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靳艷妮
Q:
我和孩子爸爸教育孩子時,經常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孩子爸爸說我不能總袒護孩子,會造成孩子是非判斷混亂;而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好好講道理,光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我也看過一些教育書籍,大都說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意見統一,可是太難了,我們應該怎么辦?A:
您好,從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您和愛人扮演著慈母嚴父的形象。在教育孩子方面,您比較寬容,而您愛人則相對嚴厲。我贊同您的“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這一觀點,我更贊同您愛人所說的,“父母意見出現分歧可能會造成孩子是非判斷混亂”的觀點。孩子很聰明,也很敏感,早早就學會察言觀色。如果家長“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聰明的小孩很快就能學會見風使舵,并且明白如何和家長周旋:在“黑臉”面前,安分守己;在“紅臉”面前,則我行我素、無理取鬧。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欺軟怕硬的“兩面派”。
另外,孩子是非分辨力、自制力差,難免會闖禍。作為給予孩子是非判斷標準的父母,如果教育觀點不一致,在同一事情上出現不同態度,甚至不同標準,孩子會感到茫然和困惑,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無法確定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底線。
那么,當對待同一教育問題,怎么正確看待和處理父母雙方意見分歧?
有資料調查顯示,有53%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有分歧。一是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同,一是因為教育觀念的分歧。所以才會出現在教育孩子時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的現象。
孩子的成長過程,實際上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發生矛盾。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出現意見分歧,可以先聽其中一方的,把不同的意見隱藏起來。切忌當著孩子的面去爭辯、討論或為此事起沖突,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責罵對方,這樣會有損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同時也會使以后的管教更加難以進行。
育兒的“不一致”實際上代表著個人和各自家庭的體系差異。夫妻雙方必須尊重這種不一致,拿出自己的智慧,客觀對待事物,多融入一些愛。家長可以先從這兩點做起:①克服自以為是的心態,尊重另一半的育兒風格,相信他的能力,放心讓對方管教孩子。②學會控制情緒,理性對待,如果實在看不慣,不妨出去轉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教育孩子重在“適合”而不是“對與錯”,而判斷教育是否合適的標準恰恰在于孩子。孩子是教育的直接承受者,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特性來完善教育方式,同時讓孩子參與到對其教育方式的商定中。在這樣民主的氛圍下,不僅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而且有利于孩子積極表達,形成自己的主見。
好的教育應該是沒有過多條條框框,而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家長在平日里傾入滿滿的愛和關懷,以身作則,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孩子,給孩子做榜樣。通過這潛移默化的生活小事,滲透家長智慧的教育理念,孩子一般不會犯什么原則性的錯誤。
當然,在不同時間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態度也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反復無常,也不能忽嚴忽松。總之,父母要互相尊重,遵守愛和真誠這個大原則,共同打造和諧的親子關系,創建有愛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