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鶯燕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河湖健康是指河湖的自然結構狀況、生態功能、環境功能以及社會服務功能均處于良好的狀態。河湖的健康狀態對水資源、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可以判斷河湖目前的健康狀態、存在的健康問題、問題發生的原因,從而提出保護河湖健康的相關對策及建議,對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顯示意義。
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發布的《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基于河湖健康概念,從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生態系統抗擾的動彈性、社會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性3個方面建立河湖健康評價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主要從“盆”“水”、生物和社會服務功能4個準則層對河湖健康狀態進行評價,以判定目前河湖的健康狀態以及存在的問題,為河湖管理保護提供參考。
廣州市某河流位于珠江出海口,屬于跨區市河流,處于廣州市A、B 兩個區及C市之間,是東江、西江、北江3江的重要出海通道。本文以廣州市某河流的B區段(以下簡稱“評價河段”)為例,參照《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的評價方法,從“盆”“水”、生物、社會服務功能4個準則層對評價河段進行健康評價,分析《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在河湖健康實際評價過程中的應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中河流的評價指標共有19項,其中必選指標有7項,備選指標有12項。《廣東省2021年河湖健康評價技術指引》從廣東省河流特色出發,新增“碧道建設綜合效益”“流域水土保持率”2項備選指標。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在評價過程中,根據評價河段的實際狀況,從“盆”“水”、生物和社會服務功能4個準則層選擇了7項必選指標和8項備選指標,共15項評價指標(見表1)對評價河段進行健康評價。
經現場查勘以及資料查閱,評價河段上下游均無攔河閘壩存在,河段水系無阻隔,水系連通性良好,評價河段的河流縱向連通指數賦分值為100分。
從河岸穩定性和岸線植被覆蓋率兩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河岸穩定性是評價河岸坡的侵蝕情況,岸線植被覆蓋率是評估河岸帶植被垂直投影面積占河湖岸帶面積比例[5,11- 14]。
評價河段河岸帶已建設人工堤防,現狀堤防迎水側有2種型式,型式一為碧道超級堤的濱海景觀帶,為斜坡面型式,屬于有岸坡河岸;型式二為漿砌石直立式擋墻,河段當前水位已與直立擋墻堤身交接,屬于無岸坡河岸。《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中關于“河岸穩定性”的評價方法主要是針對有岸坡的河段,關于無岸坡河段的河岸穩定性評價情況無相關釋義。《廣東省2021年河湖健康評價技術指引》根據廣東省河湖特征,增加了無岸坡河段的河岸穩定性評價方法,即無岸坡河段的河岸穩定性可按照出現滲漏、沉降、開裂等堤身損壞堤段總長度占堤段總長度比例對河湖岸穩定性指標進行賦分。在實際評價過程中,根據評價河段不同的堤型采用不同的賦分方法對河岸穩定性進行評價,以保證評價結果更貼合河段實際情況。

表1 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評價河段有岸坡段,岸坡傾角為20°,賦分75分;岸坡植被覆蓋度為80%,賦分90分;岸坡高度為1m,賦分90分;基質類型為黏土,賦分25分;河岸無沖刷跡象,賦分90分;綜合賦分為74分。對于評價河段無岸坡段,經現場調查及堤防安全評估報告,河岸未發現堤身損壞堤段,賦分90分。綜合有岸坡段和無岸坡段的河段長度比例,評價河段的河岸穩定性綜合賦分值為88.78分。
根據現場調查及遙感影像圖分析,評價河岸帶植被覆蓋度為22.3%,則評價河段的岸線植被覆蓋率賦分值為25分。
按照2個亞指標層所占比例綜合評分,評價河段的岸線自然狀況綜合賦分值為50.51分。
