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安徽省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是幼兒園數學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和要求。同時,《綱要》要求教師: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實踐證明,為幼兒設計和提供適宜的數學操作材料,對發展幼兒的思維尤為重要。在班級區角活動中我嘗試以幼兒的生活為切口,利用生活常用品“手套”“襪子”設計操作材料,投放到班級區域活動中,以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數學認知部分提出: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這一教學目標凸顯了重視生活中的數學這一教育取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真實、具體的,符合幼兒思維特點,容易被幼兒所理解。
幼兒每日午睡起床時必須經歷穿、脫鞋的過程,我們發現有較多幼兒午睡前脫下的鞋子擺放隨意,他們起床后,經常穿了別人的鞋或者把自己的鞋穿反了。分析原因,是幼兒對于“一雙鞋子”的理解不夠,當與小朋友的鞋子混放,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兩只鞋是有難度的。
幼兒教育活動應緊密聯系幼兒實際生活,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和現象,我以“鞋子”為主題設計了一次小班數學集體活動“鞋寶寶找朋友”。活動過程中,我投放了自己設計的分組操作材料:“我來曬襪子”“鞋寶寶找朋友”“漂亮的手套”,以操作材料的顏色、圖案差異大小區分難易。在觀察幼兒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幼兒會先易后難地根據材料的特點進行配對,對于差異小,顏色、圖案比較接近的材料,他們會仔細觀察,經過細心辨別,最后成對地分別擺放好顏色、形狀、圖案花紋相同的鞋子、襪子和手套。
可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幼兒以學習操作材料、學習案例的形式去解決,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優化了學習效果。將集體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操作材料投放到區角中,幼兒可以隨時自由選擇,他們經過多次操作感知,掌握了配對、找相同的方法。
隨著幼兒對材料熟悉程度的加深,對材料操作的興趣逐漸降低,現有的操作材料需要進行一些調整。人的手和腳是有方向的,因此,手套和鞋子也應該是有方向的。首先,新增的手套材料以圖案的不同區分左右,鞋子有左右方向的搭扣袢。其次,我整合操作材料設計制作了“手套襪子大集合”小班數學操作材料,讓操作材料的難度有推進,操作材料的外觀有變化,操作材料的數學元素明顯突出,操作材料的生活特征更真實,幫助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理解數學概念,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學習就自然地發生了。情境學習對幼兒尤其重要,數學是一種抽象的知識,幼兒需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和運用,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概念。
創設生活情境,開展區角游戲。集體活動的分組操作材料因教學環境制約缺乏真實的生活場景,游戲化不充分。我們創設了一個貼近小班幼兒生活的場景,把單一的桌面游戲調整到真正的生活游戲中,在區角布置了晾衣繩的晾曬環境,搭配情境內容“我幫媽媽曬襪子和手套”。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襪子和手套后,用夾子把這些物品晾在晾衣繩上,晾曬后幼兒還會自發地觀賞、討論、評價(自主驗證是否配對)。幼兒在這樣有趣的生活化游戲中充分理解、體會配對的意義,他們在感知、操作、體驗中自然地進行數學學習。
生活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幼兒與操作材料互動體驗,積累數學經驗,在反復的探索、操作中,由于幼兒的個別差異和生活經驗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游戲效果。比如同樣操作數學材料“我幫媽媽曬襪子和手套”,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操作結果。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在第一排的晾衣繩上掛上了所有的手套,第二排晾衣繩上掛上了所有的襪子。從這里可以看出,幼兒在配對的基礎上能進行用途不同的分類。
小班幼兒與同伴合作游戲的經驗不足,在“我幫媽媽曬襪子和手套”游戲中,有兩個孩子同時選擇了曬襪子,我建議他們合作游戲,一起曬襪子和手套,比一比誰的速度快?誰晾曬襪子多?游戲過程中,幼兒體會到和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特別在比較晾曬數量多少時,幼兒非常樂意點數自己的、同伴的襪子和手套的數量。游戲中,幼兒反復點數、計數,不僅不覺得計數、點數的枯燥,反而樂此不疲。游戲中,幼兒在與同伴互動中,積累了手口一致的點數、計數、對應比較數量多少的經驗。可見,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的情境,幼兒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豐富了自己的數學經驗。
豐富的操作材料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但是投放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應該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投放有層次的操作材料。我繼續調整“手套”“襪子”的材料,讓“手套”“襪子”有了大、中、小的不同。在游戲“我來整理手套襪子”,我投放了不織布操作框(既可以玩分類游戲,又可以玩送禮物游戲),設置人物角色——寶寶、爸爸、媽媽的圖片(為了便于幼兒取放,圖片背面貼有魔術貼)。不織布框可以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分類、有序擺放、歸類整理。在不織布操作框中,幼兒運用對物品按大小特征分類的經驗,把所有的襪子和手套按大小分類配對擺放。操作中,幼兒發現可以這樣分:大手套給爸爸,中等大小的手套給媽媽,小手套給寶寶。游戲材料充分調動了幼兒操作積極性,幼兒對游戲充滿了興趣。
整個操作材料的設計是以手套和襪子為主線,精心分析每種操作材料的價值和玩法,隨著活動目標的改變,操作難度逐步加大,形成層層推進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從最初的簡單匹配到分類再到大小排序,幼兒獲得了不同的數學經驗的積累。多層次玩法既方便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難度的操作材料,又便于教師為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供針對性指導。教師充分尊重幼兒數學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注意設計操作材料的難度和層級,以適應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清楚地了解小班幼兒在數學方面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水平,只有深入理解和充分尊重幼兒數學學習的特點,才能設計出適合小班年齡段的游戲及操作材料。只有緊扣“生活中的數學”這一核心要義,設計投放的操作材料才有價值。
“手套襪子大集合”操作材料玩法多種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可以一物多用、一物多玩,深度挖掘操作材料的教育價值。教師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幫助幼兒感知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引導幼兒發現周圍環境中的數學問題,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幼兒在貼近生活的游戲中操作不同的材料,發現、體驗、感受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