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偉軒,張宇,王仲言,董琪,崔宏艷,王林,李新
腦卒中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致死、致殘性疾病[1]。高血壓病是腦卒中的最重要危險因素,近年來高血壓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不斷提高,但腦卒中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趨勢[2]。因此,尋找中國人群潛在的腦卒中危險因素十分重要,其中氣象因素是腦卒中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3]。多項研究顯示,腦卒中發病呈冬季高峰、夏季低谷,高血壓病患者同樣在低溫情況下血壓升高更為顯著[4],而且老年人對氣溫變化更敏感[5]。為此筆者觀察了氣溫變化對老年人群血壓波動的影響,并分析高齡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24 h動態血壓數據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從而探討氣溫對高齡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以及H型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波動性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7月—2018年7月于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入選根據《中國老年高血壓管理指南2019》標準[6]:年齡≥80歲,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診斷為老年高血壓;曾確診為高血壓且正在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的老年人,即使血壓<140/90 mmHg,也應診斷為老年高血壓。排除標準:有過敏體質者;半年內曾患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急性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后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精神病、各系統感染者;未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或動態血壓監測不合格的患者。共納入882例,最終438例符合條件,年齡80~104歲,平均(86.43±4.33)歲,其中男246例,女192例。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佩戴動態血壓計日期、動態血壓監測結果等數據。
1.2.2 動態血壓監測 患者入院72 h內常規佩戴動態血壓計,期間避免吸煙、劇烈活動與情緒激動等。在肘部關節上3~5 cm處固定袖帶,使用Meditech ABPM-04型(《2020年動態血壓監測指南》中通過認證的型號)無創便攜式動態血壓計測定患者血壓。血壓監測時間應不少于24 h,每小時都有1個以上血壓讀數,自動測量的時間間隔:白天每30 min測量1次,夜間每60 min測量1次。有效讀數在設定應獲得讀數的70%以上,白天血壓的讀數至少20個,夜間血壓的讀數至少7個,方可作為有效監測[7]。
1.2.3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測定及分組 患者入院當日(非空腹者選擇次日)抽取空腹靜脈血約3.5 mL,使用美國雅培i2000SR全自動酶標儀,應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術測定血漿Hcy水平。以佩戴動態血壓計當天日平均氣溫中位數為分界點,將患者分高溫組和低溫組,再將不同溫度組患者分為H型高血壓(血漿Hcy≥15μmol/L)組和非H型高血壓(血漿Hcy<15μmol/L)組[8],比較不同溫度組中2種Hcy水平患者血壓的差異。
1.2.4 氣象資料 根據天津氣候學劃分的季節標準: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2月。根據患者佩戴動態血壓計日期所在的季節,將患者分為春、夏、秋、冬4組,根據天津市氣象局所提供的氣象資料,選擇佩戴動態血壓計當日的具體氣象數據,比較患者四季血壓相關數據的差異。
1.3 觀察指標 根據測得動態血壓數值,分別計算出24 h平均收縮壓(24 h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DBP)、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SSD)、24 h舒張壓標準差(24 hDSD)。根據公式脈壓指數(PPI)=(平均SBP-平均DBP)/平均SBP,分別計算出24 h脈壓指數(24 hPPI)。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t法。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Hcy、日平均氣溫、日溫差、日平均氣壓與血壓數據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24 h SBP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nd blood pressure related data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exes表1不同性別患者一般資料和血壓相關數據的比較
