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祥秋
望著眼前跟周邊一樣普通的院子,早已享譽四方的“草根堂”在我心里打了折扣。有些失望中,一位穿著樸素的大姐快步迎上來,明顯被曬得發黑的臉上帶著憨憨的笑意跟我們握手,嘴里連連說著:“歡迎!歡迎!外邊熱,快進屋喝口水,涼快涼快。”
大姐的熱情好客,讓我對她多看了幾眼:干練中透著自信,也許是常年的戶外勞作,她看上去身體很強壯。
“楊理事長好!”
我聽到身后傳來這樣的稱謂聲,不由心里大吃一驚,我眼前的大姐居然是草根堂的堂堂理事長。我有些懵圈:眼前不斷閃現那些正襟危坐老板臺或面對崇拜者侃侃而談的威嚴形象,再看近在咫尺的楊平理事長,秀發日漸稀疏的腦門上細汗密布,要不是臉上的曬痕準會羞紅一片。
接下來,我沒太多關注其她,而是不遠不近地跟著楊平理事長,聽她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地介紹她這些年來傾其個人所有收集的寶貝和北京草根堂中醫藥博物館的未來:
“北京草根堂中醫藥博物館(籌)于2021年11月開始投資籌建,此次精心挑選收藏中的800余件歷史遺存在600平方米場地設置清代坐診藥鋪、中國歷史十大名醫、中醫文獻古籍展區、古代民間醫藥器具、中國傳統針灸史展區、紅色革命醫療史、珍貴草藥標本展區、實踐活動和文創區等9個展區。館藏展品以中醫藥歷史系列藏品為主,其中清代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各類醫牌醫匾,各個時期各種材質的碾船、搗藥缸、藥臼、藥瓶,清代及民國出版的中醫藥類文獻古籍,其他還有:藥王像、虎撐、藥鋪天平、戥子秤、中醫行醫工具、幾十種珍貴中草藥中巨大稀少的蟻巢、蜂巢、角類等,這些物品見證了中醫藥文化的悠久歷史,有些館藏也為中醫藥教學和專家學者提供了實物佐證。”
在入口介紹中寫道:
“北京草根堂中醫藥博物館(籌)以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努力精心打造、體現不同歷史時期的醫療文化特點并進行全方位展示,加強中醫藥有關的文物保護工作,講好中醫藥故事,給民眾提供參觀學習中醫藥發展史,同時填補石樓鎮區域此類文化展示項目的空白,盡其所能為發展區域文化事業做奉獻。
北京草根堂中醫藥博物館(籌)的創辦,是基于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平女士多年的夙愿,其受父輩行醫熏陶,經年累月傾心收集中醫藥相關的歷史文物,為創辦中醫藥博物館積攢下了專業雄厚的物質基礎。”
休息時,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大大的問號,問她:“楊平理事長,這么大的投入,要維護下去,肯定費用也不少。”
她一眼看出了我的顧慮,不打磕絆地說:“從我想建中醫藥博物館那天起,就沒動過收費的念頭。”
“而且你很有遠見,眼光獨特。”
“沒有您說得那么好,可能是從小受當中醫大夫的父親的影響吧。”
望著她云淡風輕的神態和略顯滄桑的臉龐,我知道她經歷了太多太多,可能與她的實際年齡不相符。于是我隨口問道:“楊理事長今年芳齡幾何?”

