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耿 俊
建筑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既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又是文化表現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具有特定的功能、文化和審美價值,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記憶。20世紀30年代末,以“國際化都市”“東方巴黎”聞名的上海,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建筑形態在全國范圍內都是獨特的存在,充分展現了中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鮮明獨特的建筑特色、豐富多樣的建筑類型將“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呈現上海建筑古今輝映、中西交融的藝術奇觀。
上海的社會變遷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我國文化,并在西方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影響下形成的文化形式,是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在上海這片土地上交流、演變和發展的產物,是集古代文化底蘊與近代人文氣息,融匯西方文化特色和中國傳統文化特性,在上海城市建設發展中演變而來的一種獨特風格[1]。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先進與落后、生存與發展的文化斗爭中,富含上海地域特色的文化在夾縫中東西交融,多元融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海派文化。這些新的建筑思想和建造技術直觀地表達在建筑設計上,促進了海派建筑的形成和發展。海派建筑的特點體現在方方面面,住宅建筑、商業建筑等均有其獨特的造型風格,從喧囂繁華、充滿商業氣息的外灘到生活氣息濃厚的石庫門,僅有百年歷史的海派建筑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亮點。包容與創新是海派建筑的基因,各種西式古典建筑和東方韻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懷舊又摩登的海派建筑風格[2]。
早期的海派建筑在海派文化的影響下,是西方設計手法與本土地域風格的雜糅,在表現形式上多以空間上巨大的尺度感追求先進的社會風尚和世界建筑潮流,以多樣而繁復的裝飾展現各國的文化特色[3]。在上海發達的商貿經濟下,“海派”這一新式建筑風格早期多應用于商業建筑,而由于上海人民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居住習慣存在很大差異,大多數人不能完全接受實用性不高的海派風格[4]。“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社會,如不能不斷地推陳出新就會有隨時被社會淘汰的危險”[5]。隨著時代的變遷,海派文化不斷被塑造、改造和重建,融合風格迥異的東西方文化進行發展,在上海商貿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新海派”建筑由此誕生。“新海派”建筑的本體融合了西方古典人文主義的藝術風格和東方傳統的建造美學,巧妙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藝術形式,將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融入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建筑設計中,既有我國建筑的空間布局特征,又注重體現西方的形式美感,同時不過度裝飾,展示海派建筑的獨特文化氣質[6-7]。
作為“上海精神”的代表,通過建筑風格展現的海派文化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海派文化的形成可被看作上海人民對當時社會轉型的回應,反映了其對生活的感知。“新海派”建筑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標志,其展現出的歷史和文化魅力始終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新海派”建筑風格的特點獨特而鮮明,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
1)包容性 “新海派”建筑特有的建筑符號凝聚著上海的文化特色,看到這類建筑元素,人們就會想到上海[8]。建筑內部空間參照我國傳統的空間組織形式,又在此基礎上做出創變,如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筑群,不僅體現了“吳”文化的細膩、務實、不過度裝飾,而且具備濃厚的西方特色,在技術平臺和建造技術上十分國際化[9-10]。
2)創新性 “新海派”建筑設計中的以人為本理念是傳統空間組織在現代建筑中的創新。如石庫門建筑的外觀設計是基于西方的裝飾風格,但其房型設計更注重適應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上海的傳統住宅形式在石庫門得到傳承及適應性應用。這一專注創造生活空間和新形式的設計風格對后期新式里弄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新海派”建筑的兼收并蓄、敢于創新,展現了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的風范。
在“新海派”建筑設計實踐中,上海石庫門改造是典型代表。建筑師借鑒了國外20世紀初的外墻裝飾風格,將舊的里弄建筑去粗存精,改造為頗具現代化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新天地,既融入上海獨特的歷史文化,重建傳統的城市景觀,又突出了城市過去與現在的聯系,消除了傳統建筑形式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隔閡[11]。
石庫門作為海派文化的標志建筑,出現于老上海時期,20世紀50年代后衰落,20世紀末復興。起初石庫門作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的實用型建筑在老上海很受歡迎,而翻新后石庫門街區的服務功能發生改變,以其新的特色在當代上海煥發活力。新天地設計實踐是在歷史建筑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的創新,其建筑空間運用我國傳統的組織形式,而功能和內在裝飾又處處體現現代時尚的生活方式。過去的石庫門街區一直是多用途空間,住宅和商業并存,成為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新天地完全是一個商業區,南北兩個街區都被餐廳、酒吧、咖啡館、畫廊和專賣店占據。在改造后的新天地建筑群中,隨處可見蘊含傳統上海民居特色的弄堂文化要素,使人不禁夢回過往,感受時代的縮影。與此同時,改造后的新天地中又不乏現代商業建筑不可或缺的步行街。新舊建筑風格相互交融、相互映襯,既濃縮了上海的歷史文化特色,又彰顯了上海的現代生活形態,給人以新奇、脫俗之感[12]。
新天地的改造設計處處蘊含著“新海派”建筑獨有的碰撞與沖突感,細節中處處體現“統一中蘊含變化”的特點。針對舊建筑中破敗的部分進行修繕和現代化改建,在建筑形式上對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進行別具一格又和諧統一的穿插設計,做好新舊之間的銜接(見圖1);無論是兼具中西方風格的街燈設計,一磚一瓦與盆栽植物的搭配,還是材料選擇和顏色設計,都呈現統一造型下的豐富變化,多而不亂,具有和諧的豐富感[13]。無論是經歷波瀾歷史的商貿建筑,還是寄托平淡百姓故事的石庫門,海派建筑都承載著社會變遷的歷史記憶,傳承著創新與包容的“上海精神”。

1 新舊建筑的銜接
“新海派”建筑展現了海派建筑獨特鮮明的文化魅力,不僅凸顯出我國代表性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顯示出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具有極強的包容力,充分彰顯了融貫中西的海派文化。“新海派”建筑設計不僅是學習和借鑒西方建筑的有效途徑,更是深入挖掘上海文化源頭,探尋文化發展脈絡的有益實踐,有助于建造符合上海人民居住與生活的特色建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