2.1 不同性別患者一般資料和血壓相關數據的比較 男性的24 hSBP、24 hSSD、24 hPPI均高于女性,且男性的腦卒中病史比例更高(P<0.05),見表1。
2.2 不同季節患者動態血壓數據和氣象數據的比較4個季節呈現的氣象因素(包括日平均氣溫、日溫差、日平均氣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24 hSBP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24 hSSD和24 hPPI冬季高于其他季節,見表2。
2.3 不同Hcy水平患者動態血壓數據的比較 測量時日平均氣溫的中位數為14.18℃,據此低溫組220例,高溫組218例;其中低溫組中的H型高血壓患者的24 hSSD較非H型高血壓組升高(P<0.05),高溫組未見類似現象,見表3。
2.4 Hcy與血壓及血壓變異性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cy與24 hSSD呈正相關(r=0.343,P=0.001),而與24 hSBP、24 hDBP、24 hDSD、24 hPPI均無線性相關性(r分別為0.063、0.049、0.154、0.256,均P>0.05)。
Tab.2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between patients of different season groups表2不同季節組患者動態血壓和氣象數據的比較 (±s)

Tab.2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between patients of different season groups表2不同季節組患者動態血壓和氣象數據的比較 (±s)
*P<0.05,**P<0.01;a與春季比較,b與夏季比較,c與秋季比較,P<0.05。
季節春夏秋冬F n 110 108 111 109 24 hSBP(mmHg)133.60±11.36 128.25±10.72a 134.13±12.71b 140.80±14.20abc 19.477**24 hDBP(mmHg)65.99±8.79 66.18±7.59 65.27±8.99 66.25±9.26 0.294 24 hSSD(%)12.65±2.51 11.99±2.35 12.82±2.59b 14.25±3.01abc 14.871**24 hDSD(%)8.28±2.24 8.60±1.92 8.17±1.93 8.63±2.13 1.357 24 hPPI 0.506±0.055 0.491±0.058 0.511±0.056b 0.522±0.066abc 5.276*日平均氣溫(℃)15.60±8.44 24.80±9.48a 14.37±6.49b 0.25±3.12abc 223.200**日溫差(℃)10.34±3.14 7.27±2.36a 8.25±2.61ab 6.95±2.42ac 35.728**日平均氣壓(Pa)1 015.29±10.21 1 008.42±11.26a 1 020.02±5.58ab 1 029.55±6.35abc 119.138**
Tab.3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cy levels表3不同Hcy水平患者動態血壓數據的比較 (±s)

Tab.3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cy levels表3不同Hcy水平患者動態血壓數據的比較 (±s)
*P<0.05。
組別H型高血壓組非H型高血壓組t n 104 116低溫組24 hSBP(mmHg)138.12±14.29 137.89±13.56 0.120 24 hDBP(mmHg)66.97±9.04 65.83±7.63 0.628 24 hSSD(%)14.78±3.51 13.33±2.57 2.196*24 hDSD(%)8.71±2.58 8.20±2.10 0.998 24 hPPI 0.52±0.06 0.52±0.05 1.534組別H型高血壓組非H型高血壓組t n 96 122高溫組24 hSBP(mmHg)135.56±13.60 134.11±13.98 0.162 24 hDBP(mmHg)66.71±7.02 65.28±8.56 0.903 24 hSSD(%)13.88±3.26 12.86±2.23 1.793 24 hDSD(%)8.58±2.21 8.47±2.00 0.746 24 hPPI 0.51±0.05 0.50±0.06 1.149
2.5 血壓相關數據和氣象因素的關系 將春、夏、秋3個季節患者血壓相關數據和氣象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24 hSBP與日平均氣溫、日平均氣壓相關(r分別為-0.423和0.329,均P<0.01)。以24 hSBP為因變量,日平均氣溫、日溫差、日平均氣壓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日平均氣溫每升高1℃,24 hSBP降低0.641 mmHg,見表4。

Tab.4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24 hSBP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表4春、夏、秋3個季節24 hSBP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高齡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腦卒中病史性別比例的差異 高血壓病是罹患腦卒中的首要危險因素[9]。前期研究發現5 73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有高血壓病史者約占77%[10]。有關研究顯示,高齡老年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甚至超過90%[11]。本研究中高齡老年高血壓病人群中男性的腦卒中病史比例高于女性,與郭森等[12]研究結果類似,考慮與男性SBP較高、血壓變異性較大及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有關。
