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儉,鐘易達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華北公司,天津 300450)
飾面清水混凝土是一種表面顏色基本一致,由有規律排列的對拉螺栓孔眼、明縫、蟬縫、假眼等組合形成的以自然質感為飾面效果的清水混凝土。由于飾面清水混凝土對混凝土成型觀感質量要求極高,不允許二次修補,施工難度較大。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地下文物庫房、展示場館建設項目門廳及展廳部位設計為飾面清水混凝土,對于部分不能一次性澆筑成型部位的結構,常規做法為根據設計圖紙在先澆筑結構上預埋鋼筋或后植筋等方式,但這種常規做法往往存在由于預埋鋼筋穿過模板導致漏漿,施工縫處易產生錯臺;后植筋將直接破壞飾面清水混凝土結構墻面、植筋膠溢出污染墻面等問題,無法保證飾面清水混凝土觀感質量。
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地下2層展廳、入口大廳、通高展廳穹頂等部位為飾面清水混凝土,依據構件形狀劃分為直墻段區域及雙曲率通高穹頂區域,其中直墻段區域構件布置特點為通長、連續,南北向墻體長度約126m(見圖1);封閉展廳、入口大廳等部位存在現澆混凝土樓梯,樓梯兩側墻體均為飾面清水混凝土結構,常規后植筋方法將破壞墻體表面,對于飾面清水混凝土表觀效果極為不利。

圖1 通長展廳飾面清水混凝土設計
1)針對新舊結構混凝土接茬處進行特殊設計,預留結構凹槽的做法是將接茬處留置于凹槽內,對比傳統工藝可有效解決結構接茬明顯、錯臺等表觀成型質量問題。
2)針對后澆筑結構鋼筋連接問題,對預留結構凹槽進一步深化設計,采用鋼筋套筒預埋方法,對比傳統工藝減少對清水模板及結構墻面的破壞,同時防止結構表面污染。
測量放線→首次澆筑結構綁筋→鋼筋套筒預先連接→墊板孔位制作→墊板安裝及固定→首次澆筑結構模板支設→首次飾面清水混凝土澆筑→首次澆筑結構模板拆除→先澆結構內預留墊板拆除→預留結構凹槽鑿毛→第2次澆筑結構鋼筋機械連接→第2次澆筑結構鋼筋綁扎→第2次澆筑結構模板支設→第2次飾面清水混凝土澆筑。
首次澆筑結構鋼筋綁扎前需嚴控鋼筋下料長度,并預先在指定鋼筋端頭一側進行套筒連接,待鋼筋定位劃線工作完成后進行鋼筋綁扎施工;綁扎過程中適當增加措施筋避免鋼筋偏位情況,綁扎完成后校驗鋼筋端頭套筒位置,保證套筒邊緣平齊在同一水平線上,達到要求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根據預留結構凹槽尺寸選取擠塑聚苯板,確定鋼筋套筒位置對應墊板上的位置后進行劃線打孔,孔眼尺寸與鋼筋套筒外徑相對應,墊板厚度與構件鋼筋保護層厚度相對應,不可偏位。墊板制作完成,在綁筋綁扎工序結束后進行安裝施工,安裝時墊板孔眼穿過鋼筋套筒,保證套筒端部完全嵌入墊板內,形成保護效果;根據需要利用4號鍍鋅鋼絲對墊板綁扎在鋼筋上進行固定,然后進行模板安裝,進行首次清水混凝土澆筑,如圖2~5所示。

圖2 鋼筋套筒預先連接

圖3 墊板安裝及固定

圖4 首次澆筑結構模板支設

圖5 首次清水混凝土澆筑完成
首次結構飾面清水混凝土澆筑完成,待構件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進行拆模,同時拆除墊板并露出預設鋼筋套筒,形成結構凹槽接茬面;鑿去凹槽表面浮漿直至裸露出新鮮石子后,利用清水沖洗鑿毛區域,鑿毛過程中注意對預設鋼筋套筒的保護,防止對套筒造成損傷及破壞,影響后續鋼筋連接(見圖6)。

圖6 先澆結構內預留墊板拆除
利用預設鋼筋套筒進行鋼筋機械連接,對后續澆筑結構進行鋼筋綁扎、制作及墊板安裝,當施工至最后一段結構,后續無需預留接茬后,通過常規做法對結構進行封閉,完成該段結構施工(見圖7,8)。

圖7 第2次澆筑結構鋼筋連接及綁扎

圖8 新舊結構連接拆模后
本技術通過在首次澆筑結構邊緣位置預設墊板,利用墊板厚度形成本技術所述凹槽;保持墊板厚度構件鋼筋保護層厚度相同,并在相應位置打孔,孔眼尺寸與鋼筋套筒規格相同,保證鋼筋套筒端部能夠預留在墊板孔眼內。施工過程中,鋼筋套筒與首次澆筑結構鋼筋進行預先連接,然后根據套筒位置進行墊板安裝及固定,最后進行模板的整體封閉。形成“套筒連接鋼筋—墊板保護套筒—墊板拆除后形成接茬位置”的完善體系。
直墻段區域墻體間需預留豎向施工縫,用以后續結構連接。本技術重點針對飾面清水混凝土結構新舊墻體及相應樓梯踏步相交處施工縫做法進行創新,有效避免了傳統后植筋做法對飾面清水混凝土墻面的破壞;同時兼顧直墻段區域墻體預留豎向施工縫,防止產生漏漿、錯臺等質量問題,以保證飾面清水混凝土墻體整體表觀成型質量,通過對本技術的現場實際應用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