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俊亭
(煙臺市文化館 山東 煙臺 264001)
對于群眾文化工作者而言,想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就需要深入到群眾當中去,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品味,使群眾文藝活動開展符合大眾的生活、情感、精神與思想。所以,為了使音樂作品更加符合群眾的音樂審美,要積極地從群體大眾間汲取養料,獲得豐富的創作素材,在與時俱進的文化發展中,創作出形式豐富、內涵深厚的音樂作品。通過音樂創作開啟群眾的內心世界,真正還原出群眾生活的本質,找尋到生活的真諦,激發出創造的靈感。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頒獎儀式在威海市隆重舉行。煙臺在本屆比賽上大獲全勝。群舞《舒心的日子扭著過》《爺爺教我踩高蹺》、男聲合唱《闖海人》以及市群藝館群星合唱團的合唱節目共四個節目榜上有名,這是“群星獎”自設立以來,煙臺獲獎數量最多的一次。
本屆“群星獎”共有來自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單位的884 件作品、157 個公共文化項目和117 個“群文之星”候選人參評,經過初選、復賽和決賽等環節,共決出220 個作品類“群星獎”、110 個項目類“群星獎”以及100 位“群文之星”。
本屆“群星獎”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4個門類的作品決賽歷時13 天21 場比賽,“群星獎”比賽所到之處,觀眾場場爆滿,配套惠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廣大基層群眾以文化為橋梁,以藝術為紐帶,歌唱幸福的生活,贊美偉大的時代,充分展示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福祉,盡情譜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和諧樂章。基層群眾憑著自己的文化創造,成為中國藝術節當之無愧的主角。經過激烈角逐,4 個門類共有220 個作品脫穎而出榮獲“群星獎”,這些作品編排新穎獨特,表演樸實生動,緊貼時代脈搏,抒發百姓心聲,代表了當前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最高水平,成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最亮麗的風景。
針對煙臺市獲得“群星獎”的優秀音樂類作品淺談一下創作靈感的看法。獲獎作品《闖海人》選擇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長島漁號來構思歌曲。曲子是根據號子的節奏來譜寫的,同時里面加上了一些現代元素,比如合唱、說唱等。從創作到演繹,全部由煙臺本土名家打造,主歌部分歌詞:“大碗喝酒比豪邁,大網捕魚比能耐。八仙過海咱闖海,海量海魂海氣派。懷里揣著小紅鞋,心中裝滿情和愛。媽祖保佑咱平安,捕金撈銀走四海。”雖然只有8 句歌詞,但能表現出膠東人的性格和文化特點,粗獷豪邁,敢拼敢闖又細膩柔情。雖然整首歌曲只有兩個自然段,但八仙傳說、媽祖文化在詞中都有所體現。通覽整首歌詞發現,“大碗喝酒比豪邁,大網捕魚比能耐”表現出煙臺漁民豪放的氣概,而“八仙過海咱闖海”則體現漁民豐收后的喜悅之情,“海量海魂海氣派”每詞都帶有“海”字,展現了煙臺人民對大海的熱愛。后四句則轉為柔情基調,一句“懷里揣著小紅鞋”把整首歌曲轉折到一種甜蜜柔情的氛圍中,從“懷里揣著小紅鞋”到“媽祖保佑咱平安”,將漁民“粗中有細”的柔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另外,為了讓整個作品更貼近百姓,在副歌部分,特別加入了膠東漁家號子的唱詞,以此歌頌膠東漁民的勤勞與善良。
其實長島漁號是沒有歌詞的,只是一些口頭語氣詞變換了不同的聲調,但內容非常豐富,有發財號、捕魚號、升帆號等近10 種號子。在查閱大量的號子資料中,其中一處很模糊的號子里沒有寫號子的喊法,只寫了“小紅鞋”三個字。作者想到,漁民出海,動輒十天半個月的,闖海硬漢也會思念家中的妻兒,小紅鞋一般就是這種情境下的號子。在詞曲作者的創作碰撞下,小紅鞋就寫進了歌詞里。比較出彩的是,副歌部分“天刮北風浪往南沖,風向不對鍋道反風,雪白的饅頭現吃現蒸”是創作者在下鄉采風的時候聽漁民唱出來的。在歌曲中,這一部分原汁原味地用漁民的唱法表達了出來,口音類似于威海榮成,原汁原味的腔調極富趣味性和地域性。
既然創作上是根據漁民生活而來的,在演員的選擇上,演唱也沒有采用專業的歌唱家。這首歌很多內容是喊出來的,專業歌唱家都形成了固定的發聲方式,并不適合。《闖海人》采用的是男聲組唱,演唱者全部不是學院派角色,其中有工人,有船老大,經常出海,所以號子喊得原汁原味。除了在詞曲上下足功夫外,在演員服裝上也頗費心思。演員們的整套服裝以白色為主,一條圍巾一樣的藍色布料搭在肩膀上。作者想用“圍巾”的飄逸代表海浪,對襟的衣領以及前胸有花瓣,則緊扣音樂主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附:《闖海人》歌詞
大碗喝酒比豪邁,大網捕魚比能耐。
八仙過海咱闖海,海量海魂海氣派。
懷里揣著小紅鞋,心中裝滿情和愛。
媽祖保佑咱平安,捕金撈銀走四海。
副歌(天刮北風浪往南沖,風向不對鍋道反風,雪白的饅頭現吃現蒸……)
“長島漁號”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是風帆時代漁民創作的一種曲調。比賽時,當這種原始的旋律出現在現代舞臺上時,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化學反應,漁號喊起,似乎讓所有人的心“擰成一股繩”,使臺下觀眾不由自主地隨著帶著海腥味的粗獷歌聲擺動身體。這樣一部藝術佳作的誕生,與煙臺市群眾文化的欣欣向榮無疑是密不可分的。筆者認為,“依托十藝節,以打造膠東文化龍頭城市為目標,著力于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樂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煙臺市近年來的文化發展方針。”
“群星獎”的優秀合唱音樂作品《新編沂蒙山小調》是煙臺市文化館搜集選定的新編作品,這首帶有濃郁特色的山東小調,長期被大眾所公認和喜歡,其中的和聲部分更精彩動人。《沂蒙山小調》是在當地的民歌基礎上創編而成的,1940 年創作出來,成為民歌經典,不僅吸收了花鼓調的唱腔,而且優美的旋律,抒情的曲調,將“沂蒙山區好風光”深入到了群眾心間,為沂蒙大地樹立了美好的形象。新編的初衷就是為了向經典致敬,致敬那樸實而勤勞的人民近百年來不屈不撓的奮斗和夢想。他們清苦、向上、勇敢和感恩著,他們的生命中,永遠流淌著奮爭的血液,永遠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的向往。致敬他們像沂蒙山一樣蘊含著永恒的生命力,像早晨初升的太陽一樣默默地溫暖著自己和那一方厚厚的土地。
