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陳梅
小時候,家在農村。每到春節,母親才給我們三姐弟買新衣服。平時偶爾母親給姐姐買一套新衣服,卻不給我買時,我心里很不服氣。母親說:你穿姐姐剩下的那套吧,姐姐長大了,那套衣服不合身了。
但不論衣服多破舊,母親總是把破損的地方縫補得嚴嚴密密,絲毫不讓它露出一個縫隙。母親說:人靠衣服馬靠鞍,我們家雖然沒錢,但總不能穿得破破爛爛丟人現眼。
那時候,農村大多數人住的都是茅草房。村里有一個很講究的李婆婆,住在村尾的茅草房里,平時很少出門,見到我們一群小孩子玩游戲跑過她的院子時,總時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囡仔啊,過來吃個番薯咯。有一回,我一邊吃著她給的番薯,一邊往她屋里瞧,里面床被疊得整整齊齊的,土夯的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光光亮亮。
我覺得很奇怪,便把我看到的告訴母親。母親說,那個婆婆原來是城市里有錢人家的閨女,因為日本人打來中國時,她流落到這里,李伯伯收留了她,家里人沒有了音訊,就和李伯伯結婚留了下來,可能她一直保留著城里人愛整潔的習慣吧。
小學還沒畢業,父親從部隊轉業安排到縣城工作了,我們一家隨遷搬到了縣城。一開始我們三姐弟很怕父親,因為他一見到我們走路扭扭歪歪的樣子,就會大聲喝住:站直了,注意走路姿勢,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走有走儀。然后他總會擺正我們的肩膀,輕輕踢一下我們沒有端正的站腳,讓我們跟著他學走路。我們雖然覺得有點可笑,也不服氣,但不得不跟著他有模有樣地走起來。現在,有的朋友同事看到我走路的樣子,說我像個當兵的。我總是開玩笑說,我當過女民兵。
如今,農村離我們一家越來越遠了。童年的記憶已經化為縷縷鄉愁。去年,我和弟弟陪母親回鄉下舅舅家走親戚。母親看到村里整整潔潔的村巷,綠樹婆娑,清風徐來,感嘆地說,現在農村真靚呢,如果城里每個地方都這樣,多舒服啊!
驅車回縣城的路上,母親一直不停地說著當年我們鄉下的趣事。說著說著,她回頭對弟弟說:你在鄉下建一幢房子,讓我回去養老行不行。弟弟笑笑說,好的好的,你喜歡茅草房還是洋房,一層還是多層的?母親開心地笑著說:干干凈凈、暖暖乎乎就行。
進入城區時,看到街道邊有一群穿著“紅馬褂”的人在打掃衛生,母親問我說:那是什么人?我說:那是志愿者,大家組織起來免費搞清潔衛生的。母親說:那我也參加吧。我樂了,逗她說:你都七老八十了,最多舉個小紅旗在路邊喊吧。母親說:那我喊啥好呢?我拉著她的手舉了起來,對她說:你就這樣高喊,創文創衛,人人有責!美麗城市,你我共建!
母親哈哈大笑:好好,我也來,我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