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武
杭州,美麗養眼,卻攀爬在“大都市”與“環境”的夾縫中。人生,絢麗多姿,卻如水面上的一片樹葉,隨波飄搖。盡管如此,大家都在苦苦追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廖紅軍之于杭城,之于山區的家鄉,不是那個永遠飄零的異鄉人,而是穿梭往返于大都市與小山村的“兩棲人”。
“風景”一詞,包含由光對物的反映所呈現的意義。景的前綴“風”,在文化傳統里,往往指向風光、風俗。廖紅軍這個“兩棲人”的足跡,勾勒出一道道獨特的風景,令人一詠三嘆。
2009年深秋的一天,陽光懶洋洋地灑在四川大竹縣銅鑼山中段的廖家灣,輕輕的,暖暖的。父親沒有盼到幺兒子廖紅軍的衣錦還鄉,而是收到了幺兒媳婦特殊的嫁妝——2000株白茶苗。
父親苦笑了一下,這孩子十幾年沒有回家了。
廖紅軍到云南邊防服役時,稚氣未脫。這也練就了他勤奮好學的習慣,深得大家好評。連隊需派人學習醫術,這等好事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三個寒暑易節,廖紅軍鍛煉成了一名專業軍醫。他擅長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廖一拍”的美稱傳遍軍營。他與一名女戰士相愛了,女戰士是浙江安吉縣人。戀人轉業回浙江工作,廖紅軍隨之從云南跨省調到浙江部隊醫院。他與戀人結婚了,死活不肯要戀人家的嫁妝,卻成了女方家長的一塊心病。妻子是安吉人,耳濡目染,白茶的清香,每斤上千元供不應求的行情,不時縈繞心間。他伴隨愛人漫步安吉茶海,與老家相似的竹林土壤,勾起了濃濃鄉愁,繼而萌動了引種白茶的念頭。他欲預訂2000株白茶苗,女方家長索性就作為了女兒的“嫁妝”。

茶山 ▲
特殊嫁妝是大兒子廖超從浙江帶回的,聽完其來歷介紹,父親既糾結又感動。娃兒一旦長大,翅膀硬了,就不大聽話了。為了改變廖紅軍的命運,想方設法讓他去當兵,15歲就走出了大山。轉業到地方,本來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卻又辭職了,在杭州憑一技之長開辦了理療康復中心,還把大兒子廖超叫去搞管理。父親一度為此羞于見人,一年賺二三十萬又怎么樣?哪有吃皇糧風光。如今又折騰起了白茶,骨子里那種山里人淳樸倔強的性格還是沒有改變。
午夜,月光穿破云層,瞬間籠罩了大地,山村一片沉寂,連風都睡了,父親心里卻盤算起了栽植白茶苗的好地塊。
山區秋季早晨特有的清涼,夾雜著野草的氣息和野花的幽香,彌漫在田間。在廖超的技術指導下,兩父子開始栽植白茶苗。
人勤春早,一場春雨讓小山村蒙上了一層淡黃的輕紗,小茶樹冒出了爆米花般的新芽,廖超和父親咧嘴會心一笑。
遠在杭州的廖紅軍看到大哥手機傳來的照片,一下子驚呆了,這可比安吉白茶早了10天左右。10天,于茶葉而言,無異于上天賜予的“黃金檔期”。
大哥將產出的白茶迅速帶到了杭州,廖紅軍如獲至寶,但見白茶外形挺直略扁,形如蘭蕙;色澤翠綠,白毫顯露;葉芽如金鑲碧鞘,內裹銀箭,十分可人。廖紅軍急急地沖泡一杯,沁人心脾的清香一下躥了出來,細細品一口,頓覺神清氣爽。他自信地認定,口感超過了安吉白茶。他反復端詳著杯中的白茶,葉底嫩綠明亮,芽葉朵朵可辨。葉白、脈綠、味鮮,這是白茶的主要特征。葉白脈綠,白茶的葉片呈白色,只有主葉脈是綠色的,味越鮮,說明氨基酸含量越高。飲畢,唇齒留香,回味甘而生津。
廖紅軍隱隱感受到一種不可遏制的激動,就像一股洶涌的春潮,正遠遠地翻滾而來……
