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榮
(廣東華鼎新維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梅州 514000)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成熟運用使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新興產業集聚,帶來產業模式、運行方式的變革。原有的老舊園區面對新興的產業發展趨勢,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打造智能電子產業園區,進行老舊園區的整改十分緊迫。在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規劃設計中應思考選址、布局、景觀規劃及交通組織等問題,著眼于單體設計與景觀環境設計的統一,打造更智能化的電子產業園區。
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茶馬大道以東,涇干二街南北兩側,涇晨路以西,涇干三街以南。項目由3個地塊組成,分別為XXJH-JG02-28-A地塊、XXJH-JG02-28-B地塊和XXJH-JG02-43-H地塊規劃。3個地塊總用地面積467 053.13m2,總規劃建筑面積797 268.88m2,主要規劃為高層辦公、高層宿舍、多層廠房、地下車庫。總配套面積227 601.22m2,總容積率1.50,總建筑密度40.35%,總綠地率11.44%,規劃總停車位4 265個。項目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效果
在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設計中秉承生態性原則,尊重自然,強調空間格局的開放、協調、和諧。在設計中根據地形順勢而為,強調空間的層次變化,形成街景。同時打通室內設計與戶外空間,提升建筑整體設計美感、銜接感。例如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所處的區位宏觀交通體系較為完善,通過銜接設計可便捷地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北客站及西安主城區等進行聯系,也可迅速連接國道、高速公路系統,通往周邊地區。此外也以良好的景觀規劃帶給使用者休閑娛樂需求的滿足。在設計中可借助裙房屋頂打造屋頂花園,建構內部空中花園,將景觀綠化引入樓層中,形成垂直景觀帶,豐富綠色景觀層次,增強建筑內部綠色人文屬性。
主要是使用創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生產模式,引入智能化設備,實現綠色節能建筑體系的打造。同時著手軟件系統的管理維護,提升園區現代化管理水平。科技理念也體現在辦公空間設計的靈活多變上,追求會議室布局的小型化、輕快化、科技化,更好地服務于電子園區內的企業,并體現產業園區節奏快、靈活性強、創新研發與生產的特征。科技性也體現為節能減排設計的增強,通過綠色設計與節能規劃減少建筑整體能耗,實現資源再利用。
項目規劃設計也要考慮地域文化特征,了解區域自然環境屬性,根據區域交通布局特點等指導單體設計、景觀規劃、立面設計,逐漸將電子產業園打造為標志性的工業建筑。特別是在景觀規劃中要加強與周邊地形、環境、場景的協調分析,保證設計的整體統一性,體現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設計采用白色為整個園區的主色調,通過多層次的凹凸、虛實變化和對體塊及細部尺度進行推敲,使建筑從整體到細部都貫穿著理性的建筑美感。中心廣場兩側的教學樓連廊是重要的景觀界面,通過設置高聳的挑檐、凸陽臺以及開闊的廊道,形成豐富的立面效果,極富標志性和地域影響力。
選址是產業園區規劃的第一步,也是產業園區與城市關聯的開始,選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必須追求與社會整體環境的契合,強調產業園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避免造成城市空間負擔。一般來說,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設計更強調靈活性,同時具有低污染的屬性,在選址上可靠近城市中心,為產業園區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支持。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力求打造成產城融合、宜居宜商的新型高科技智能產業園。通過環廊步行CBD辦公廣場及花園式組團生產車間布局,大大改善了園區環境。根據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規模大小、服務對象、品質等級等,在綜合分析園區定位、區域內產業發展狀況、區位交通、土地自然條件、政府政策等基礎上確保選址的準確性。如對土地自然條件的考察,主要圍繞土地屬性、建設條件、用地成本、項目規劃、面積形狀、未來可擴展空間等進行調查分析,同時關注區域內地質、地形、水質、水文、高壓線走向、河流走向等內容,讓選址契合當地自然環境。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所在西安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基地現在較為平整,地層簡單,構造簡單,無斷層發育,巖(土)性差異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環境條件簡單,適宜修建建筑物。項目地現狀規劃范圍內大部分為工業用地。區域周邊無大型污染及危險性設施,能確保施工安全及園區工人、科研人員生活安全。項目地現狀基礎設施已經基本成型,附近現有已規劃的強弱電、供水及污水處理等均可為項目提供良好的市政條件支撐。