從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率、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和河湖“四亂”狀況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河段存在11個入河排污口,其中規范化建設的入河排污口有3個,評價河段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率為27.27%,賦分為27.27分。現狀入河排污口位于評價河流的開發利用區,不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評價河段的入河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賦分50分。評價河岸線管理范圍內存在6處疑似河湖“四亂”一般問題,賦分70分。
按照3個亞指標層所占比例綜合評分,評價河段的違規開發利用水域岸線程度綜合賦分值為57.45分。
評價河段上游分布著國家基本水文-水位站,采用該水位站水文資料評估評價河段的生態水位滿足程度。根據該水位站近30年水位數據,該水位站評價期2019年日均水位均高于其生態水位(近30年90%保證率的年最低水位),則評價河段的生態水位滿足程度賦分值為100分。
評價河段現有1處常規水質監測斷面,根據評價河段所在區生態環境局提供的常規水質監測數據,該常規水質監測斷面近1年水質均值中,最差水質監測項目為溶解氧和總磷,對應水質類別均為Ⅲ類,達到其水質保護目標,則評價河段的水質優劣程度賦分值為75分。
在評價河段布設1處底泥監測斷面,根據現場采樣監測數據分析,監測斷面各底泥檢測指標均未超過GB1 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中“表1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中“其他”類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底泥污染指數均小于1,則評價河段底泥污染指數的賦分值為100分。
該項指標采用數據來源與水質優劣程度一致,評價河段常規水質監測斷面近一年溶解氧指標均值為5.21mg/L,則評價河段的水體自凈能力賦分值為66.83分。
評估現狀魚類種數與歷史參考點魚類種數的差異狀況。評價河段魚類調查資料匱乏。評價河段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網發達地區,地處珠江出海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珠江三角洲河網水系,魚類隨著水系相互流通,因此評價河段的魚類資源參考珠江三角洲調查的魚類資源。
歷史調查數據:根據《廣東淡水魚類志》(1991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珠江魚類志》(198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等歷史資料記載,珠江三角洲、珠江口共發現淡水及河口魚類約有179種,其中鯉形目魚類最多。
現有數據:根據《廣東省中小河流水能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2016—2030年)環境影響報告書》(調查時間2015年冬季至2016年春季)中珠江三角洲片區的魚類資料,同時結合《廣東淡水魚類資源調查與研究》(2013年出版,調查時間為2005—2009年)中珠江三角洲淡水及河口魚類、《廣州市水生動植物本底資源》(2010年出版,調查時間為2007—2009年)中珠江口魚類等資料統計分析,珠江三角洲、珠江口現有淡水及河口魚類約有130種,主要有鱸形目、鲇形目、鯉形目、鰻鱺目等。
計算賦分:以現有調查數據與歷史調查數據計算魚類保有指數為72.63%,則評價河段的魚類保有指數賦分值為56.20分。
評價河段沿線紅樹林、灘涂地分布較少,水鳥棲息地狀況分級較差,現場沿岸調查過程中比較少觀測到水鳥,水鳥數量少。采用直接評估法,評價河段的水鳥狀況賦分值為50分。
在評價河段設置2個調查斷面,每個斷面采用直接評估法。根據現場調查,評價河段的2個調查斷面均難以觀測到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狀況分級為無,則評價河段水生植物群落狀況賦分值為20分。
評價河段堤防達標率為100%,沿河口門堤防交叉建筑物達標率為100%,則評價河段防洪達標率賦分值100分。
根據現場調查,結合遙感影像圖分析,評價河岸線總長約17.13km,已開發利用岸線長約17.13km,已利用岸線經保護完好的長度約16.83km,岸線管理利用指數為0.9825,則岸線管理利用指數賦分值為98.25分。
評價河段碧道建設標準為都市型基本標準碧道,已完成5.5km碧道建設,根據《廣東省河長辦關于印發<廣東萬里碧道建設評價標準(試行)>的通知》(粵河長辦〔2020〕64號),評價河段碧道建設評分值為100分,評價等級為優秀,則評價河段對應的碧道建設綜合效益賦分值為100分。
評價河段所在地區河網交錯,各河流難以準確劃分流域面積,因此以區為單元調查水土流失情況。根據2020年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評價河段所在的B區流域水土保持率為99.93%,則評價河段的流域水土保持率賦分值為100分。