他忙著將白茶送檢,質量完全合格,氨基酸含量高達9.4,而一般的含量僅5.0。人生的春天來了,不是悄無聲息地、輕飄飄地,而是轟轟烈烈地不可阻擋。
是的,特殊的嫁妝無異于一道閃電,使山鄉耀眼,也照亮了廖紅軍茫茫的人生旅途。
只有在回憶往事的時候,廖紅軍才好像抓住了家鄉的曾經。逝去的事物和虛無,常常讓他獨自淚流滿面。
人就是這么怪,一旦做出決定,生活的重心就會不由自主地發生轉移。他與妻子商議,將房子抵押貸款,加上積蓄,湊足了1000萬元,回家干一件大事:將安吉白茶引回故里,他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
往昔的歲月再浮現,甩膀子、擼袖子,快馬加鞭奔日子。他抑制不住內心的狂熱,馬上撥通了父親的電話。
“爸,您孫子、兒媳婦要回老家來看望你們了!”
“好啊好啊……你小子終于想起還有個家了!”電話里傳來父親喜極而泣的聲音。
“爸,我想回來創業,帶動家鄉父老鄉親種植白茶!”
“什么?回來搞農業!我堅決不同意,你就別回這個家了!”父親“啪”的一聲掛斷了電話。
是啊,農民千辛萬苦,汗珠掉地摔八瓣兒,臉朝黃土背朝天,一世辛勞不過為了一口飯吃。哪有搞農業發了財的?不虧本就是萬幸。現在村里剩下的都是空巢老人,他們的下一代都奔赴了被不斷城市化的城市。這個時候,廖紅軍返鄉創業,是不是發神經!
廖紅軍舉著電話愣愣地站在那里。妻子走過去耳語道:“這次回去帶上我媽媽,一則上親家門,二則開導開導老爸。”
夕陽悄然銜山,夏風浩蕩,送來陣陣林濤和縷縷綠竹清香。13年了,青山更綠,炊煙更稠,院落更美。廖紅軍攜著一家老小剛進入院子對面的山梁,家人早已在此等候。
父子電話里的不愉快早已煙消云散。父親引領一家人簇擁著初次謀面的孫子、兒媳、親家母向院子走去。
歡聚的家宴設在院壩,涼風習習,明月皎潔,其樂融融。席間,廖紅軍岳母談及安吉白茶帶來的巨大變化時,父親驚愕的嘴巴張成“O”字形,端起的酒杯僵直地懸于空中。
清晨,早起的父母站在院子里與鄰居聊天,笑聲不時傳進耳朵里,有一種安詳的塵世氣息。
父親帶著剛起床的家人,來到生機勃勃的茶樹田間,大家“嘖嘖”贊嘆不已。茶樹上珍珠似的露珠,在朝陽下光芒四射,好像遺落在漫長時光里的無數記憶。廖紅軍突然單膝跪地,捧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孔前,久久輕嗅著芬芳的氣息。繼而,他一臉莊嚴地直起身來,站出了部隊戰士的立正姿勢,向父親和家人行了標準的軍禮。敬禮完畢,就是一個180°的轉身。他沒再回頭,什么也沒說,像疾風一樣向院子后山跑去。
山路兩旁的大樹與灌木又濃又密,瘋長著覆蓋了道路,像要把山路抱起來似的。眼前的樣子,因他的成長而熟悉,因他的離開而陌生。今天,他要重返大山的腹地,破解鄉村凋敝的密碼,書寫“兩山”理論的銅鑼山篇章。
曾家溝就像一部時光影像機,山旮旯里儲存了廖紅軍與兒時伙伴們的童年。這里有他們最原始、最樸素、最真實也是最苦澀的芳華,有他們的青春夢想。這條狹窄的山溝,屬團壩鎮白壩村,因十幾戶住戶都姓曾而得名“曾家溝”,外婆就住在這里。
見到外婆時,她快認不出他了,這個從天而降的驚喜,老人家激動得好一陣子的噓寒問暖。得知外孫子要來發展白茶時,老人家擺著手急促說道:“軍兒哪,這可使不得喲……”一聲嘆息好像微風,吹進了他的耳朵。
外婆家鄰居有個50多歲的漢子,是村上的支部書記,聽說廖紅軍要來發展白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聽了廖紅軍的發展規劃后,曾書記斬釘截鐵地說:“只要你敢來發展,我們村支部就鞍前馬后搞好服務!”
