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夢,陸紅偉
(1.山東銀河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61;2.北京北建大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自此,中國鄉土社會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了扎根之地。寺廟建筑及建筑群是中國古建筑中比較重要的體系,具有很高的歷史、社會、藝術價值。作為鄉村環境中的寺廟,伏羲廟不僅承載了具有地方特性的宗教生活,而且反映了當地百姓淳樸的民俗風情,其衍生的廟會文化,是歷史和風俗的沉淀,體現了地域性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如何利用地方性寺廟建筑群的保護規劃整合當地各項資源、傳承當地的民俗文化、帶動當地經濟建設和旅游服務發展,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伏羲廟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其南臨微山湖,北、東、西三面由山丘環繞,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微山縣伏羲廟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伏羲廟。《帝王世紀》載:“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薄段簳さ匦沃尽酚涊d:“高平,二漢屬山陽,晉屬。前漢橐也,后漢章帝更名。有光水、千秋城、胡陸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薄堵肥贰ぬ患o》載伏羲“葬山陽”,羅泌注:“帝·冢在今山陽高平之東北。”說明在漢至北魏時期,伏羲廟就已存在?!段⑸娇h志》引用《十三道圖·圖經》:“單州魚臺縣東北七十里曰辛興村,其間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廟。”與現存廟內的蒙元中統至元年間“重修伏羲圣祖廟碑記”的記載基本一致。
伏羲廟建筑群中,伏羲廟大殿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坐北朝南,建于伏羲陵上,單檐歇山式,面闊5間,進深3間,面積123.2m2;圣母池泉位于伏羲廟大殿后約150m,曾用于洗圣水、謁伏羲;伏羲洞又稱四門洞,位于伏羲廟大殿東北方向約1 100m的鳳凰山上,主要由相鄰的5個自然形成的山洞構成,第三洞內壁上刻有金泰和三年張拱辰詠伏羲詩兩首。
伏羲廟古建筑群院落內包括植物景觀、圍墻、地面鋪裝等,均在2017年末完成修繕工程,現階段尚未發現新的殘損點。其院落內共有6處非文物建筑,均為硬山坡屋頂的仿古建筑,與伏羲廟古建筑群的歷史風貌相協調。其中,位于伏羲陵上(伏羲廟大殿后)的女媧殿為1995年重建,伏羲廟大門為2007年重建;位于西南角的辦公管理院落內有3處辦公管理用房和1處影壁,均為2017年新建。
伏羲廟所在的微山縣兩城鎮位于縣境西北部,獨山湖北岸,南陽湖東岸,下轄48個行政村。兩城鎮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微山縣附近地區是伏羲氏風姓聚居的地域,漢高平縣(即西漢橐縣)在區內設治;漢代墓葬遍地分布,所出漢畫像石在省內甚至國內都有較大影響。伏羲廟保護規劃中涉及陳莊村和劉莊村兩個行政村。陳莊村位于兩城東7km,鳳凰山西南方,人口2 778人,耕地約2 877畝。據族譜載,陳氏于明代由山西遷來建村,名陳家莊、陳莊。劉莊村位于兩城東南8km,鳳凰山南,東臨滕縣境,人口647人,耕地607畝。劉氏于洪武二年從山西洪峒縣遷來建村,因靠近伏羲廟,稱廟臺子,1949年改稱劉莊。村落建筑整體以磚瓦房為主,建成年代較新。
2.1.1 真實性評估
