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
清晨5點,倪伯蒼、陳玉蘭夫婦就開始忙活。水燒開后放入面條、青菜,煮熟后再打兩個雞蛋,不一會早餐出鍋了。陳玉蘭習慣性地把碗里的雞蛋往老伴碗里夾,說:“你多吃點,每天要處理這么多事,吃飽了才有力氣干。”
忙完農活后,夫妻倆便開始一天的巡查走訪。自2012年兩人主動擔任網格員以來,十一年間,自籌資金,創建網格版“平安法治護航站”,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500件,處理重大、惡性事件20余件,開展志愿幫扶活動600次,寫下40本“民情日志”,共81萬字,成了鄉親們的“守護神”。
今年74歲的倪伯蒼和72歲的陳玉蘭是啟東市海復鎮廟基村的網格員,負責管理村第一網格。每天用雙腳丈量街道、銀行、學校以及八個村民組,守護著360戶、1500余人。
剛擔任網格員時,倪伯蒼發現村里居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與兒童,他走訪一戶記錄一戶,便有了第一本“民情日志”。為了解決這一現狀,經過深思熟慮,在一次網格黨小組會議上,倪伯蒼提出吸引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創業就業的想法,這樣不僅能照顧老人,還能陪伴孩子。倪伯蒼把這個想法寫進“民情日志”,當天和老伴自掏腰包,打長途電話勸說有經濟實力的村民回鄉創業;接著,還義務幫他們申請貸款、辦理手續……
在倪伯蒼夫婦的幫助下,村民黃某創建了東元鎮最大的服裝批發零售店,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提供了16個就業崗位。廟基村的張某在倪伯蒼夫婦多次上門語重心長地開導下,開辦了東元鎮最大的超市,面積達2000平方米,為附近村民提供了26個工作崗位。
2021年8月,倪伯蒼獲悉顧老伯家中子女因老人醫藥費、贍養費引發了家庭矛盾,便主動提出幫忙調解。在路上,倪伯蒼不慎摔了一跤,他按摩了幾下,便一瘸一拐地忍痛走到顧老伯家。調解過程中,他向顧老伯兒子耐心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贍養老人的法條,并勸導顧老伯女兒。當天,他就解開了一家人的心結。事后,倪伯蒼到醫院拍片檢查,才知腿部已經骨折。陳玉蘭心疼得說不出話,倪伯蒼卻忘了傷痛,忙著把這件事寫進“民情日志”。
倪伯蒼夫婦平日靠打零工和網格員的工資過日子,始終有著為村民服務的熱心腸。為了能及時了解、解決村民的問題,夫妻倆的老人機24小時處于開機狀態,“66951140”是倪伯蒼的小靈通號碼,也是海復鎮廟基村家喻戶曉的“駐村110”。
2019年春,廟基村14組一名村民被判死緩,絕望的妻子離家出走。失去父母的15歲女孩只能與耄耋之年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滿腹委屈的她為發泄情緒,故意整晚把電視機音量調到最高,吵得老兩口無法入睡,好言請求不聽,最后爺孫竟然扭打起來。情急之下,奶奶凌晨2點敲開了倪伯蒼家的門。
在陳玉蘭軟聲細語的安撫下,爺孫倆終于心平氣和,孫女同意搬到西房。忙到凌晨4點20分才回家的倪伯蒼夫婦,匆匆吃完早點,又趕到女孩的學校,為其安排課桌椅,并自費給她買梳子、臺燈等用品。不久后,倪伯蒼夫婦還為女孩爭取到了低保和學雜費減免等政策待遇。
倪伯蒼說:“家就是我的辦公室。”屋外的路邊豎著一排宣傳欄,上面有十九大精神、法律知識、預防詐騙提醒等內容;屋里放著書柜、音響、放映一體機。平時,倪伯蒼夫婦和家人、村民們一起學習,把學習心得和感悟分享給大家。2021年7月,倪伯蒼夫婦組織成立志愿應急救助隊,創建網格版“平安法治護航站”,在家里設立“家長學吧”,周邊群眾白天駐足在宣傳欄學習,晚上唱歌跳舞。趁著間隙,夫妻倆會操著方言,說說村里的好事、趣事,給家長們講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惠民政策。
調解的時候,夫妻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倪伯蒼這邊原則性很強,陳玉蘭那邊人情味很濃。她笑著說:“我倆一唱一和,調解的成功率更高了。”兩人夫唱婦隨,幾十年如一日,成了村里的“金婚”楷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倪伯蒼夫婦一直堅守崗位。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夫妻倆輪流在村道路口站崗,每天在村民微信群發布疫情防控消息,給公共區域消毒殺菌,常常忙得忘記吃飯,一段時間下來,夫妻倆瘦了一大圈。
自2022年3月14日起,啟東市開展疫情防控“敲門行動”地毯式排查。倪伯蒼夫婦負責廟基村20組25戶人家的排查工作。“這25戶人家,一大半家里有人在外地打工,以上海為主,我們要隨時掌握村民的動態。”天蒙蒙亮,他們就起來忙活,6點從家里出發,攜帶“民情日志”走村串巷排查記錄返鄉人員,及時做好人員流動排查和防疫宣傳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0點,平均每天值守達16個小時。
上午“敲門行動”剛結束,倪伯蒼夫妻倆就急著去看望腿有殘疾的獨居老人錢亞英。“我們每天經過這里,都要去看望。”在他們的努力下,錢亞英辦好了低保,修繕了危房。
只要有求助電話,倪伯蒼夫婦就會馬上放下手頭的事,趕赴防疫臨時站點。前些日子,倪伯蒼夫婦特別關注宋家,“宋漢香的母親前些天剛從上海就醫回來,正在另一處住宅居家隔離。作為村里的重點管控對象,我們隔三岔五就要主動聯系她,詢問她母親在生活上是否需要幫助。”
“雖然工作細碎、繁雜,但當群眾需要我們時,我們必須當起鄉親們的守護員。”倪伯蒼夫婦先后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法治人物”“2022年全國最美家庭”……
白天走訪的情況、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矛盾糾紛,倪伯蒼夫婦都會認真細致地逐一記錄,在辦公桌的抽屜里,整齊地排放著40本寫得密密麻麻的“民情日志”,收藏著村民們的心聲,滿頭銀發的夫妻倆成了鄉親們心中化解矛盾的萬能調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