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呂慧威 沈曉溪 劉舟 隋佳文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在統籌國際、國內形勢,應對國際變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提出不僅是對國民經濟重心的轉移,更是對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怎么能在未來更好地實現“雙循環”?這就對能夠提供高新技術人才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本科教育必須能夠提供適應國內大循環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人才。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提出的“產業學院建設指南”精神,本科院校應瞄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該課題旨在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與食品行業、企業合作,建設新型民辦高校-產業學院,如“焙烤學院”“發酵學院”等。借鑒已有經驗,解決目前已知面臨的問題,利用民辦高校資金、管理靈活等優勢,為民辦高校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企業與高校必須竭誠合作、相互信任,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需求,并將優勢在產業學院中相互融合,互取所需,互利共贏,建設框架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產業學院建設框架思路圖
高校作為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理應充分利用優質資源成為社會服務的中心。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這種服務與引領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明確指向高等教育發展必須按照我國的實際國情,與新發展格局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還要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四個服務”。所以高校為了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向社會輸送有愛國精神、有道德情操、有專業知識,并能支撐行業發展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與企業、行業合作。
企業的使命首先是服務社會,才能發展好自己,企業“提供某種產品或者服務”,還是“滿足某種需要”或者“承擔某個不可或缺的責任”,首先是社會需求的,更是國家需求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如果不能滿足這一點,企業必然會倒閉,或者不會有長遠的發展。所以無論何種企業,企業的使命都可以闡述為“服務社會、發展自己”。在企業使命的驅使下,為了生存與發展,企業、行業也必然要與高校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才儲備、技術和形象。能夠提高企業合作積極性的新型現代產業學院,逐漸成為必然的合作形式。
所以,首先高校與企業在意識形態上必須發生轉變,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從自身發展和服務社會兩個層面上來看都需要達成合作,而產業學院正符合目前新發展格局下校企合作的形勢要求。
高校的優勢:擁有大量的人才,掌握先進的理論技術,有多方的渠道;高校的需求:學習的理論需要實踐,畢業生需要就業,實踐教學需要設備。企業的優勢:有用人的崗位、實踐場地、生產設備;企業的需求:人才,技術、經營上的盈利[1]。
看似企業的需求與優勢,能夠完全與高校互補,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企業需求的是務實的應用型的人才,但往往剛畢業的大學生并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花多年培養;企業需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但高校掌握的往往是理論上的技術,不能指導生產;企業的目的是要盈利,但在合作中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利益。所以,在合作中不能滿足企業需求時,必然會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所以,產業學院必須要明確雙方的真正需求,從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上培養務實、實用型的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以理論課為主,適當配合實驗課,理論與實踐部分獨立設置,甚至二者的知識點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可能有些實驗內容理論課沒有涉及到,或者理論部分在實驗課設置時沒辦法顧全,而且往往時間上還有偏差。運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在一節課上同時呈現的“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將實踐環節完全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不是簡單地累加,而是有機地結合。一次課由2學時增加至3學時,保證了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邊學邊操作的有序進行。實踐環節設置的目的不再單純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深理論知道的理解和記憶。實踐內容設置也更靈活,講到某個知識點,學生對實驗現象提出疑問,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同學演示或者學生親自動手,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設置可能會占去計劃內容的教學時間,但學生得到的卻遠遠不止老師強行“灌輸”的那些有限的知識。這樣實現了高校與企業的無縫銜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教學深入生產,科研課題面向生產中的實際技術難題。學校教師要經常與企業的工程師探討溝通,組成項目小組,定期開展小組會議,將不管是教學中還是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在會議上提出、討論,形成會議跟蹤記錄。在申報科研項目的時候,可以從會議記錄里挑選課題,利用國家、省里、市里的政策及資金支持,來解決教學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技術的需求[2]。
學院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職業技能大賽”等,在結合自己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大學生自主創業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大學生創業可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創造了就業機會,緩解了就業壓力,還能夠激發青年人的創新精神。此外,創業作為大學生畢業之后的一個選擇方向,多了解關于創業的知識,不但給了自己一個選擇的機會,對自己將來的就業也有很大的幫助。從這些比賽中,可以孵化出很多好的項目和新的產品,滿足了企業對創新的需求[3]。
當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產業學院可利用行業、政府、教師、學生等多方資源,為合作企業制造機會,帶動銷售,創造利益,這樣企業合作積極性自然提高,企業會更愿意向產業學院提供更多的資源。民辦本科院校由于其資金、管理的靈活性,在建設產業學院期間,為了提高企業投入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將產業學院學生的部分學費劃分給企業的形式,鑒定分配合同,企業收取一部分學費,自然也要履行相應義務,同時滿足了企業對利益的需求。