伏羲廟始建至今,位置未變,其作為祭祀人祖伏羲活動場所的功能一直延續至今;伏羲廟大殿的多次維修不僅有元代和明代重修碑的簡略記錄,部分修補和修復的構件上也有刻字記錄;伏羲陵塊石砌筑方式和垂帶踏跺形制沿用至今,于2016年增設的宇墻也是考慮到游客安全而建,且其形制風格與伏羲廟整體風貌相協調;鼓樓遺址現基本維持2016年挖掘清理出時的原狀;皇井原有功能雖未得到延續,但其位置、形制和材料均未改變。伏羲洞原為一處天然洞窟,后金、明兩代屢有人在此生活,并留有多處遺跡,目前其主體未受到大規模干擾。由此可見,大殿、皇井、伏羲洞等真實性較高。
圣母池泉和羲鳳泉原有多處泉水,后均被合并為一個泉池,其中圣母池泉有立碑記錄(即群泉水庫碑志)。現圣母池泉被礦泉水廠占用,羲鳳泉被當地村民用來浣洗,其用于洗圣水、謁伏羲的功能均已喪失,真實性較差。
綜上所述,伏羲廟建筑群整體性較好,部分泉池因過度開發利用,真實性較差。
2.1.2 完整性評估
伏羲廟的文物構成根據地理位置分為伏羲廟古建筑群(鳳凰山腳下)和伏羲洞(鳳凰山上)兩部分。其中,伏羲廟古建筑群內多處建筑被拆,墻垣倒塌,現存伏羲廟大殿和伏羲陵整體保存較為完整,伏羲廟大殿雖歷經多個朝代整修,現仍保存有宋代石柱12根、金代斗拱、明代木構件和屋脊等建筑構件,建筑形式和風格也保留并融合了各時代特征。圣母池泉、羲鳳泉等均不存在構件缺失,完整性較好。伏羲洞在自然力與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塌陷,其內的金泰和三年刻詩和“大明開閘”刻字風化嚴重,造成部分刻字模糊,完整性一般。
1)村落建成區擴張明顯 隨著經濟發展,陳莊村建成區面積逐年增多,且緊鄰羲鳳泉和圣母池泉,破壞了池泉原有的郊野環境和歷史格局,對文物及其環境的侵蝕明顯。
2)現代建筑風貌不協調 建筑多為19世紀60年代后陸續建設的現代建筑,高度較低,水泥等現代材料的外立面與文物所處的郊野環境不協調。尤其陳莊村內部分建筑緊鄰羲鳳泉和圣母池泉,且對文物呈包圍之勢,對文物環境影響較大。
3)基礎設施不完善 從伏羲廟古建筑群到圣母池泉的道路為土路,寬2~6m,無法滿足機動車通行要求;伏羲廟通往伏羲洞的山路主要以步行為主,崎嶇難行,可達性較差;缺乏停車場、指路牌,影響文物本體的展示。環境衛生運行體制較為合理,但部分細節未考慮文物展示需求,部分環衛設施配置位置及數量存在明顯欠缺,局部常年閑置地帶未被納入地方環衛體系。
4)生態景觀的破壞 伏羲廟所依存的主要地形地貌、水系水源等總體特征未發生明顯變化,但多年的采石活動嚴重破壞了伏羲廟周邊的景觀及生態環境,且村民生產生活方式使得池泉水質受到污染;規劃范圍內,包括鳳凰山在內的區域植被綠化率較低。
2022年初年公布的伏羲廟保護區劃,基本滿足保障伏羲廟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需求,除沿用該保護區劃外,還應定制切實可行的管理規定。應按照保護區劃制定恰當的分區管理規定,明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用地性質,以加強保護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相關保護有法可依。
1)建議將圣母池泉院落內的建筑改造為管理和展示用房;將羲鳳泉北側的兩座建筑改造為管理用房;將圣母池泉北側的3個院落改造為伏羲文化體驗區(見圖 1)。

圖1 伏羲廟建筑整治
2)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相關要求,不得新增宅基地。針對已有建(構)筑物,重點以位于陳莊村的羲鳳泉和圣母池泉區域空間品質改善為主,根據對周邊建筑的相關評估、整體形態及建筑單體形態引導的相關要求確定整治方式。對雙坡頂條石砌筑等具有典型地方風貌的建筑,應保留建筑現有規模和外觀;針對與文物歷史風貌不協調的建(構)筑物,可通過平改坡、降低建筑高度、去除外立面上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構件及裝飾、墻面粉飾、鑲貼仿古面磚或文化石等措施進行改造。
3)建議采用土地置換的方式逐步搬遷規劃范圍內的全部建筑,建筑搬遷后應對原建筑基址經考古后復綠復耕,以保護伏羲廟周邊景觀環境,實現伏羲廟歷史上郊野環境的再現。