3.2 高齡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季節差異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患者24 hSBP表現為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24 hSSD、24 hPPI冬季高于其他季節,此現象可能的原因是氣溫的變化對血壓波動的影響比較大。有研究揭示氣溫升高時人體表面血管擴張、血管阻力下降,小動脈血管舒張,血壓隨之下降;氣溫降低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性增加,人體為適應氣溫的改變,要保障心、腦、腎等主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勢必通過血管收縮來滿足這一生理需求,加之高血壓患者本身的小血管阻力和需氧量增加,老年人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下降或失調,又促進了這一生理過程,使得血壓升高,血壓變異性增大[13-14]。本研究中DBP并未表現出以上規律,考慮是高齡老年人血壓以SBP升高為主,DBP降低、脈壓增大,這導致DBP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再加上老年人血管硬化嚴重,各季節的氣象因素對DBP的影響未表現出明顯差異。之前有研究也顯示氣溫對SBP的影響大于DBP[15],與本文結果類似。
3.3 高齡老年H型高血壓病患者對寒冷更敏感的原因分析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肝臟內合成蛋氨酸的中間代謝產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誘導高血壓的發生和發展,其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升高[16]。有研究顯示H型高血壓病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17]。與中青年患者相比,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血管硬化情況更為嚴重,大動脈彈性減弱,在心臟舒張期不能相應回縮,再加上高齡老年人容量負荷增加,血管外周阻力增大,造成舒張壓明顯降低,舒張壓波動的范圍也就相應減小;而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臟射血時大動脈擴張性差,血管順應性降低,壓力感受器和β腎上腺能系統反應調節能力下降,血壓自我調節能力下降,當遇到寒冷刺激時,血壓波動較大。本研究中H型高血壓病患者在不同溫度組中DBP均無差異,而SBP水平顯示出對寒冷刺激更敏感,表現為SBP變異性增大。之前有研究也指出血壓變異性是腦卒中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血壓變異性對腦卒中的預測價值高于單次隨機測量的血壓值,而且這種預測價值不受平均血壓的影響[18]。
3.4 高齡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變異性和日平均氣溫的關系 天津地區屬于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考慮到冬季高齡住院患者戶外活動極少,室內外溫差過大,患者血壓受室外溫度影響減弱,故本研究只分析春、夏、秋3個季節氣象因素對患者血壓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這3個季節24 hSBP與日平均氣溫呈線性負相關,日平均氣溫每升高1℃,24 hSBP降低0.641 mmHg。Lewington等[19]對我國范圍內的10個地區50萬人的關于血壓的季節變化與室外溫度的研究顯示,以哈爾濱為代表的我國北方地區寒冷季節由于供暖等原因,室外氣溫對血壓的影響減弱,與本次研究觀點類似;其研究結果顯示室外溫度每升高10℃,SBP降低5.7 mmHg,SBP與室外溫度呈負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動物實驗也表明,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血壓升高[20]。我國北方地區冬夏室外氣溫相差達30℃以上,不同季節氣溫變化可能導致患者血壓及血壓波動性的改變,因此調整患者降壓方案時應到考慮氣溫對人體血壓的影響。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1)作為單中心研究,納入患者數量有限,并不能代表天津地區全部高齡老年人的血壓情況。(2)只選取了幾個氣象因素分析,除去以上因素對血壓的直接影響外,晝夜節律、飲食習慣、運動習慣、身體活動量、體質量指數和睡眠時間等季節性改變都可能導致血壓的變化。(3)由于老年人群失訪率較高,因此未能提供隨訪病例驗證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高齡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存在季節性波動,其中高齡老年H型高血壓病患者表現出對寒冷環境更敏感,提示在寒冷季節高齡老年人應當做好保暖御寒防護,減輕血壓波動對腦血管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