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曦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人一直作為文明的主體,發展的主題。黨中央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進一步宣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在此背景下,城市設計作為營造美好人居環境和宜人空間場所的重要理念與方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方位探索公眾參與方法,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國外規劃設計項目中的公眾參與思想由來已久,設計項目已從政府行為逐步轉換為市民參與事件,以保障民眾合理權益。趙叢霞等[1]指出公眾參與城市規劃與設計是起源于英國,1969年的《城鄉規劃法》將公眾參與從一般倡導變為可操作性制度。英國城市建設體系中對公眾參與非常重視,尊重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同時也增加審批透明度,滿足民眾知情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保障:①完善的政策法律依據,國家層面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地方層面有實施細則;②信息公開實質性強,申請開發項目公開內容詳細,可通過現場告知、書信或電子郵件等方面,公眾更好地了解信息。楊貴慶[2]對美國公眾參與進行研究,美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公眾參與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公眾參與已成為決策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市民主要參與衡量價值觀、確定規劃方向、選擇方案、修改批準運作計劃和方案實施后的反饋階段。在社區規劃尺度上,衡量價值觀、確定規劃方向、選擇方案等階段的技術門檻不高,可讓民眾更深入地參與,甚至在選擇方案階段有一定程度的決策權,而對于技術門檻較高的階段則更強調規劃師的職責和工作。
國內城市設計的開始時間較晚,但近幾年隨著以人為本意識的增強,公眾參與的方式和內容的豐富度逐步增強。
1)唐文躍[3]指出城市規劃的社會化促進了公眾參與的實施,并總結公眾參與的3個特征:①處于起步階段;②“公眾”定義不明確,無法針對性開展有效參與方式;③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和后續規劃的參與問題研究較少。
2)周慶等[4]以香港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為例,闡述了城市設計方案通過展授型、反饋型、綜合型3大途徑實現全方位的公眾參與,體現香港城市設計公眾參與的3個特色:①全程性,貫穿整個城市設計研究的全過程;②廣泛性,涵蓋政府部門、相關團體、公眾人士、專業機構、咨詢團體及大眾市民等;③互動性,形式和渠道多樣性,實現公眾主動參與過程的互動。
3)馮婕[5]分析國內公眾參與與國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①參與主體依然以政府和專家為主,市民參與為輔;②公眾參與的形式往往都是公眾被動參與;③公眾參與的組織機構缺乏,造成公眾參與的程度有限。
國內城市設計中公共參與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但和國外相比仍存在不足:①平臺,現有公眾參與組織方多為政府,如何搭建專業的非政府組織,作為公眾參與組織的重要平臺也是重要問題之一;②管理,城市設計對公眾參與的要求較低,現有公眾參與往往只浮于表面,如何真實收集公眾意見并真正地落實成為難題;③專業,在微觀尺度城市設計中,市民較容易理解,公眾參與度高。但在宏觀尺度城市設計中對專業度要求過高,參與度較低,如何讓市民更易接觸并認識城市設計值得思考。
廣州的發展需要以“嶺南特色,國際品質”為目標,建立全市民共同理解、認同與遵守的價值觀,讓宜居與品質化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廣州的未來建設,需要用國際視野來打造高品質的城市環境,用工匠精神來塑造城市細部。廣州城市設計圍繞“開門做規劃”的思路,圍繞全方位、全過程、全群體公眾參與愿景目標,探索完善國內一種新的完善的公眾參與規劃模式,凝聚社會共識,向社會傳遞“設計讓城市更美好”的共同價值觀。
廣州城市設計立足頂層設計引領高質量城市發展目標,不論在總體城市設計、重點地區城市設計編制過程中,還是實施型城市設計過程中,都應采取眾智眾籌的組織方式,向社會介紹工作進展、普及城市設計相關知識、傳播設計理念。
廣州城市設計全程公開透明,鼓勵公眾參與,從前期論證到編制,直到實施全流程,都積極探索加強城市設計可操作性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時也提供社會公眾該對廣州總體城市設計編制工作的監督渠道,共同推進城市設計成為全民參與、傳遞價值的設計事件。
廣州城市設計圍繞“做市民的設計”,建立多方參與的城市設計編制模式,探索融合社會公眾、專家團隊、媒體團隊、編制主體和管理部門共同參與,提高公眾對廣州未來城市發展的關注度、認知度和理解度,向全社會傳達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總體城市設計技術專業性較強,需借助專業人士的技術支持,建立“專家把脈、專業團隊支撐、持續與民眾媒體互動”多維度的公眾參與方式,傳導設計價值觀。