這樣在學校和企業都受益的,企業的熱情也會提高,避免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情況。
民辦高校教師多數沒有企業工作經驗,教學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自然無法培養出應用型本科人才。產業學院要解決此問題,采用“雙聘”“雙掛”“雙考核”模式共建“雙師型”隊伍,即學校聘請企業中的工程師授課,并給予相應報酬,企業要給予有授課任務的工程師充足備課時間;高校教師要深入到企業中去實踐,并給企業員工做理論培訓;給高校教師與企業教師設立“課時”與“踐時”的雙向考核指標,督促完成合作任務。這樣由校、企共同建設的師資隊伍,“校師”與“企師”深入交流,既懂理論又有實踐,解決了在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種教育下的學生自然也向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
學院還要求高校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或培訓,實際參與到企業的產品生產、設備維修、新品研發、管理等工作中去,培養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設計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邀請企業兼職教師到學校接受繼續教育,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工程領域的理論水平,促進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建立合作機制,共同申報項目,完成相應課題,使專職和兼職教師形成優勢互補,在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真正實現了“雙師型”職業化教育。
學院引用了研究生教學中的導師制,并將其作用擴大化,在已有的“導師制”基礎上,完善學校和企業導師共同培養學生的“雙導師制”制度,即每位學生都會配備一位校內導師和一位企業導師,根據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揮“雙導師制”作用[4]。
校內導師:配置專業知識過硬的老師作為知識型導師,根據教師研究方向分為糧油、飲料、乳制品、畜產品加工等方向,學生進入大二后就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導師,大學4 年中可以參與導師的教學、科研,并且承擔教學改革中的先行者、實踐者。比如:在教學中融入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時,學生必須積極參與,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拓展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導師還要負責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行業技能大賽、考研直至畢業論文的指導。學生在結合自己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5]。
企業導師:為了解決自有教師對生產一線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和企業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了解欠缺問題,企業向高校配送高技術型人才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與高校導師共同設計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大三期間,部分專業課由企業導師任教,大四畢業實習期間承擔生產一線的技術指導和就業指導,企業由原來單純的用人單位轉變為與高校聯合培養,這樣導師既可了解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成績,也能根據實習期間的表現和學生的意向,直接挑選合適人才,直接就業,實現對口、對點就業,人才不外流[6]。
完善領導體制,建立高效的管理機制。產業學院是校企聯合辦學,領導層自然是要由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學校方的領導、二級學院的負責人、企業合作方的主要負責人組成,但是企業要有常駐負責人在學院擔任副院長,使合作高效率。另外,委任學院領導為產業學院常務院長,管理日常工作。由合作各方共同制定產業學院章程,明確合作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議事規則,如每年產業學院的學生學費分配比例(可根據合約分配10%~30%給企業);每半學年全部領導層要召開一次工作總結會議,共同研究審定、協調合作過程中出現有關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師培訓和企業實習生培訓、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就業情況、科研項目聯合申報、結項任務完成情況等問題,根據現有完成情況,制訂下半年工作計劃,形成跟蹤表,督促各項任務全面落實。
職業化教育需要將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為學生提供實際參與生產的機會,要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完成從學習者到參與者的身份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一般在工作崗位上都是最初級的學習者,通常很難讓學生接觸到核心的技術,簡單地了解皮毛是遠遠不夠的,但對于企業來講,實習生的工作時間很短,利益不大,這樣就會使雙方的合作也僅停留在表面,沒有實質的意義,很難保證校企合作的最終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建立一種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學校和企業需要緊密合作,以形成雙重驅動,聯系和互動的關系。在人員培訓、專業建設、實習培訓等方面大力推廣校企雙贏模式、校企聯合經濟模式、企業運行模式、勤工儉學模式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以筆者學校食品學院為例,創院理念就是服務學生,以學生為本。產業學院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要由經驗豐富的院方管理人員主要負責,企業導師共同參與的合作模式。校企雙方根據企業、行業的需求,在校創辦“崗位班”或“實驗班”進行專門人才的培養,在培養時要密切溝通交流,妥善處理好學生意愿、家長意見、學生獎勵、學生培養方案制訂、學生畢業實習、畢業后就業等各項工作。執行“雙導師”制,學校導師負責學生科研論文撰寫指導工作,企業導師負責學生企業實習、實踐指導工作,并有選擇性地培養崗位接班人,實現“定點定向”教學。
實踐探索中發現,產業學院的教學開始學期不應太早,應該讓學生在完成第一、第二學年的學習后,最好在第三學年開始,這樣學生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及理論基礎,并且對專業、行業也有了一定了解,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也已經開始。在這時進入產業學院學習,學生更有方向和目標,學習與實踐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在當今新發展格局下,民辦本科院校想要向職業化轉型,產業學院建設是一個高效、有力的舉措。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校企雙方必須明確自身的優勢及需求、深度合作;合作過程中,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應分配部分比例學費給企業;師資隊伍由雙方共同擔任,企業應該由具備資質的中級以上工程師擔任;完善領導體制,建立高效的管理機制,避免出現產業學院名存實亡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