楊平帶領草根堂全體員工白草畔團建,助力鄉村振興 ▲
“您還是叫我‘小楊’吧。我家孩子都上小學了。”
不習慣高高在上的官稱,但又不失小女人的心思。我看到了她的本真,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了,此行不虛,不由松了口氣。
說起博物館、中草藥、林下種植……她張口就來,說得信心滿滿,一臉的自豪驕傲。要她說說自己,就顯得笨拙起來,不愿多說,給了我一份她曾經的宣講稿:
大家好,我叫楊平,是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堂主,我宣講的題目是《草根的魔力》。
跟大多數女孩鏡子、包包、化妝品的標配不一樣,我的標配是馬扎、手套和草帽。您問這是為什么,因為我“著魔”了。我生在中醫世家,從小聞著草藥的香味長大,最愛擺弄的就是中藥材的根根塊塊,總想著能為中醫做點啥。
懷著兒時的夢想,2011年3月,我帶著6名員工回鄉創業,在石樓鎮大次洛村包了300畝地,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起名的時候就想,中草藥最有用的地兒大多都在根兒上,我們服務的對象也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干脆就叫“草根堂”吧,就這樣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堂主。
知道我包地搞種植,親戚朋友都不支持,連街坊見到我都說:“你年紀輕輕的,干點兒什么不好,非得種地,種地哪有發財的?”我聽了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可他們越是這么說,我就越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干出點樣兒來。
剛開始,對種地沒經驗,跟著別人種了50畝的金銀花,之后,又種了250畝的黃豆和甜玉米,因為不懂技術,又趕上那年干旱,苗子幾乎絕收,一年干到頭,不但沒掙錢,還搭了60多萬元,積蓄賠了個底兒掉,連房子都賣了,我爸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楊賠賠”。
就在我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2013年,石樓鎮實施北京市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劃定了2萬多畝的林區。我承包的那片地在工程范圍內種上了樹。按照國家的政策,我不僅不用交地租,每年還能拿到10萬多元的管護費,這一下子壓力就小了,收支平衡沒問題了。
我又開始琢磨在林地里試種中草藥。我們到處學習技術,還把河北安國的技術員請過來手把手地教我們。
我在林下種了丹參、白術等100畝,當年就見了效,每畝純收入3000多元,我凈掙了30多萬元,嘗到了甜頭。第二年又承包了2000畝的林地。
可命運總愛捉弄人。這一年,我們種的天南星得了病害,苗子大片大片都蔫兒了,葉子耷拉在根上,手一碰就掉,眼看著近1/4的苗子都死了,我急得這頭發是大把大把地掉……
怎么辦,這時,我想到了政府,鎮領導了解情況后,立刻幫我聯系了區種植中心和市植保站,技術專家第二天一大早兒就到了我們地頭兒。經過會診分析,原來是雨季林下濕氣太重,苗子得了根腐病。專家告訴我們說一刻都不能耽擱,得趕緊打藥。這才及時阻止了病害的擴散。經過這次經歷,我們吸取了教訓,不斷學習科學的種植技術,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種植經驗。
5年來,我們得到區里和鎮里多項政策支持,無償配送種子,全程機械化服務,觀光農業創建“藥園”項目的確定。我們的經營越來越順,企業也越來越好。
我們已經擁有固定資產1200多萬元,年利潤400多萬元,成為了集中草藥科普、農耕體驗、餐飲娛樂、生態休閑、旅游養生于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觀光園。2015年,我們草根堂還被評為“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我常常想,是草根的魔力,吸引了我在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找到了位置,實現了價值。是黨的好政策把我扶起來,咱不能忘本啊。
我的目標是帶著大家伙兒一起種藥,一起賺錢!為了讓鄉親們更加踏實,我先期墊付種子錢,免費向大家提供或技術服務。
現在,石樓鎮的12個村都有村民跟我們一起種藥,其他鄉鎮農戶,甚至還有昌平、順義的農戶,也加入了我們合作社。只要是來學習的,我們都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他們。我們已經帶動了全鎮200多戶、全區500多戶一起種植林下藥材,解決了周邊村800多名勞動力就業。
現在人們對中醫藥養生的觀念越來越強,中草藥成了香餑餑。來我們這休閑的游客越來越多,考察的專家也越來越多,草根堂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就連安國的藥商也來我們這兒收藥材,還有5家中藥飲片廠和我們簽訂了長期的合作協議,我們的藥剛種下就被他們訂走了,還成了他們的免檢產品。
現在,我們又對草根堂做了新的規劃,就是要把這2000畝的林子建成中草藥森林公園和旅游健康基地。
作為草根堂的堂主,我真誠地歡迎大家到我們農場來做客,在這個天然的大氧吧里,您悠閑地走在林間道上,聞著花香、藥香,聽著鳥叫,品嘗著特色藥膳,住著涼亭木屋,這草根的魔力,保準您去了一次還想去第二次,等到第二次去,也許,您就不想走了!