山間傳來清幽的鳥鳴,小山村一片沉寂,許多院子已經嗅不到丁點兒煙火的味道,房屋門口的荒草已經一人多高,門窗已經完全被野草灌木吞噬。
廖紅軍去尋找兒時上山的路,一無所獲。根本沒有什么路了,能插得下腳的地方就是路。涼風拂來,周邊樹葉嘩嘩作響,他感受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又有一種青春過于肆虐的傷感。他堅信:總有一條小路垂青于探路人,就像彩虹總會給追夢人以安慰。那條小路通向的即使是絕望的深淵,也要把它變為希望的山崗。
實地考察,廖紅軍大吃一驚,光是開荒,每畝少不了4000元。2000畝下來開支不菲,自己的1000萬元遠遠不夠,尋找合作伙伴勢在必行。
兒子、妻子與家人團聚短暫,岳母來不及欣賞銅鑼山美景,便馬不停蹄地回到了浙江。
安吉有幾個茶葉大戶,一直在尋找擴大規模的茶葉基地。聽了廖紅軍的介紹,他們欣喜若狂地向四川大竹縣進發。
竹鄉大地,古為巴境,燦爛文明五千余載。大竹,南梁大同三年(537年)始置縣,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置大竹縣,因竹多竹大而得名,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
他們走進了銅鑼山曾家溝,實地考察后簡直樂暈了:這里氣候很好,常年是霧一般的天氣;這里空氣質量好,遠遠優于家鄉的安吉。尤其是這里的竹子,堪稱一絕。桿直葉綠的竹子搖曳生姿,大片大片的竹林,郁郁蔥蔥。置身其中,無窮的綠意籠罩著,仿佛呼吸就變得香甜起來了。淡云薄霧間,銀峰相擁,靈竹環抱,大竹這個縣名名副其實。他們種植白茶多年的生產實踐表明,大凡四周為竹林或鄰近竹林的茶園所采制的白茶,產生一種異于其他綠茶的獨特韻味,含有一絲清冷如“淡竹積雪”的蕙蘭之香,越靠近竹林的地方越明顯。也許正是茶竹之緣,孕育出了驚世駭俗的安吉白茶。而大竹這個綠竹之鄉,所生產出的白茶必將又一次驚艷茶界。他們果斷做出了投資的決定。
廖紅軍隨即招兵買馬,與大哥廖超投入了火熱的墾荒中。
曾家溝一早一晚的清涼,像無形滲透的水,一點一點浸潤人,一點一點冰沁人。
中午,太陽當頂,密不透風,大家汗濕水流,廖紅軍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后聲嘶力竭大喊,仿佛要把胸中的虛無吼出來。“噢——噢——噢——”的吶喊聲,喚來的款款山風,穿行在光影中,緩緩回漾,也恍惚了人們。
機遇從來不是大路貨,是從石頭縫里摳出來的,常常要把手指摳得鮮血淋漓。他累得渾身軟綿綿的時候,索性坐在地上,靠著樹干,閉上眼睛,傾聽夢幻般的溪水。良久,張開眼,透過密匝匝的樹葉,仰望天空的湛藍。
夜幕降臨,星星為他點燈,晚風給他拉起歡快的琴。夜深露涼,明月高掛,潮水般的疲倦和深沉無力感漫卷而來,白天一切的難題,漸漸融化在這里。
春日的嫵媚可用來近觀,秋天的遼闊是用來遠望的。通過人工砍、割、燒,機器挖掘和整形,2011年11月,2000畝新墾出來梯田一樣的茶地橫空出世。當500萬株白茶苗植入土中,枯萎了的日子拄著翠綠站了起來。成功近在咫尺,廖紅軍似乎聞到了香檳芬芳的味道。
新燕輕叼經年舊事,小雨潤酥嚴冬殘跡,山野的綠奔走相告著春風的訊息。
廖紅軍行走在茶園,不用低頭看,他也知道腳下泥土中生長著不計其數的白茶樹,它們正紛紛吮吸著春天的甘露,愜意地接受春光的撫摸。
朝陽與暮靄是大山兩條最美的紗巾,披上茶園嫵媚動人。每一棵茶樹都是一首詩的茶園里,能悄悄聆聽茶樹的私語,靜靜品著茶芽散發的清香。
廖紅軍將家里的日常事務交由大哥廖超打理,自己長年往返穿梭于杭州市與銅鑼山兩地,繼2011年種下第一批白茶2000畝,2012年秋在銅鑼山的趙家村種下白茶3000畝,2013年又在銅鑼山的黃灘鄉流轉土地5000畝……
