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寧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大以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重要戰略方向?!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產權權能,將經營性資產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對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這一系列政策彰顯出黨和國家對于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決心??v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在農村穩定安寧、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等方面已經取得較大成就,但是農村地區還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產業不成熟、創新推動不系統等短板,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任務。因此,深入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會在淘汰落后產能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在此過程中,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要素源源不斷地涌入農村地區,政府部門可對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合理化、高級化發展。此外,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助于農村地區依托特色優質資源,進一步激活產業對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從而打造現代農村產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城鄉二元經濟現象成為阻礙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梗阻。事實上,城市與鄉村是共生共存的有機整體,二者相互依存、互促互榮。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增強城鄉發展協調性作出重要指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能夠持續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提升農業競爭力和質量效益;另一方面能夠持續推動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平等置換,實現農業農村深化改革。具體而言,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破除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壁壘,在城鄉間形成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等要素的良性循環。此外,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服務、社會事業不斷向農村地區延伸、覆蓋,從而搭建起共惠共享、全民覆蓋的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協調、融合發展。
以往,受購買力和購買渠道制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整體較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水平發生巨大轉變,使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大大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為59 265億元,較2020年增長12.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931元,較2020年增長10.5%。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使農民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究其原因,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使農民財產收入、經營收入、轉移收入等收入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電子商務的迅速普及暢通了消費渠道,實現了農村消費水平顯著提升,進而構建了農村消費新格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保證新時期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遵循。但也應注意到,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結構漸趨失衡、人才短缺矛盾突出、新碳匯機制亟待完善等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與重大進展,但同時面臨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發展機會不平等的現實桎梏。這主要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城鄉二元對立是阻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致使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集中于城鎮地區,而低端加工業、制造業、農業等低附加值產業被鎖定于農村地區,長此以往使農村地區產業結構漸趨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日趨凸顯。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普遍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單一,多以種植業為主導。同時,農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不高,加之農業科技成果利用率低,導致農業發展質量總體欠佳。另一方面,農村的高階次產業發展滯后,不利于農村經濟較快和可持續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多以種植業為主,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層次淺、程度低,導致農村高階次產業發展落后。此外,農村地區生產性服務業面臨投入較少、總體規模小、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對農村產業結構均衡化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支持。換言之,我國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高素質人才為依托。然而,現階段缺乏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成為阻礙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究其原因,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縱深發展致使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在城市經濟日益繁榮的背景下,城市地區對中青年勞動力的需求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流轉至城市地區,致使農村地區人才短缺問題越發突顯。二是農村發展環境難以吸引人才回流。農村地區普遍產業發展滯后、優質企業和就業平臺較少,加之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完備,致使農村現有發展環境難以滿足人才發展需求,因而難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回巢”建設鄉村。三是目前農村治理水平難以匹配有志青年的理想抱負?,F階段,農村基層治理組織成員主要由老年干部組成,管理隊伍缺乏新鮮血液,新理念、新思想、先進管理方式等較難融入農村治理過程。落后的治理環境導致農村地區無法吸引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素質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在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鄉村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發展為依托。然而,綠色生態體系建設同時給農村地區帶來了生活成本增加、污染防治約束提升等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一方面,農村地區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地。統計顯示,農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7%~8%,加之生活用煤排放等碳排放致使農村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5%。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必然要通過調整農村地區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擴大綠色生產技術覆蓋范圍等方式,促進實現“雙碳”目標。在此過程中,農村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生產成本增加、創新動力不足的現實桎梏。另一方面,農村地區雖然擁有規模龐大的碳存儲庫,但在碳匯實踐中生態造林投入成本巨大且回報慢,致使碳匯收益在短期內難以抵消農民造林投入。所以,有限的碳交易額并未給農民帶來實質經濟收益,同時無法通過碳匯變現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相應支持。
鄉村振興關乎全局,關乎長遠。邁入新發展階段,緊抓產業振興不放松、持續強化人才振興硬支撐、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新格局,成為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著眼點。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三次產業交叉融合,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政府部門應促進城鄉產業協同共進,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引導先進要素支持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具體而言,農村地區應統籌規劃當地基礎設施、基本農田等空間布局,提升區域綜合服務能力,從而承接城市地區部分優質產業,建立現代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走科技興農之路。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為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效率和水平提供良好支撐。對此,農村地區可從“就地取才、任用賢才、多方聚才”3個方面出發,探索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一是“就地取才”,培養造就農村本土精英人才。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村地區不乏優秀的技能型人才。農村地區應合理高效利用這類人才,鼓勵其不斷提升技能水平、優化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農村基層政府應深度挖掘本土專業技能人才,為其提供專業技能培育場所,并定期開展交流、培訓活動,切實有效造就本土人才。二是任用賢才,推進農村現代化治理。農村基層政府應關注治理隊伍領導干部年齡偏高的現狀,積極選拔具有優質教育背景和實際經驗的青年干部,加快推進領導干部年輕化進程。三是多方聚才,引進高質量人才投身農村建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更具優勢的城鎮地區理應反哺鄉村,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對此,基層相關部門可結合地區實際,通過建立官網公開發布人才引進信息,加大農村人才引進力度,賦能農村經濟發展。
一是政府有關部門要堅定不移持續推進鄉村碳減排。農村地區應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強化農村產業綠色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穩定向好并逐漸與碳排放“脫鉤”。此外,農業部門應加強推廣、應用綠色生產技術,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綠色化轉型。二是構建完善的農村碳匯交易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可從加強農業碳匯建設、健全多層級融資機制等出發,構建完善的農村碳匯交易機制,降低碳匯市場交易成本,提升碳匯變現的等價性與高效性。三是建立健全碳減排主體利益保護機制。農村地區應進一步推廣碳減排新技術、新產品,優化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為此,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作探索農村經濟低碳轉型新模式。此外,加快構建農村碳減排約束機制,持續加大碳減排資金補貼力度,尤其是困難群體補貼力度,持續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落實多樣化就業幫扶政策,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第一,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增加就業崗位。農村地區可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產業,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為農村居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支持。第二,積極鼓勵農村居民創業,實現靈活就業。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建設創業孵化實訓基地,以創業帶動大量農民實現靈活就業。第三,加強農村項目建設,拓寬就業崗位提供渠道。政府有關部門應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大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實施以工代賑建設任務,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參與建設,實現農民就業增收。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加快推進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突出意義。但也需要看到當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其原因在于農村產業發展尚未形成內生的循環機制,各類生產要素流失嚴重。農村地區作為相對獨立、功能完整的經濟單元,破解發展瓶頸、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匯集要素、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從而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增強鄉村經濟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