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武漢永業賽博能規劃勘測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2)
開放社區的提出促進了社區居民之間交流的同時也保證了社區資源的共享。各地先后提出街區制在新建住宅中大力推廣、老住宅的內部道路要逐步實現公共化。如此看來,積極推廣社區綠道建設尤為重要。社區綠道作為串聯各街區的紐帶,加強街區之間聯系的同時有效推動社區資源共享及街區的對外開放,另外在滿足人們交流、活動等行為的同時也對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隨著共享單車逐步成為居民生活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慢行道不僅要滿足非機動車道寬度的要求,同時要保證非機動車的路權。但目前部分地區仍存在未設置非機動車道的現象,給騎行者帶來較大安全隱患,城市慢行系統建設顯得極其重要,而社區綠道也將隨之迎來新的機遇,社區綠道的建設發展也將為自行車騎行者提供舒適便捷的騎行空間。
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越來越追求社區的宜居性,居住環境的品質要求也隨之增高。新社區設計時可綜合考量各種需求,而對于老社區則無法滿足居民的現實需求。社區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同時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因此建設社區綠道無疑是為老社區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通過人性化的社區綠道建設,全面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位。
1)功能配套 社區綠道系統主要包括綠化系統、游徑系統、設施系統3個部分。服務對象主要是其周邊的居民,主要目標是為居民提供舒適的散步、健身、日常出行通道,同時承載社區居民日常的交流、游憩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活動空間和通道,因此其功能設置要結合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社區綠道空間設計時主要考慮交通、游憩、健身、服務四大功能,并根據不同功能需求配置相應的設施,如表1所示。

表1 社區綠道的功能需求
2)服務設施 又稱社區驛站,主要包括管理設施、配套商業設施、游憩設施、安全保障設施、環境衛生設施等。服務設施應采用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置,既要便于經營管理又要確保使用方便,進而發揮設施的最大效益。同時結合不同人群對社區綠道的不同功能配套需求設置不同的設施,如管理設施、配套商業設施、游憩健身設施、安全保障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停車設施、標識設施等各類人群的必需設施,其他服務設施視情況而定。具體人群的設施需求如表2所示。

表2 各類人群的設施需求
中老年群體作為社區綠道的使用主體,在社區內的活動一般位于疲勞極限的步行范圍內,他們在時間、地點、范圍、活動類型上呈現的活動規律形成中老年出行活動分布圈。其中半徑約200m(即5min的出行距離)的活動范圍作為基本生活圈,該區域作為中老年人群體使用頻率最高、活動時間最長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住所及附近的區域。該活動圈范圍內的社區綠道空間主要滿足打牌、下棋、聊天等靜態活動;以小區或居住區為中心半徑約450m的范圍內,社區綠道空間要考慮健身、武術、跳舞、慢跑等動態活動需求;超過450m的范圍一般為集體活動圈,該范圍內社區綠道空間要考慮可舉辦一些大型社區活動的需求,主要通過社區綠道與城市公共設施的連接為其提供服務,例如舉辦中老年自行車鍛煉、中老年健康培訓等戶外活動。
由于中老年人體能的限制,其活動范圍為方便到達的區域,因此社區綠道上的中老年服務設施應以該群體步行最大距離為服務半徑進行布局。社區綠道要為他們提供安靜獨處的空間及群體性交往的互動空間。此外中老年活動區應結合景觀區域進行布置,與其他區域既保持聯系又相互隔離,同時動態活動區與靜態活動區分開布置,動態活動主要包括慢跑、武術、跳舞等活動,因此在動態活動區外圍應有亭、廊、花架、座凳等休息場地,以便于中老年人活動后休息;靜態活動主要包括休息、聊天、下棋等,為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陰,冬季有充足的陽光,在靜態活動區可布置大樹、廊、花架等設施。
由于兒童活潑好動,不能在社區綠道空間內只提供少量處兒童游玩的器械充當兒童活動場地,而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需求多樣化、分散式提供活動場地。在活動設施設置中,為確保兒童在游玩的同時提高環境認知,將器械與周邊環境有機結合。由于兒童多在家人的看護下進行活動,活動場地應布置在離家較近的綠道空間或靠近可供家人休息或活動的區域,以保證其活動安全。
由于不同年齡段兒童活動特點不同,對社區綠道上活動空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1~3歲兒童對綠道空間的安全性要求較高,包括座椅、沙坑、草坪、廣場等;3~6歲的兒童一般偏向于社區的游戲器械區、運動區、草坪及鋪地,如滑梯、沙坑、蹺蹺板、秋千、轉盤等;而7~18歲的少年則要求活動量較大的智力型、冒險型活動設施,如索道、攀巖、迷宮、素拓等。
青年群體(18~40歲)一般處于上學階段或工作階段,空閑時間相對較少。18~25歲年齡段的青年人需要的是獨立且安靜的綠道空間,以便于閱讀或聊天。由于該年齡段青年群體精力充沛,愛好廣泛,對于社區內的設施或體育鍛煉器材缺乏興趣,而喜愛高強度、有一定對抗性與競技性的活動,如籃球、羽毛球、網球等。適合于該年齡段青年的社區綠道應考慮串聯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場地,同時選擇不同的植物類型及配置方式,例如籃球場、足球場周圍應以分枝點較高、樹冠大的喬木為主,不宜種植過多的灌木;而對于擋風要求較高的乒乓球場與羽毛球場,應在場地周邊圍合種植適當的灌木及藤本植物。25~40歲青年一般已成家或踏入工作崗位,因此他們以家庭或以工作為重心,前者以陪伴孩子活動為主,基本是根據孩子的活動需求選擇空間場所,因此該群體的綠道空間應結合兒童綠道空間設置。后者以共享單車出行或散步鍛煉為主,需增加游徑系統配套設施,如共享單車停放點、舒適的散步通道等。
本文通過分析少年兒童、青年、中老年群體的行為特點確定各自的空間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社區綠道設計,具體設計中首先考慮各類人群的綠道空間分配問題,根據各自空間需求規劃配套綠道設施、設計綠道游徑、布局綠化系統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