看過這份宣講稿后,我開玩笑地說:“宣講一定非常精彩。”
“那次真是趕著鴨子上架,好難受。”
“但里面講的事都是實實在在做過的。”
“那是必須的。”
“從你的講述中看,在你的創業過程中,每到關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助。”
“應該是我比較幸運吧。我最大的貴人就是人民政府。”

楊平(左二)給實用人才學習參觀人員講解制作中草藥香包 ▲
“你能具體說說一些真實的場景嗎?”
“總算都過了。”她一句帶過,我知道這其中的艱難和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她不愿意用此博得人們的同情。
事后,我只好在網上搜索,找到了與她有關,但為數不多的官方媒體報道。
報道一:
“眼下也是中草藥丹參采收的季節,這兩天的寒潮天氣讓北京房山區合作社的社員們加快了采收步伐,然而過于潮濕的墑情讓他們改變了采收計劃。2021年立冬前的一天,北京房山區石樓鎮草根堂種養殖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林地里忙碌著,他們要趕在降溫前搶收林地里的中草藥丹參。
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平:您看我們這個藥材長得特別棒,但是看每一個頭都是缺口,是因為地太濕了,我們在采收的過程中它就從中間斷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起一段看看情況,然后決定明年開春再大面積起,因為現在起的話確實我們損失很大。
2009年,楊平辭去了城里餐飲職業經理人的工作,回到家鄉承包種地,由于不懂技術,起初楊平的務農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平:我雖然是農民,但是我還真是沒種過地,對種地可以說是一竅不通,都已經賠得幾乎是傾家蕩產了,因為這個還賣了一套房。
正當楊平準備放棄的時候,2013年北京市實施平原造林工程,這讓她看到了希望,她牽頭組織周邊村民成立合作社在林下種植中草藥。經過1年多的摸索,2014年合作社中草藥試種成功,當年就見到了效益,每畝純收入達到3000多元。
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平:您看這片中草藥像是菠菜,但它是板藍根,它上邊的葉子叫大青葉,這個葉子如果給它烘干之后泡茶喝也是可以的,跟板藍根的作用是一樣的,它底下的根叫板藍根。
看到林藥種植投入少、見效快、收益高,村里的農戶們也主動要求加入合作社。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朱學坡:收入有保障、有分紅,工資加分紅,我們工資是5000多元,加分紅能到7000元錢。
在合作社帶動下,石樓鎮周邊十幾個村900多農戶種植中草藥,戶年均收入近3萬元。除傳統種植中草藥外,楊平還帶領大家種植食用菌和無公害蔬菜,研發中草藥深加工,建起了休閑觀光、餐飲民宿、中草藥科普一體化的現代都市生態農業園。
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平:我們從2018年到現在也是在轉型,種藥材也是要轉型的,從經濟型的中草藥改成觀賞型的中草藥,我們中草藥不僅能賣錢,還能開特別好看的花,主要就是我們要把環境給美化了。我們想在農村找回我們小時候的那種感覺,讓廣大游客到我們這邊來看、來玩,享受健康的幸福生活。”
在最近的報道中她依然很忙:
“北京房山新農人、北京市農廣校掛牌實訓基地負責人、北京草根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合作社里的巾幗抗疫者’——楊平。

楊平(右)在草根堂中醫藥博物館老藥鋪內給參觀游客號脈 ▲
防疫期間,人文關懷,處處體現:
疫情期間,大家一致居家隔離,減少外出,采購生活物資變得非常不便,楊平挨個給員工發信息,詢問生活情況,并且囑咐大家注意安全,為員工免費供應新鮮蔬菜。她在大家復工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充足的防疫物資,如醫用口罩、消毒酒精、洗手液等。疫情期間,很多單位采取降薪和裁員方式減少支出以維持企業正常運轉,而楊平并沒有這樣做,這讓員工非常感動,也更加有歸屬感。