近幾年,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設計中也更強調對產城融合問題的關注。以融合設計理念指導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規劃設計,在園區布局形式上主導開放式設計,取消圍墻的存在,讓產業園區與城市空間充分交流融合,增強產業園區時代競爭力。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設計中,通過開放式設計加強與城市的可銜接性,彌補電子產業園區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的缺陷。依托城市讓園區企業人員享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務,讓園區與城市共發展。在規劃中加強園區車行、人行交通系統與城市交通系統的有效銜接,方便物流配送、人員交流,實現城市與園區的和諧發展。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又以單元模塊化規劃方式實現內部分工的細化。智能電子產業園區功能比較復雜,多產業集聚,更需要以單元模塊化的規劃突出園區多重的內部功能。結合用地規模大小進行功能模塊的復制組合,提高園區功能分布的均衡性,也實現園區內優質資源、內部功能的共享。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以智能電子生產基地為主,輻射新型創意科研辦公,構建上下游產業孵化基地。科創辦公區域營造新型科技性、融入時代感,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興邦為使命。700畝的新型產業園區,除70%的生產車間外配置30%的宿舍、辦公及部分商業,構建生產、生活、科研一體化的新型高效靈動的新工業園社區。
智能電子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中也應加大對景觀規劃問題的關注,避免在規劃中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也避免出現建筑外部空間使用率低等問題。智能電子產業園區作為新興產業、智能產業辦公的集聚地,不僅要服務于產業創新發展,也要關注使用者的使用訴求,真正體現設計的人文性,帶來辦公的高質高效。在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設計中應追求呈現良好的景觀形象,景觀具有生態和觀賞雙重價值,可改善電子產業園區環境,提升產業園區形象。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以需求為支點,通過合理的景觀規劃提升園區環境整體舒適度。具體來說,應基于整體思路,尊重原有場地現狀,合理保護區域內的自然景觀資源,并有效利用區域內的歷史人文資源,以設計的因勢利導強調景觀設計的渾然天成,以自然資源為原材料,體現當地景觀特色,并合理節約設計成本,真正為使用者提供休閑、娛樂、放松的場地。設計中強調人與景的融合,通過融入式景觀體驗、場地規劃及項目設計,讓人在景觀中充分參與。智能電子產業園區本身具有生態屬性,在景觀規劃時應保證生態體系的完整性和生態的相容性,避免因規劃問題破壞景觀環境,以生態化觀照實現人與自然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設計時將園區綠化與人的活動、人的視覺焦點結合在一起,生活區與生產區嵌入式的指狀景觀系統。生活區采用片狀綠化景觀,生產區采用指狀綠化景觀,二者相互結合,重點分明。設計中將園區綠地景觀分為4個部分進行布置,4個部分根據場地高程進行自然分割。每個區域風格迥異,突出工業園景觀的變化。景觀內庭、道路兩側、建筑物四周都對應點、帶、面結合的景觀布置形式,使基地在鄰近城市干道面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環境小品設計與建筑風格協調一致,使其具有使用、觀賞、標識等多重功能,兼顧不同季節景觀層次的需求。綠化選用當地防噪聲、抗污染的喬木和灌木為主,局部采用草坪,形成綠地生態環保型的保稅貿易配套服務中心。突出本地的特色,能夠體現城市的綠化風格、文化底蘊和城建靈魂。
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規劃設計中交通設計是重點也是難點。其組織規劃效果對園區功能發揮、空間利用有直接性影響。處于發展初期的智能電子產業園區其內部車流量整體較低,在設計中設計人員往往只關注地面布局、車輛與行人交通問題。但隨著園區運作的成熟化,園區車流量、人流量加大,加上人均私家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若交通規劃不合理很容易出現人車混流等問題。因此在規劃中應根據定位進行人車分流設計,進行車行流線功能綜合化設計、人行流線復合化設計,并明確車輛地下停放標準。在設計中讓地下出入口做到就近設計,減少電子園區內部車流量壓力,也增加人行流線的趣味性。涇河新城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場地西面為茶馬大道,東面為涇晨路,北面為涇干三街,中部為涇干二街,因此適宜將園區主入口放在場地北面為涇干三街一側,次入口放在東側涇晨路沿線。線路布局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交通線路布局
園區實行人車分流,沿北面為涇干三街、中部為涇干二街、西側茶馬大道設置人行入口及車行入口。生活區以步行交通為主,各建筑主樓通過空中連廊進行連接,方便園區辦公人員平時的通行。生活區、生產區各建筑等分別設置出入口,使各個空間相對獨立,出入口與園區內外部道路及廣場、庭院相連,方便人員疏散。結合辦公區的標志性和形象性特點,獨立設置其出入口空間;在生活區設置多處開闊的入口空間及其空中連廊,形成流動的生活空間,將生活與休息聯系起來,做到了科學的交通規劃與設計。
隨著新興產業的集聚發展,我國智能電子產業園區建設進程加快,而在智能電子產業園區設計中要關注選址、總體布局規劃、景觀規劃及交通組織等問題,以規劃要點問題的解決帶來智能電子產業園區的科學設計與建設,以完善的配套服務和良好的產城融合提升智能電子產業園區整體發展能力,實現其多功能的穩定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