一輪明月高懸山頂,馬上又要滿月了。月圓月缺,時光如水。許多個夜晚,群山靜謐,整個人間,仿佛都沉睡了,唯獨廖紅軍一個人在思考著家國天下。《禮記·大學》中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我們常說的家國天下。家國情懷是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也是國人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修身的目的就是能夠為更多的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時光像流水,柔軟而堅硬。公司發展白茶到2013年,的確給鄉村帶來了生機,部分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務工收入,過上了殷實的日子。但相當一部分村民對于種白茶,一直在徘徊觀望。
為了增強農戶種植白茶的信心,由公司出資,團壩鎮政府組織了黨員干部、種植大戶60余人,前往浙江安吉考察學習。白茶產業引來安吉的滄桑巨變,給考察學習者思想帶來很大的觸動。
為了讓農戶種植白茶安心,廖紅軍大膽承諾:種植4年,如果每畝收入達不到4000元,由公司給農戶補齊4000元。同時,供種苗、供技術、供物資、供服務,由公司一竿子插到底。
不知開了多少院壩會,考察學習歸來者宣傳發動,廖紅軍代表公司鄭重承諾,村民們心動了,行動了,種植白茶迎來了如火如荼的場面。

云峰茶谷民宿 ▲
廖紅軍拖著疲憊的身軀,轉過身看看山野夜幕中的月季,那一抹倔強的紅,讓深秋的夜晚飽滿起來,他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柴煙升起,那叫炊煙;炊煙裊裊,那是鄉愁。外出的村民陸陸續續回來了,雞犬之聲熱鬧了起來。
白茶是個寶,采摘炒制有技巧。
村民種下了白茶,廖紅軍利用冬閑給茶農進行采摘炒制的科普。白茶采摘的標準是一芽一葉,如果當天不采摘,第二天就是兩葉一心了,品質和價格大打折扣。安吉白茶是一種珍稀的變異茶種,屬于“低溫敏感型茶葉”,茶樹產“白茶”的時間很短,通常僅有30天左右。安吉白茶,是用綠茶加工工藝制成,屬綠茶類。清明多雨,雨天也要上山采摘。雨后采摘的鮮茶,需要更長時間的攤青,把雨水晾干后方可炒制。但攤青的時間不能過長,必須當天炒完,否則鮮茶堆積在一起會發酵變紅。采白茶的方式是掰,而不是掐。白茶的茶芽發白,顏色淺,如果采用掐的方式,炒制出來的干茶,茶梗就會發黑,沖泡出來更加明顯,從而影響品相和價格。炒制1斤干茶需要4斤鮮葉,也就意味著1斤干白茶差不多需6萬個茶芽。
科普讓茶農們腦洞大開,白茶挺嬌氣,得小心伺候才是。
2015年早春,山區的寒冷夾雜著潮濕,無孔不入地往人們身體鉆,雙腳像踩在冰窟窿里。
一年一度的采茶季到了,廖紅軍公司盛產期的白茶達7000畝,需700名采茶工,公司出乎意料地僅招到200名。
毗鄰鄉村的喇叭聲響個不停,反復推送公司招采茶工的信息。春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喇叭的聲音被淋濕了,被淋啞了。
周邊村鎮農戶,以前都爭先恐后來采茶掙錢,咋一下子招不到人呢?原來,從2013年開始,周邊農戶大都變成了茶農,此時也到了盛產期,他們要采摘自己的茶葉,或者等把自家的茶葉采摘完,再來公司當采茶工。廖紅軍忽地醒悟到:大竹的白茶不僅是茶葉,而且是茶業了。
苦短的春宵,廖紅軍頓覺長夜漫漫。靜靜的臥室,首先聽到自己的喘息聲,繼而是手表越走越響的“滴答滴答”聲。窗外傳來的鳥鳴聲遙遠、恍惚。他一時快要撐不住似的,身體如同萬蟻咬嚙。
這是一個苦惱的春天。廖紅軍公司的茶葉有1/3沒采摘回來,損失400多萬元。
春天忽而回到嚴冬,遍地寒霜像繃帶,纏在他心靈上。
他奔波到安吉茶鄉取經,20萬畝茶葉如何采回來的?答案是主要靠農民工,河南人居多。
2015年11月,廖紅軍奔赴河南省蘭考縣招采茶工,兩天內就有600多人報名。他們大多去安吉采過茶,熟練工。
他如釋重負地回到茶園,心靈纏繞的寒霜繃帶早已融化殆盡。漫步茶園,小路兩旁的野草萎頓在地上,枯黃矮小,卻也不覺得悲傷,到來年,一切就重新開始。