廣州總體城市設計自編制開展,舉辦過2次專家咨詢會,邀請中、美、英、日等國城市規劃領域專家,從各自專業領域提出頗具啟發性的觀點與概念,為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出謀劃策,為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工作后續開展指明了道路、明確了方向。召開中期和終期兩次專家評審會,除了對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對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工作提出修改意見與建議,從優化城市定位、形態設計聚焦、制定行動計劃等多角度、多層次提出寶貴的建議。
廣州總體城市設計開展系列活動,如“走讀廣州”公眾體驗系列活動,通過紅色基因步徑、美麗特色村鎮等多主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網易、搜狐、新浪等多家主流媒體持續報道。其中,2017年10月31日,《廣州日報》頭版發布《活力全球城市、三大客廳迎客——廣州2035總體城市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高度評價總體城市設計成果,以《“精裝修”廣州,相約2035》為題,將城市的形象定位、城市客廳、亮點工程等公眾最關心的核心內容一一展示(見圖1)。

圖1 總體城市設計階段公眾參與示意
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區位重要,且涉及利益主體較多,需組織相關利益方、公眾參與其中,通過多元參與協作、全流程協商,明確未來城市建設重點,同時滿足市民需求。
在重點地區組建地區城市總設計師團隊,帶領先進研究機構緊密合作,在保障行政效率基礎上,提升地區建設品質,讓專家成為建設單位和行政機關之間的橋梁,通過逐步規范化的管理體制,提升城市建設品質。例如珠江景觀帶三十公里項目,在廣州—奧克蘭—洛杉磯三城設計聯盟的合作框架下,為進一步與奧克蘭和洛杉磯設計同行加強交流,結合廣州精品化、品質化建設珠江景觀帶的工作目標,邀請奧克蘭、洛杉磯兩個城市的資深設計師與廣州市設計師共同組建“城市空間·品質提升”工作坊,選取節點空間進行概念設計。
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可以組織更多的跨界活動,例如珠江景觀帶三十公里項目,組織騎行愛好者、企業志愿者以及越秀區居民通過騎單車的形式考察珠江沿岸慢行路線等城市核心公共空間,再以工作坊的形式組織參與者探討,分析沿岸慢行線路現狀以及存在問題,提出意見修改。“城市·空間·品質”思想沙龍,通過選評、沙龍和展覽的互動形式來反觀在城市變遷的時空推移之中,人與城市空間的相互影響及感情共鳴,喚起大家對廣州城市空間品質的關注,展示廣州的自然風光、國際時尚、城市變遷以及人文精神(見圖2)。

圖2 重點地區城市設計階段公眾參與示意
實施型城市設計,更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對微空間進行改造建設,需要把居民的空間需求和體驗被放在首位。廣州探索“社區設計師”制度,廣聽民意、廣聚民智,構建社區微改造工作平臺,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用“小切口”推動民生大變化。
大師率先示范,為后續工作開展起到引領作用。大師領銜打造市民身邊的精品工程,提供有溫度、有活力的場所,調動市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出謀劃策,共建美好家園。例如廣州開展多輪“小項目、大師做”,引入崔愷、貝建中、陳雄等國內外設計大師,完成口袋公園、人行橋、公廁等示范項目設計,把精品工程帶到市民身邊,助力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成立責任團隊,確定責任設計師,對實施型設計方案會審把關,從細微之處,關注市民真正的需求。例如《廣州市社區設計師工作方案》,動員全市形成統一共識,共聘請272名社區設計師和163名鄉村規劃師入駐各街道社區,涵蓋建筑設計、園林設計、視覺設計等多個專業領域,對社區項目設計方案進行會審把關,結合嶺南氣候特征及廣府文化傳承等因地制宜提出優化意見,回應百姓遮蔭納涼、降光降噪等需求。
為更好探索共建共享共贏城市建設模式,可攜手公眾媒體、街道社區登平臺,推動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推廣更廣泛的社會參與,讓市民參與設計建設中,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有助于提升公眾的美學與城市歸屬感,也能為后續設計提供有效建議。例如廣州與中小學聯合,舉辦“小小導賞員等兒童”“最美上學路”等活動,為兒童學生搭建展示自我,了解廣州文化的平臺。
公眾參與是城市設計工作的重要環節,其內涵包括了相關政府部門、利益相關方,以及城市居民的參與。應在不同層次形成靈活的公眾參與機制,搭建溝通平臺,調動公眾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整合公眾意愿與訴求,提升設計成果的兼容性和可行性。同時,在目前城市建成區環境改造過程中,公眾參與的作用更明顯。在未來工作中應進一步明確公眾參與的法律地位,同時研究多種方式普及城市設計認知,調動公眾參與主動性,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