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思
(乳源瑤族自治縣林業局,廣東 乳源 512700)
深化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是加強林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進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促進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各地相關部門需要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環境、生態物種等多方因素帶來的諸多影響,緊密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建設要求,以儲備林建設為基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進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我國森林資源總量相對偏少,森林資源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因此,各個地區都在積極推進儲備林建設,力求顯著增加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在儲備林建設過程中,各地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二者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通過采用改良和培育現有林、保護珍稀林等積極有效措施,增加林業資源總量,增強了林業產業生產能力與供給能力,促進了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落實。
我國以儲備林建設為基礎,將發展林下經濟與產業培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可在收獲生態效益的同時,獲得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此外,我國可通過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開發多種經營模式,充分利用農村閑置林下土地資源,增加農林副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加快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讓農村居民的“錢袋子”變得更鼓。同時,我國可還通過延長林業產業鏈,解決農村地區勞動力就業難題,為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由此可見,促進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保障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我國對林業資源及林地資源的利用率,從開發單一型的林產資源,逐步向開發復合型林產資源邁進。這對于林業資源和林地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著重要意義,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林業產業的綜合效益。此外,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我國積極推進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有助于促進林業產業經濟的“遠近結合”,既滿足了短期經濟效益需求,也符合林業產業戰略發展基本要求,最終實現“近期得利,遠期得林”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效應。我國在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的同時,持續做好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可以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新路子。
近年來,我國儲備林建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儲備林建設任務面積和投資穩步增加。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底,我國累計建設國家儲備林533萬hm,建設范圍涵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表1可知,截至2018年底,我國多地實施了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任務完成度較高,尤其以儲備林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項目等分項目實施情況最為理想。從2016—201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儲備林建設任務與建設投資情況來看,廣東省儲備林建設任務總面積為6.44萬hm,占全國儲備林建設任務面積比重的2.84%,總投資達到了6 280.57萬元,占全國儲備林建設投資的0.18%。在此期間,無論是各個地區,還是全國的儲備林建設面積都在不斷增加,建設規模比較大的有廣西、河北、江西、湖南、福建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表1 2016—2018年部分地區儲備林建設任務與建設投資
近年來,我國林下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林業產業重要經濟貢獻點。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更要全力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增強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鞏固提升林下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各地都有數量較多、規模較大的國家級、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以廣東省為例,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陸續建設國家級、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0余個,林下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總產值已突破6億元。同時,廣東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增多,包括林菌模式、林藥模式、林禽模式、林菜模式等多種模式,林下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融合度不夠高,二者的協調發展依舊有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儲備林建設與發展林下經濟配套資源不夠充裕、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有待優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性與社會效益不夠突出等。因此,各地要自覺踐行“兩山理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解決好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
為了確保儲備林健康生長,林業人員必須要做好林木撫育工作:根據林分生長情況,制定完善的儲備林經營管理方案,合理進行撫育間伐,對稀疏林分補種合適的樹種,提升儲備林樹種多樣性,切實提高儲備林林分質量。此外,林業部門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林業產業發展重心、森林結構等多方因素,合理選擇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例如,林業部門可以積極發展林菌模式,在林下種植食用菌,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食用菌栽培廢料還能夠作為肥料,有助于提高林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選擇林菌模式時,林業部門需要充分考慮儲備林的林下空氣濕度、光照度、氧氣含量、溫差等相關因素,最好選擇林下濕度較大、光照度較低、氧氣含量充足且晝夜溫差較小的區域發展林菌模式,以促進菌株生長,提高菌株產量和質量。林業部門還可以發展林禽模式,在林下養殖雞、鴨、鵝等禽類,既可以用禽類糞便提供林木生長所需的養分,還可以借助禽類提高林木的防病蟲害能力,而且林下環境沒有污染源,在此條件下養殖的雞、鴨、鵝等禽類產品附加值普遍較高,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選擇林禽模式時,林業部門應盡可能選擇儲備林生長5 a以上的區域,而且還應當考慮林下空間大小及造林密度等關鍵要素,確保禽類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光照度和氧氣含量。為了持續擴大林禽模式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促進儲備林建設,林業部門可以采用“林-草-畜”的經濟發展模式,構建更加穩固的生物產業鏈。
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是一項長期性任務,需要各相關部門合力才能完成。當前,我國儲備林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有3個:自籌資金、國家財政營林補助及銀行貸款,其中商業銀行貸款占近80%份額。針對當前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林業部門必須要探索更豐富、更可行的融資渠道,緩解國家及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確保儲備林建設及林下經濟發展始終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為此,部分地區可以考慮采用“PPP融資模式”,由地方政府招標社會資本方,雙方共同出資建設和管理儲備林建設項目,當合作期滿后,儲備林建設項目的經營權便移交地方政府。在此條件下,項目公司便可以承擔儲備林建設中的投融資業務、建設(林下種植)與運營維護(森林撫育)等相關工作,極大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在儲備林建設及林下經濟協調發展中面臨的財政壓力,更有助于提高儲備林建設及林下經濟發展質量。
為促進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林業部門必須要解決好當前面臨的人才資源短缺、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為此,林業管理部門應當集中優勢力量,積極與當地的中藥研究所、林業科學院、農業科學院、林業技術推廣站等專業機構深度合作,著重圍繞技術交流、專業人才支援與幫扶、深加工產業鏈建設以及林下經濟項目和產品的市場推廣與開發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促進儲備林建設及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林業管理部門要持續加大科學技術投入力度,尤其要在林業產業高精尖人才培養,以及儲備林建設、林下經濟發展等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優化創新。例如,林業部門應加快對儲備林建設中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防災、林木種植與培育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研究;加強對林下產業深加工、林產品貯藏保鮮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不斷提高林業產品附加值,進而創造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此外,林業部門需要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不僅要培養一批具備高水平、高能力的儲備林建設及發展林下經濟的高精尖人才,還要加強對區域內龍頭企業職工、鄉村居民種植技術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培育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的專業人才加入林業產業建設,從而促進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
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時,林業部門應當有多元化的思維模式,不能局限于養殖業、種植業等傳統產業,可以在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全力推進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發展。依托豐富的儲備林資源及相關支持政策,林業部門可持續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優化,打造具有時代特色、區域特色的“林下公園”“林下康養所”,吸引更多游客前來休閑旅游,拉動區域經濟增長;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作用,積極發展“互聯網+儲備林建設”“互聯網+林下經濟”,塑造林下經濟特色品牌,做強、做優、做精林下產業品牌體系。
在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各地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立足長遠發展目標,全面構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更要優化創新營林理念,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開發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推廣,努力解決好儲備林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中有可能遇到的融資難題,并且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從而切實發揮出林業產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