疫情中的雪像上帝,把人們寫給他的信撕得粉碎。連綿起伏的茶山上空被雪花完全遮蔽,世界退到了一個模糊的角落里,仿佛一場遙不可及的夢境。
廖紅軍望著窗外大雪紛飛,眉頭緊皺:客戶因為疫情不能上門采購。
大竹白茶深受消費者喜愛。茶商有個習慣,買茶要看茶葉的生長環境、采摘時間,所以一般都要上門采購。疫情發生,老客戶無法上門驗貨,讓廖紅軍措手不及。白茶的黃金窗口期僅一個月,眼看5萬多畝白茶就要砸手里了,他突然心慌意亂,心臟要裂成一瓣瓣碎片似的。
廖紅軍中等身材,鋼絲般的板寸短發透出干練,黑里透紅的臉飽經風霜,結實的筋骨久經歷練。這個城鄉“兩棲人”還有個身份是浙江善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面對始料未及的突發情況,他眼前突然一亮:浙江卓科電子商品溯源平臺或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他馬上與對方聯系,組織人員迅速行動起來。將大竹白茶原產地、環境、經營、加工、包裝、運輸等各個節點信息,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數字化,同時存入螞蟻區塊鏈開放聯盟鏈上。
客戶只要打開手機掃碼,就能查看大竹白茶在區塊鏈上記錄的各個狀況。從采茶、炒茶到包裝、運輸等各個階段,都擁有一串獨特的字符串,叫做“哈希值”。這個“哈希值”好比獨特的“指紋”,客戶據此可追溯到茶葉的流向是否有假,即使發生篡改也會被一一記錄下來。
就這樣,廖紅軍用支付寶區塊鏈技術實現了生產全流程的透明化,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不用上門就可實現驗貨。
雪中的茶山分外妖嬈,疫情中的銷售更加火爆。
雪后的太陽頗具能量,慷慨地釋放著積累46億年的耀眼光束。光束投射在連綿起伏的茶山,天地頓時流光溢彩。
廖紅軍依舊在杭州和銅鑼山往返穿梭,做著快樂的城鄉“兩棲人”。他似乎騎上了人生的快馬,瞬間便是春花渡秋葉。
他擔任了中共大竹縣白茶產業委員會書記,引進浙商30余人,投資12億元種植白茶5萬余畝。帶動3000余農戶發展白茶3萬余畝,幫助了3500余名脫貧人口,人均實現增收1.2萬元。培育茶葉公司1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其中省級示范社1個)。
大竹白茶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喜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完成了國家區域公共品牌商標注冊。大竹白茶已成功注冊巴蜀玉葉、國禮、川白茶、云霧鼎、蜀玉白月、竹尖香玉、中潭白茶等15個商標,其中巴蜀玉葉已被省政府授予“四川名牌產品”稱號。
依山勢分畦列畝的茶園,漫然無際。望著隨風翻滾的綠浪,廖紅軍有一種統率三軍的自豪。他覺得那個淳厚古樸的山村回來了,那些勤勞善良的村民回來了。這在“喊山開茶節”活動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喊山開茶”是一種傳統采茶民俗,既用以統一采茶時辰,也借此喚醒萬物,祈求風調雨順,茶葉豐收。他把這一民俗演變成“喊山開茶節”,既用以宣傳推介大竹白茶,又用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喊山開茶”儀式前,他首先與眾茶農一起拜茶山,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之情。伴著一曲《茶山春早》,近百名嗩吶藝人同時吹響竹嗩吶,歡快的樂聲應和著“開茶嘍!開茶嘍!”的深情呼喚。一群群花枝招展的采茶姑娘,趁著春光拎著背簍,穿梭于茶樹行間,心靈手巧地摘著白茶首芽,成了節會活動一道亮麗的風景。活動得到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關注,不僅僅把大竹白茶推向海內外,同時生動詮釋了茶文化內涵,還展示了茶農們淳樸勤勞的風采。
