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酒是陳的好”“三分釀,七分藏”的說法。可以說,酒是時間的藝術,好酒更是時間的饋贈。工藝更為復雜的國緣V9與時間結緣,窖齡老、發酵周期長、陶壇存儲時間長等特點讓國緣V9形成了獨有的清雅醬香高品質和交口稱譽的“飲后四絕”。
世人評價國緣V9,“酒色如黃鉆,晶瑩剔透,香如奇楠,清雅飄逸,醇甜圓潤,細膩柔滑,諸味協調,空杯留香持久”,而這背后是時間的創造。
老窖是酒廠的核心資源,國緣V9老窖池,已有幾百年歷史,窖池中的窖泥吸取了幾百年來發酵物的精華,這形成了國緣V9的第一個時間跨度。清雅醬香的續發酵法,延長了發酵周期,每一輪次都投新糧,配和老的酒糟入窖發酵,使每一輪次的酒中都含有充足的風味物質,每一輪次都相當于傳統醬香釀造中的三、四、五輪次的酒一樣優質,這形成了國緣V9的第二個時間跨度。
在國緣V9重要的摘酒環節,要靠有30年以上經驗的釀酒師觀色品味、掐準時機、掐頭去尾,只取中間精華部分。然后用陶壇貯存,放入恒溫恒濕的地下酒庫,讓酒體與外界微生物群息息相通、吐納融合、自然老熟,小分子雜質緩慢揮發,各種風味物質締合平衡。傳統醬香一般儲存4年出廠,而國緣V9要經歷15年至20年的封存、沉淀,這形成了第三個時間跨度。
時間的精雕細琢讓國緣V9,含有大量吡嗪類、萜烯類等風味物質,而高級醇、己酸乙酯、糠醛類物質含量卻大幅降低。高級醇使飲后不適,己酸乙酯使酒體不柔,糠醛類使酒有糠雜味,這些都是飲酒上頭的重要因素。
由此,誕生了國緣V9的“飲后四絕”:一是“慢醉”,喝少過癮,喝多不易醉,頭腦沒酒,腳下生風;二是“快醒”,哪怕貪杯喝多了,也醒得快,一覺醒來神清氣爽,沒有被“捆住”的感覺;三是“舒適”,飲時不上頭,不口干,下咽圓潤,飲后自然舒適,喝多不難受;四是“留香”,空杯留香達24小時以上,晚上喝兩杯有助睡眠,早上聞杯如干松茸香,又似烤堅果香,提神醒腦。
池里乾坤大,窖中日月長。這樣經年累月的時間“雕刻”,使得原酒褪去了最初的燥氣與雜味,天地間有了別樣的 “香”,生活也多了份清新優雅。
歷史悠久的高溝鎮,位于蘇北平原腹部,地處中國南北地理交界的淮河一線,東距大海百余公里,公興河、六塘河穿境而過。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降雨豐富,光熱資源優越。打開衛星地圖,當鼠標箭頭停在“高溝鎮”的紅點上時,頁面下端顯示的是,北緯34°、東經119°。據世界糧農組織和教科文衛組織考證認定,地球的北緯28°—34°,是世界最佳蒸餾白酒釀造區。獨特的氣候、地形、土壤、水質、微生物群,在華夏大地構建了一條神奇的“酒脈”,共享一條地下水系的茅臺鎮、高溝鎮,恰好就在這條“脈”上。
國緣V9所在的高溝鎮關于酒的歷史傳說不勝枚舉,最出名的“天泉傳說”和“西漢故事”。傳說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偷走王母娘娘的瓊漿玉液,在回花果山到達碩項湖上空時,酩酊之中,不慎將仙酒灑落在高溝這片土地上。滄海桑田,碩項湖漸漸淤積。而高溝鎮東南邊有一水塘,長年不干。一日,高溝一槽坊伙計偶然在塘中發現有“天宮”二字的酒壇碎片,經仙人指點:“此乃當年大圣丟落天宮玉液之處。此泉之水,源之于天,當用之于民,造福桑梓。”
更有傳說,高溝釀酒歷史“源于西漢”,楚漢相爭中,劉邦兵敗,兵困馬乏的他到高溝酒坊沽酒壓驚,感覺不錯,立朝后又派人來取酒宴請文武,于是高溝酒聞名中原。在高溝東南不遠處,曾有個底面積1200平方米、高出地面8米多的大土墩,人稱“三里墩”。1965年3月,當地農民在其北緣挖黑土,發現了文物。南京博物院考古隊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經考證,屬于5000多年前的大沽口文化,到了西漢又成為墓地。
西漢墓規模宏大,規格極高,據考證與劉邦六世孫、公元前16年封于這里的鮑侯劉應有關。墓中銅器、玉器、金銀器等93件隨葬品,十分精美、貴重,有的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中一尊“立鳥鑲嵌幾何紋銅壺”是戰國時代的容酒器,屬國家一級文物,也是“中國十佳青銅壺”曾作為中國青銅器杰出代表赴法國展出,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容酒器是用來儲酒的,不是小飲小酌,古代交通不便,酒源不會太遠,極可能就在高溝。或者說最遲在西漢末年,王公貴族們就已沉醉于高溝先民釀造的美酒,高溝酒的誕生肯定早于西漢末年。近年來,又發現多處古釀酒作坊遺跡,有多口古窖池被今世緣酒業恢復使用。
歷史是血脈,是傳承,更是發展。有優秀的基因和雄厚的實力,國緣V9綿長的清雅醬香,定能承載歷史、穿越時空、路高歌,激情流淌在燦爛的文化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