3月對于農業是最忙碌的季節,復工復產在即,一部分員工從外省市趕回來,楊平一再強調,嚴格執行14天居家隔離措施,員工在隔離期間,安排專人負責隔離人員的飲食起居工作,保證安全、順利完成隔離任務。
心懷感恩,全力支持抗疫一線: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來勢兇猛,面對疫情的發展,楊平作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的一名領頭人有義務配合黨和國家全力阻擊疫情,共同維護社會穩定,第一時間向本地區的主管單位捐贈了840盒蒲公英,總價值40320元。她說,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治療新冠肺炎,取得了顯著成果,而我社多年以來以種植中草藥為主,大量盛產蒲公英,而蒲公英正是消炎抗病毒的一味不可或缺的良藥。希望戰斗在抗疫前線的各位同志都能夠保住身體,健康歸來。
2020年2月10日向房山區石樓鎮政府捐贈蒲公英336盒(168盒蒲公英根+168盒蒲公英葉),總價值15120元;2020年2月12日向楊駙馬莊村捐贈蒲公英252盒(168盒蒲公英根+84盒蒲公英葉),總價值12600元;2020年2月12日向大次洛村捐贈蒲公英252盒(168盒蒲公英根+84盒蒲公英葉),總價值12600元。
此次對房山區石樓鎮捐贈的這些慰問品,是楊平同志的一點心意,是對基層工作人員的辛苦表示慰問,同時也是代表農戶盡一份合作社應盡的社會責任。
復產復工,全力以赴:
通過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從打響防疫阻擊戰的那一天起,我國利用50多天的時間,實現了國內新增病例從每天的上萬人到0人新增的驚人突破,這是世衛組織都為之稱道的奇跡。與此同時,復工復產,發展經濟成為了重中之重,農業發展更在緊要關頭,最為忙碌的時節,楊平理事長帶領合作社員及農戶,開始分散作業,從平整土地到春耕播種,在保障防疫安全的情況下,緊張而有序地展開。今年的春耕景象尤為特殊,口罩手套成為必備裝備,響應國家號召,安全工作,不給祖國添麻煩。
這次疫情,楊平同志忙前忙后,既要抓安全又要抓生產,但她總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樣,工作、家庭兩不耽誤,這其中的艱辛她從來不講,她用自己的方式奉獻自己,回饋社會。”
在整個的參觀過程中,楊理事長始終陪在身邊,接完一個又一個電話,總是報以歉意。
聽著她,左一個“合作種植戶不容易”,右一個“合作民俗戶不能虧了”“鄉親們都得過上好日子”,我深有感慨地問:“你惦記的總是別人,是不是把自己都忙忘了。”
“我挺愧對老人、愛人和孩子的。”她一臉的真誠和自責。
“看來你真的把自己忘了。”
“我不好好的嘛。”她打量了一遍自己,一臉無辜地望著我。
“以你現在的地位和實力,不應該是光鮮亮麗和風采照人嗎?”
“我就是個草根,讓我身邊更多的人得到實惠,過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才是本分。”
“那你的個人形象是什么?”
“我盡心做自己該做的事,至于外在的形象,任人評說。”
在我看來,她的大愛和仁義是骨子里的,決不是做表面文章。至此,我終于明白了:她的企業為何越做越大,對社會主動承擔的義務越來越多,不是一時之舉,贏得什么,而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事,把企業的收益盡可能多地回報社會和父老鄉親,留給自己的依然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如水生活,且無怨無悔,初心不改。
楊平,一個甘愿做中草藥一樣草根的人,讓身邊跟她一樣草根出身的人們,在她的帶動下一起努力,走上健康幸福之路,唱響一曲草根人的奮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