活動已辦6屆,有個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一回想起來眼睛潤潤的。
那是在第五屆節會活動上的一幕。
茶農廖小舟的女兒廖悅辰,在縣城第一小學五年級念書,她屢屢請求要來參加節會活動。她拿著感謝信,低沉地念道:“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安徽亳州一班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陪伴,申請叫老師‘爸爸’,老師含淚寫下‘同意’,我心里難過極了。我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每年過完春節,都有一次傷心的離別。爸爸媽媽要外出打工,一年才能見上一次。”她擦了擦眼角的淚水,稚嫩的聲音高亢了起來:“今年我不再是留守兒童了!原因是廖紅軍叔叔從浙江安吉引進白茶到家鄉后,爸爸媽媽回家種植白茶了。他們現在每天照顧我,陪我學習,跟我玩耍,給我做飯。我再也不是人們心中的野孩子了。”
廖悅辰念完感謝信,滿含深情的一曲《感恩的心》,將活動推向了高潮。
往事如煙,淚灑茶山。一個平凡小家的變化,是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縮影。這留守兒童的故事恰恰就是溫暖的中國故事。

喊山開茶節場景 ▲
每每想起這一幕,廖紅軍心里就涌動著一股暖流,流淌著一種自豪感,但他始終銘記著里克爾的一句名言:“其實毫無勝利可言,挺住便意味著一切。”
“七月流火”“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科學與詩的融合自《詩經》始,在人民的勞動中拉開帷幕。勞動創造了詩歌,也是勞動創造了科學。
在萬木蔥蘢、生機勃發的盛夏時節,“2022年達州市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巴山青’新式茶飲發布暨巴山青農茶產業學院成立大會”在四川達州市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已擔任達州市茶業協會會長的廖紅軍,推介的科技新茶飲引爆會場。

達州市茶業協會會長廖紅軍在推介大竹白茶凍干閃萃茶粉 ▲
勞動如此漫長,收獲必得經常。白茶的采摘僅有春天的1個月,要是能實現夏茶、秋茶的收獲,該有多好!廖紅軍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歷史的煙塵緩緩散去,一條讓他震驚的信息呈現出來:浙江杯來茶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尋找優質的茶原料,通過研究新式茶飲,賦能傳統茶行業,讓更多人愛上中國好茶。
那是一個春夜,月光中浮動著飄逸的花香,十分有唐詩的意境。大竹白茶具有高氨基酸、高鮮爽度、生態健康的優勢,雙方很快就達成了聯合研發新產品的合作協議。那晚星光璀璨,好似大海里游船的燈火,美不勝收。
兩家企業共同研發1年,大竹白茶首款科技新品,凍干閃萃茶粉誕生了。由轉瞬的一念窺見時空宇宙的無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款凍干閃萃茶粉,是將大竹白茶進行萃取,再采用目前先進的凍干技術制作而成,可以做到自由調飲,三秒速溶。不但冷熱水均可沖泡,還能根據口味偏好,加入牛奶、氣泡水等進行調飲。廖紅軍興奮地說:“凍干閃萃茶粉的推出,讓大竹白茶的生產從此不再局限于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利用了,產值預計將翻一番!”