公眾滿意度評價通過對評價河段沿岸村鎮居民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分析,調查期間共收集到評價河段沿岸3個自然村(或社區)128份居民信息填寫完整的有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公眾打分總分10657分,平均分83.26分,則評價河段的公眾滿意度賦分值為84.34分。
評價河段共選擇15個評價指標,按照各評價指標的賦分值及權重,最終計算出評價河段綜合賦分76.32分,屬于二類河湖(健康狀態)。各評價指標賦分如圖1所示。

圖1 評價河段河流健康評價指標賦分示意圖
由圖1可知,河流縱向連通指數、生態水位滿足程度、水質優劣程度、底泥污染狀況、防洪達標率、岸線利用管理指數、碧道建設綜合效益、流域水土保持率、公眾滿意度等9個指標超過了75分,處于健康狀態;水體自凈能力介于60~75分,為亞健康狀態;岸線自然狀況、違規開發利用水域岸線程度、魚類保有指數、水鳥狀況、水生植物群落狀況等5個指標低于60分,處于不健康狀態。
評價河段存在未規范化建設的入河排污口,可能會導致其水域的水質和底泥受到污染的風險。建議對評價河段的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面摸查與整改,開展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工作,對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排污口限期進行整改。
評價河段位于建成區,人類活動出現早,河岸兩側堤防、水閘、泵站等防洪(潮)設施建設及河岸線管理范圍劃定在后,河岸線管理范圍內存在魚塘、居民區、碼頭等歷史遺留問題,河湖管理困難。建議加快推進河岸線管理范圍內疑似河湖“四亂”問題的核查工作,并對核實后的河湖“四亂”問題開展相關整改工作,加強河湖岸線管理,減少人工干擾。
評價河段岸線硬質化比例高,硬質堤岸無法發揮河道兩側緩沖帶功能,易形成河流生態系統斷裂帶,生態環境多樣性下降,不利于水生動植物生存,從而影響魚類繁衍和棲息。建議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需求開展評價河段岸線生態化改造,采取生態護岸等生態型技術進行生態修復,并定期進行水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
評價河流屬于跨區、市河流,若各個區單獨對各自區段進行評價,各區段采取的評價指標、指標所用的數據來源及數據時段、評價標準等可能會有所不同,會造成河流健康評價的結果差異較大,無法客觀、準確、整體、全面的評價河流實際健康狀況。部分指標如通航保障率,應按照整條河流進行評價,若單獨對區段進行評價,不僅資料難以收集,且評價無法客觀全面。建議跨區(市或省)河流健康評價主體由市級(省級或流域)主管部門承擔,以整條河流作為對象統一評價,以便河流后期健康維護和統籌管理。
評價河段已建設人工堤防,堤防主要型式為迎水側直立式擋墻,堤頂混凝土路面,背水側為企業岸線,因此沿線植被覆蓋度相對較低,導致岸線自然狀況賦分較低。但評價河段堤防防洪效果良好,并定期對堤防等開展安全評估工作,其岸線自然狀況應屬于良好狀態。《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中關于“岸線自然狀況”的賦分評價情況,主要是針對天然岸坡河道,可能不適用于已建設堤防的河道,建議優化對城鎮化河道的岸線自然狀況評價方法。
評價河段位于城區,人類活動出現早,河道上堤防、水閘、泵站等防洪(潮)體系建設和河岸線管理范圍劃定在后,河岸線管理范圍內存在魚塘、居民區、企業、碼頭等歷史遺留情況。河岸線管理范圍內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是否屬于河湖“四亂”,這種情況下的河岸線是否屬于對河流系統起保護屏障的河岸線,指南未明確相關指標的適用情況說明,在評價過程中主觀性會相對較強。建議優化對城鎮化河道的河岸線管理范圍界定說明以及河岸帶寬度指數、河湖“四亂”評價指標適用說明。
生物準則層中,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生物完整性指數、魚類保有指數、水鳥狀況等生物指標的調查,均有季節性和周期性。若要對評價河段的生物指標進行準確評價,河湖健康評價工作至少應提前一年部署,留出足夠時間對評價河段豐、平、枯3種水期進行調查評價,于調查的下一年進行評價工作,對河流水生態的調查評價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基于《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評價河段河流健康綜合評價得分76.32分,處于健康狀態。在實際評價過程中,跨界河流不同主體評價的差異、城鎮化河道評價指標和方法的不確定性以及評價時間的周期性不足,可能導致河段健康評價結果存在一定主觀性和偏差,建議通過明確跨界河流評價主體、優化城鎮化河道評價指標及方法、留足評價時間等方法完善河湖健康評價指南,更好地為今后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未來針對河湖健康評價的研究,應進一步對評價主體、評價體系、評價時間的客觀化進行探索,以準確量化河湖健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