長期以來,《沂蒙山小調》被群眾廣為傳唱,并得到了創新與傳承,進行了不斷地完善。沂蒙山小調誕生于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源于沂蒙山區的花鼓調,1953 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云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后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于小調。而《新編沂蒙山小調》又是一次新的創新,以優美的肢體語言和動人的表演,重新詮釋了這首經典之作,激發了大眾深厚的情感共鳴。“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那個)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梁(那個)紅來(哎)稻花(那個)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倉……”聽著當地村民熟悉而動聽的演唱,在美好的自然風光中,重新緬懷戰火中可歌可泣的英雄,為今日美好家園建設而倍感珍惜。“正月里來什么花,先開先敗,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什么花先開先敗,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臺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臺走下山來。”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很多專家對《新編沂蒙山小調》給予高度評價,稱贊作品好,聲部清晰,層次分明,服飾妝容美麗大方,舞臺表現恰到好處。作品堅持輕聲高位的合唱理念,堅持規范科學的發聲方式,在節奏、音準、音量上狠下功夫,發音位置、吐字、咬字、面部表情、舞臺的身體姿態、妝容發飾這些細節的問題都做了統一的要求,盡管參賽作品嫻熟,但仍一字一句地進行細摳,對作品的感情彩色上精雕細琢,體現了細節決定成敗。指揮上聘用了具有豐富舞臺經驗的國家級指揮擔任,使指揮與各聲部和鋼伴之間的默契,乃至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能和臺上的演員達到和諧統一。
創作靈感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接收,聽到一些音樂有情感共鳴,生活中有情感體驗。另一個方面就是表達。人都有想法,有情感,但很多人不想表達,或者不想通過音樂表達。學會并習慣用音樂表達的,加上學習積累,就可能成為好的曲作者。音樂的創作不完全是理性的,甚至完全不是理性的,所以很多人認為“不是我在創作音樂,而是音樂在通過我創作自己”。這個說法很對,但容易誤導新手,因為音樂不會選擇一個麻木又沒有積累的人創作自己。所以做好準備,保持敏感,音樂隨時隨地可能會找上門。創作靈感是非常豐富的思維活動,需要不斷地激發,并且留下寶貴的瞬間火花,形成生動的藝術創作。創作靈感是音樂創作的思想源泉,注入了深刻的情感,是創作者的內心體驗。彝族一朵云樂隊創作的《中巴車帶我回家》,就是他們在返鄉途中的中巴車上的有感而發,所以歌詞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小七創作的歌曲《我想》也是在新春過年時對家鄉的想念有感而發即興創作的。趙雷寫的《小屋》也是因為獨自一人在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夜晚的孤獨感而創作出經典,說明創作靈感是一種隨機的心理活動。
創作離不開生活的本質,是生活的再現,所以音樂創作也要從現實中汲取靈感,才能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其中還有很多比較優秀的群眾音樂作品,比如軍營題材的《十八歲參軍到海防》《戰友、戰友》《人民戰士》《抉擇》《12月1 號》,就是作者在部隊服役期間的親身經歷,棄筆從戎保家衛國,通過舍小家為大家的感受和深深的戰友情而創作;扶貧環保題材的《青山綠水更美麗》《遠山小雨》《春的季節》《葵》《云遇中國》,是作者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青山綠水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城市為主題,反映了黨的扶貧政策下新農村、新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印證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不變真理,迎合當代主題而創作出的經典作品;親情題材的《你要的報答》《念母恩》《阿嫫走月亮》《老爸》《開心寶貝》,以親情為主題,圍繞構建和諧社會,歌頌了無私的奉獻和真誠的關愛,“情”字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濃郁創新風格,折射社會現實,弘揚主旋律,對發揚傳統倫理道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抗擊疫情題材的《情暖人間》《你》《社區書記》《我請戰》《“四進”之歌》,以深情的語言、優美的旋律,歌頌了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和每一位“逆行者”以社區為家、情暖民心的感人事跡。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時刻,他們展現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愛情題材的《月亮姑娘》《白色列車》《所城印象》《左邊》《鉆戒》,表達了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傳統文化題材的《唐詩54句》《醉美煙臺》《煙臺山下》《海天一線》《雪蓮花》,是作者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和弘揚,通過唐詩配音樂的形式,產生詩與琴的對話,古與今的交流,想以此來激發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識。
探索音樂作品的創作,需要從群眾文藝的生活上找尋靈感,貼合百姓生活與情感的音樂作品才更具藝術生命力,才能契合大眾音樂審美,在群眾中更長遠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