都市是快節奏的,人們大多數時候必須讓自己醒著,似乎像那戍邊的士兵,枕戈待旦。大竹白茶凍干閃萃茶粉無疑能讓人們清醒,無疑能讓煩躁的都市趨于平靜,因為它是從世外桃源的山水中迢迢而來。
如果說安吉是個世外桃源,大竹就是其創新中的翻版。“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茶山如黛,逶迤蜿蜒;泉水淙淙,似夢境傳來。
世外桃源,陶淵明先生原本是這樣記載的:為了再次尋找這片秘境,發現者沿途都是小心做了記號的。但即便如此,事后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重返原地。
無論這是無人可尋的秘境,還是永不枯竭的夢想,在當時歷史時期,都是一種所有美好的賦予。而現在的世外桃源,隨處可尋。
曾家溝是大竹白茶產業園的核心區,時光柔美地浸泡在這片土地上,云峰茶谷的民宿點綴在綠海中,潺潺的流水在山谷間回響。走進民宿,白茶一兩杯,閑話三四句,好不愜意!躺在床上,層層疊疊的白茶樹映入眼簾,云霧飄來飄去,好不逍遙!
廖紅軍以茶業為基礎,引導茶農搞起了鄉村旅游。云峰茶谷還創建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茶鄉在涅槃,茶鄉在巨變,茶鄉在建設達州市市級白茶產業園區。產業園不是一個公司的行為,是園村一體,產村融合。搞休閑觀光農業、生態綠色農業。走集采摘、加工、觀光、休閑、康養為一體的產業新路,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實現對土地進行現代化的啟蒙和培養。
孩子們光著腳在茶園追逐歡樂,老人們在青石板上守望往昔歲月,他們陶醉在白茶樹濃烈的清香里,忘記了時光變換。
工業文明囊括了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等內容,勾勒出原鄉與異鄉、鄉愁與漂泊、死亡與重生等多種命題。廖紅軍甘當城鄉穿梭“兩棲人”,破解著“土地傳統農業的死亡與現代農業的重生”這個難題。不是所有的困難都能讓人成長,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戰勝困難,許多人在困難面前默默倒下,而廖紅軍的執著讓困難紛紛逃逸。
機遇總是垂青于奮斗者,鮮花定要獻給那執著人。廖紅軍先后獲得四川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之星”“四川省發展現代農業優秀返鄉農民工”“ 達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首屆達州市農民青年致富帶頭人”“達州市創業之星”等榮譽稱號。夜深了,月華似水,廖紅軍在云峰茶谷民宿憑窗眺望,浩渺的星空,置身遠離塵囂、遠離世俗紛擾的地方,回首走過的路,心里一片澄澈:那沿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印在眸里;一人一物,一事一情,刻在心中。所有美妙的風景都匯集成一幅巨大的難以忘懷的斑斕景象,激勵他繼續做好城鄉往返穿梭的“兩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