一是培育定向農業服務人才。丹陽市推出定制村干部項目,因其完善的職業規劃及優惠政策受到學生及家長的青睞。該項目可以為丹陽市儲備年輕優秀的農業專業人才,從本土高考生中選拔人才有利于預防人才流失,保證農業項目的延續性、可持續性。二是積極推動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積極協調繼續教育農業專業設置,鼓勵高素質農民參加學歷提升課程學習,提升文化水平,對于符合一定要求的學員可給予學費補貼。政策傾斜有利于吸納更多新農民投身農村發展,盤活農業人才市場。三是引導培育“農二代”,增加新生力量占比。丹陽市在新型經營主體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等項目中增加年輕人占比,吸引農村青年參與進來。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中35歲以下人員從2018年的10.1%增加到2021年的15.0%,培養了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能力、有膽識、有闖勁的“農二代”。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力較強,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人才基礎。四是加強師資團隊建設。農業土專家、鄉土人才的培養逐步被重視,培養了謝桐洲、魯偉坪、馬鎖寶等一批優秀人才。他們長期活躍在生產一線,技術經驗更接地氣、更容易被農戶接受。師資庫不僅要吸納有職稱的人才,這種具有豐富生產實踐經營理念的優秀鄉土人才也應該被認可吸納,增強其推廣培訓的積極性。
丹陽市已構建以縣級培育指導站為主,農業科研院所等為輔的“一主多元”高素質農民培育網絡。整合多方優勢,形成有效合力,統一管理評價制度,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增效。一是利用培訓基地,激發產業潛能。丹陽市積極創建省市級實訓基地、田間學校,發揮其載體功能優勢,為周邊農民提供高效服務。這些載體一般都在農業產業富集、農戶密集、交通便利的區域,有利于凝聚小農戶,形成較強示范帶動效應。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有利于精準把握小范圍產業相關的農戶需求,引導學員靈活參加技能學習,對有潛力的學員進行長期追蹤指導服務。加強基地制度化管理,制定統一的考評監督機制,確保基地工作成效,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創新教學模式,拓寬知識儲備。傳統培訓模式都是集中學員在固定場所,這種模式培訓效果有保障,可以增加學員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對于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學員比較適宜,但是也存在著教學時間地點不靈活等缺點。丹陽市根據學員的身份差異創新培育形式,積極探索線上培訓教學,借助抖音、釘釘、騰訊直播、頭條等APP開設課程,為一些較年輕的農民提供農業技能、網絡運營方面的知識。通過“微信群+微課”模式為轄區內農戶提供廣泛教學,并設置考評環節,為學員提供一些小獎品,提高培訓的趣味性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加強融合發展,促進區域聯動。2021年丹陽市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年2280元,與城鎮職工保險養老金相差較大,與發達地區高素質農民待遇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民在擴大規模、購買農機設備等過程中,常常遇到資金不足又信貸困難等問題。為化解這些制約因素,丹陽市加強農業、人社、金融相關部門交流,促進高素質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吸引更多金融信貸資金扶持。
2018年江蘇省印發了《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指導意見》,旨在促進農民由“身份屬性”向“職業屬性”的轉變。丹陽市很快出臺了指導意見及具體細則,推進農民職業化,為該群體優化培育環境,促進人才扶持、社會保障等政策的落地,掃除農民職業規劃中的盲點。丹陽市穩步推進高素質農民職業化進程的同時,遴選培育對象,實施精準培育。建立高素質農民數據庫。對庫內成員按照產業類別、種養規模、生產需求進一步細化分類。建立規范的準入退出制度,及時更新數據庫,確保庫內人員身份準確有效,力求該群體能夠及時高效地了解國家農業方針以及優惠政策。系統化制定培育內容。針對不同類型對象的產業需求、農閑時間、地理位置等確定培訓內容、培訓地點。同時兼顧農業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做好農業知識與管理及市場信息等方面知識的銜接。開展跟蹤服務。培訓只是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一個環節,丹陽市為參加過培訓的學員暢通溝通渠道,開展多元化服務。高素質農民師資庫面向學員公開,搭建學員與專家的交流平臺,為學員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對于學員相對集中的區域,邀請專家分階段、分產業實地考察,展開跟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