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 強 魏 國 宋雪培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指出,加強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不斷強化稅收大數據在經濟運行研判和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深層次應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深入推進稅收經濟分析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作出部署。
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為稅收經濟分析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道路,指明了新方向。統籌協調,開拓創新,系統推進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稅收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稅收經濟分析對于把握經濟稅收關系,研判經濟發展趨勢,服務納稅人、繳費人,服務領導科學決策有著重要意義。“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發展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發揮大數據優勢,提高分析工作的創新性、主動性、前瞻性和敏銳性,進一步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是全時空、全流程、全解析的分析。全時空是打破時間和空間障礙,24小時采集數據,推進系統間、部門間、地區間信息交流共享。全流程是對納稅人、繳費人的所有涉稅活動進行全面數據化轉換,對稅收數據、經濟數據進行全面采集。全解析是通過采集所有相關信息,產生異于傳統的全新認知,深挖數據“富礦”,獲取全新價值。智能化分析將極大提升對數據的聚合與整合能力,提升對企業的個性需求識別能力,提升對經濟的預測能力。
數據是智能化稅收經濟分析工作的核心,是分析工作的“源頭活水”。實現智能化分析需構建標準化數據體系,搭建數據共享平臺,提升數據質量,夯實數據基礎。一是數據采集規范化。明確數據采集標準,統一數據口徑,強化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功能,構建標準化的數據倉庫,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可比性。二是數據交換常態化。加強與財政、統計、金融、海關、住建、市場監管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壁壘,強化部門聯動,推動深度融合,形成常態化的數據交換機制。完善部門間在信息交流、數據交互、系統建設等領域的“合作清單”,拓寬分析視野和邊界,提升分析質量。三是數據權責明晰化。明確數據使用權責,以技術手段和規章制度兩面支撐,加強數據安全管理,明確數據使用各方的安全責任,確保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權限,滿足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數據使用需求。
原始數據的價值很小,只有通過智能化分析方法抽取其中的精華,才能轉變為數據“金礦”。一是打造專業指標體系。構建稅收經濟分析指標體系,搭建多元化大數據分析模型,為數據輸出提供路徑。從全局指標、專項指標、特色指標等不同方向入手,多維度展現經濟發展狀況,力爭做到全面覆蓋、深耕行業、亮點突出。二是搭建智能化分析平臺。深挖數據要素價值,將高維度、大規模的數據信息進行提煉整合,實現數據分析的高效化、科學化。將設計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嵌入到分析平臺,實時提取數據,通過多元化分析方法形成動態監控,增強分析的時效性。通過平臺指標體系設置,實現常規分析自動化、專項分析便利化。三是保障平臺的適應性。堅持問題導向,動態調整指標體系及分析平臺的設置,實現指標隨經濟發展而豐富,增強平臺指標的適應性,更精準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
建立省級溝通協調機制,依托稅收經濟分析領導小組,充分利用智能化分析工具,形成常態化稅收經濟分析工作推進機制。建立智能化分析團隊,匯聚技術、業務、分析的專業人才,為智能化平臺的有效運行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建立內部協作機制,強化內部溝通,深化內部各部門業務交流,匯聚分析合力,提升分析的專業化水平。建立橫向聯合機制,增強與財政、工商、金融、銀行、外省市分析部門等外部門的聯系,推進信息共享,促進交流互鑒。深化縱向交流,上級部門強化對基層部門的業務和技術指導,充分發揮基層部門深入企業、了解詳情的優勢,推動上下合作,提升分析水平。
借助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平臺,發揮“立竿見影”式的快速反應優勢,實現為企業清晰畫像,為經濟準確把脈,為政策指明方向。一是助力企業發展。通過智能化平臺對企業經營進行全鏈條跟蹤,實現企業信息閉環式掌握,靶向解決納稅人、繳費人需求,助力企業紓困解難。二是服務稅收工作。借助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平臺,實時跟蹤納稅人經營狀況,掌握政策執行情況,及時發現涉稅風險,堵塞征管漏洞,為推動精確執法、精細服務、精準監管、精誠共治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智能化分析的系統性、前瞻性優勢,全面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地區發展需求,服務地區精準招商。通過對區域的綜合對比分析,助力區域經濟查補短板,對標發展。四是服務領導科學決策。堅持需求導向,聚焦黨委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重點領域,發揮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涉及面廣、時效性強的優勢,科學分析查找癥結,準確回應領導關切,為領導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助力精準施策。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推進智能化稅收大數據分析,需搭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強化智能化分析人才保障。一是要完善頂層設計。壯大稅收經濟分析人才隊伍,形成人才培養機制。省市區三級通過人才培養系統工程著力培養一批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不斷吸納熟悉稅收業務政策、精通數據處理的專業人才加入分析隊伍,搭建人才梯隊。二是要制定業務能力提升機制。智能化稅收分析,制定了更高的工作標準,也對分析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多措并舉,保障人員能力與智能化工作高度匹配。通過業務培訓、跟班學習、工作專班、聯合分析等形式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分析人員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分析隊伍整體素質。三是要借助外腦,注入分析活力。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開展智能化稅收經濟分析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積極探索與外部門的聯合分析模式,探索建立專家咨詢機制,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專業人才加入分析團隊,為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以智能化為支撐開展稅收經濟分析工作,深化稅收大數據的多維應用,構建稅收分析產品體系。一是打造分析常規品牌。利用智能化稅收分析平臺,整合稅收經濟綜合分析、經濟稅源分析、市場主體分析等常規產品,通過開展常態化的動態監測、跟蹤分析和形勢研判,形成常規分析機制,打造常規分析產品。二是打造專項分析品牌。及時跟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聚焦經濟社會熱點,關注經濟運行的風險隱患,充分發揮智能化平臺數據采集及時、數量豐富的優勢,提升分析質效,讓專項分析成為評價政策、制定政策的重要抓手。三是打造特色分析品牌。樹立精品意識,借助大數據分析平臺,深挖區域經濟特色,密切跟蹤特色產業的運行狀況和發展趨勢,打造地區特色分析品牌,增強稅收話語權,積極傳播稅務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