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曉陽(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 編輯|覃靜
孩子貧血,大多數為缺鐵性貧血,而這種貧血,通過調整飲食是完全可以預防發生的。

每年幼兒園體檢都會查血常規,篩查孩子有沒有貧血。對此,爸爸媽媽們可能會不以為意:現在生活那么好,食物豐富得孩子都吃不過來,營養自然不會缺乏,怎么會貧血呢?然而,有些孩子真的就貧血了。
貧血是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或紅細胞壓積低于正常,這可能是因為紅細胞數量低下或異常,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所致。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診斷標準,居住在海平面地區人群的貧血標準為:
● 6個月~5歲兒童血紅蛋白<110g/L;
● 6~14歲兒童血紅蛋白<120g/L。
高原地區人群的血紅蛋白正常值高于海平面地區人群,因此高原地區兒童貧血診斷標準高于以上水平,具體需要根據海拔高度來調整。需要注意的是,貧血只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其背后存在著營養缺乏或疾病等多因素,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貧血必須查明其發生的原因。
貧血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營養缺乏,也稱為營養性貧血,其中最常見的是由鐵缺乏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5歲以下兒童的貧血,其中約一半由鐵缺乏引起。除了鐵缺乏可導致貧血外,其他營養素的缺乏,如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A、維生素C、鋅、銅等的缺乏也會造成貧血。
與此同時,很多疾病也都以貧血為臨床表現之一,如地中海貧血、鐮狀細胞綜合征等先天性血紅蛋白病,瘧疾、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及各種急慢性失血性疾病,等等。
相比于成人,孩子更容易貧血,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對營養的需求量相對高于成人,對鐵、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等關鍵營養素的需要量尤其高,所以容易患營養性貧血。
● 處于快速生長期的孩子血容量擴張快,需要更多的鐵、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等營養素用于合成血紅蛋白和生成紅細胞。所以,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12月齡輔食添加期的嬰兒,最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 不吃肉的孩子因鐵、鋅、維生素B12、蛋白質攝入不足,更容易貧血,所以孩子長期不吃肉類食物不利于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 超重、肥胖的孩子因生長迅速,對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的需要量增加,也容易出現貧血,這可能出乎很多家長的意料吧!
孩子輕度貧血時幾乎沒有特異的表現,常在體檢時的血常規篩查,或者在生病時的血液檢查中發現。而當貧血程度較嚴重時,孩子會因血紅蛋白水平低下、血液攜氧能力下降,而表現出全身性癥狀,比如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困倦、呼吸急促等。
皮膚、黏膜蒼白是貧血最常見的表現。嚴重貧血時皮膚還會有泛黃、粗糙的表現,這是因皮膚、黏膜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相關鏈接
迄今為止,貧血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嬰幼兒和孕婦中。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42%的5歲以下兒童和40%的孕婦患有貧血癥。當然,貧困地區的兒童和孕婦貧血率更高,而在富裕地區貧血也仍持續存在。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居民貧血發生率已大大下降,但仍需繼續采取有效措施以進一步降低貧血發生率。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中就明確提出,到2030年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由于輕度貧血的孩子沒有任何異常表現,所以很難發現。建議家長每年帶孩子做1~2次血常規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孩子的貧血。如在孩子感冒發燒時查血常規發現貧血,應在感冒痊愈一周后再次復查血常規,以明確是否貧血。因為在感染的狀況下,血紅蛋白水平會降低。
在血常規檢查中,除了可以通過血紅蛋白值或紅細胞壓積明確是否貧血外,還可以通過對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紅細胞計數等的解讀,對貧血進行紅細胞形態分類,并粗略判斷貧血類型。如果需要的話,醫生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孩子貧血時,全身各器官系統的供氧量不足,會對孩子造成廣泛的不良影響;同時造成貧血的營養不足、疾病因素也會對孩子造成特定的不良影響。因此,貧血是孩子營養不良和健康狀況不佳的指標。貧血對孩子的身體影響具體表現為:
● 因貧血時供氧不足,可導致孩子呼吸加快、加深,并伴有心悸、心率加快等,在活動時表現更明顯,甚至可能會出現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 孩子貧血時,消化腺的分泌會減少,甚至腺體萎縮,從而導致孩子消化不良、食欲下降。
● 貧血還可能導致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因缺氧而受損,表現為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甚至嗜睡或昏迷。
● 相對于成人,貧血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的損害更嚴重,尤其是對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的損害更明顯,影響孩子的認知和生長發育,且兒童期貧血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持續至成人期。
由鐵、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蛋白質等營養不足而造成的營養性貧血,可通過健康教育、營養補充等方式進行預防和治療,而由疾病因素造成的貧血,需要通過治療原發疾病、營養干預等,進行治療和長期管理。
貧血預防主要是針對營養性貧血,尤其是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孩子最常見的貧血形式,也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而相對容易治療的貧血。目前大多數的貧血預防和治療措施都是圍繞著缺鐵性貧血進行的。由于5歲以下兒童的貧血約半數為缺鐵性貧血,因此對鐵缺乏的預防和干預可明顯減少孩子貧血。
預防孩子缺鐵性貧血等營養性貧血的主要措施是改進飲食,增加富含鐵的肉類、強化鐵食品等。

一般而言,肉蛋禽魚類動物性食物的鐵含量及吸收率高于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中維生素A、鋅等的含量也高于植物性食物,而維生素B12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
在植物性食物中,綠葉蔬菜、橙色水果的含鐵量相對較高,且富含葉酸、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等。因此,孩子不適于素食,需要攝入適量的肉類等動物性食物,以及新鮮的綠葉蔬菜和橙色水果。
此外,預防孩子營養性貧血不僅需要家庭的努力,還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消滅貧困、提高經濟文化水平是預防和減少人群營養性貧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