交通方面基本維持現有道路肌理不變,整體規劃,改善區域內的通行能力,完善現有道路路網結構。將主要道路等級分為三級,以104省道為主干道;以3條與104省道交接的南北向道路為次干道;以連接伏羲廟古建筑群與圣母池泉、羲鳳泉的道路,以及若干條村中道路為支路。同時,結合文物保護展示需求,建立完整的步行系統,主要包括改造由伏羲廟古建筑群至圣母池泉和羲鳳泉之間的道路,以及陳莊村至伏羲廟古建筑群的土路;新建至鳳凰山上伏羲洞的游覽步行道,并建設完整的步行標識指示系統。通過以上措施,以伏羲廟為核心,形成完整路網輻射周邊村落,為伏羲廟的開發利用及村落的振興發展奠定基礎條件。
保護伏羲廟周邊山、泉環繞的歷史格局,通過山體治理、水污染防治、植被綠化、生農田景觀等方面的措施,對大區域內生態環境進行整治及提升,帶動周邊鄉村環境的改善及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山體治理 鳳凰山區域在兩城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為自然保留地,建議相關機構制定兩城鎮山體保護管理辦法,充分保護鳳凰山等伏羲廟周邊的山體形態。禁止開山采石,加強植被覆蓋率,進一步加強伏羲廟周邊歷史環境的保護。
2)水污染防治 在保持各泉水原有水文特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排污治理。建議相關機構制定兩城鎮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充分保護伏羲廟周邊各泉的水質和水文特征。
3)植被綠化 選用適宜種植的鄉土植物,如側柏、刺槐、楊樹等。增加對伏羲廟周邊的植被種植。建議對山體進行綠化,加大林木密度。
4)農田景觀 建設伏羲廟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區,打造生態農業景觀,將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作為規劃范圍內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高度重視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業經濟收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積極探索新的生物技術及有效措施,集成推廣農業污染防治技術,應用高效低毒農藥、化肥,減少對自然生態的污染。
遵循科學、適度、持續、合理的利用方針,是伏羲廟利用的基本原則。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在完整保護伏羲廟整體價值的前提下,與周邊村民達成共識,充分發揮伏羲廟的實用價值,是伏羲廟展示利用的核心。提倡公眾參與,向公眾充分闡述伏羲廟的整體價值,提高與維系村民的價值認同感,是伏羲廟利用的重要保障。同時伏羲廟的展示與利用,應符合保護遺產歷史環境的原則,避免過度整治環境。
一方面,通過旅游參觀帶動周邊各相關產業鏈完善,刺激當地經濟發展。由政府部分統一規劃相關設施及配套商業,帶動周邊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伏羲廟在當地的文化帶動作用;延續每年3月初三舉辦伏羲祭祀廟會的活動傳統。通過采取廟會日免除門票的措施促進廟會活動的發展,通過廟會組織期間微山湖文物保護服務中心派人協助組織、控制人數、疏導人員的措施保障文物建筑的安全性。
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的伏羲廟古建筑群作為唯一一座陵上建廟、陵廟合一的廟宇建筑,既擁有現存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又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祭祀伏羲的場所,體現其重要而獨特的價值。另外,伏羲廟古建筑群與當地居民曾用于洗圣水、謁伏羲的圣母池泉,以及鳳凰山上擁有豐富伏羲神話傳說的伏羲洞等共同構成完整的用于闡釋伏羲廟展示體系的基礎,保護規劃意義重大。根據對伏羲廟周邊環境現狀的評估及分析,整治伏羲廟周邊環境與基礎設施,緩解周邊村落發展對遺產歷史環境的威脅,改善其景觀環境,謀求與地方社會經濟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