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青
2020 年8 月20 日,柳州市下了一場暴雨,導致北外環路與北進路高架橋下方嚴重內澇。這是熊女士回家的必經之路。當晚,熊家人遲遲等不到熊女士回來,也打不通熊女士的手機。熊家人以為是天降暴雨,熊女士路途遇阻,一時回不來,也可能手機沒電了,于是便耐心地等待。
到了晚上8點,熊女士仍然沒有音訊,熊家人便向熊女士工作的單位詢問。對方說熊女士一下班就回去了。家人聽罷一臉茫然:這么長時間無音訊,還是頭一回。
晚上10 點,熊家人仍未有熊女士的任何信息,在久等無果的情況下,選擇報警求助。
翌日凌晨2點,隨著積水退去,有人途經北外環路與北進路高架橋下時,發現一名女子趴在北進路的輔道上,不遠處倒著一輛自行車。該路人以為女子摔倒了,上前詢問,見對方毫無反應,便報了警。經民警出警調查及法醫尸檢,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認定死因系溺亡。
由于熊女士的家人在頭一天晚上報過警,民警便聯系了熊家人前來辨認。熊家人確認死者是熊女士。熊女士正值壯年,上有老,下有小,其意外身亡給家人帶來莫大的痛苦和經濟損失,熊家人認為事發路段某投資公司(下稱投資公司)和市政設施維護管理處(下稱管理處)等相關部門沒有盡到管理義務,才導致熊女士溺水身亡,要求兩家單位給個說法,并賠償相應的經濟損失。
2020 年12 月中旬,熊家人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將投資公司和管理處訴至柳北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決這兩家單位承擔30%的賠償責任,共同賠償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誤工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經濟損失共計27.23萬元。
2021 年5 月,柳北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庭審中,投資公司和管理處均認可事發路段并沒有移交給管理處管理。
柳北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熊女士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下班途經道路已有積水,她應當預見到涉水通過該路段可能存在危險,但未充分盡到安全注意義務,仍堅持涉水通過,因而對事故發生存在過錯。投資公司為事故道路的建設方,而且事故路段沒有實際交付管理處管理,投資公司為實際管理人。事發當天下大雨,投資公司應當盡到對其建設道路的管理責任,及時采取措施,如巡查容易積水路段,及時處理積水路段的積水,以及派專人值守或設置禁止通行的提示牌等,以消除道路積水存在的隱患,避免車輛行人涉水通過可能發生的財產損失或人身損害。
2021年10月,柳北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投資公司對熊女士的溺亡承擔30%的責任,賠償熊女士親屬25.8萬余元。
投資公司不服,在法定時限內,向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法院駁回熊女士親屬的全部訴訟請求。
2022年春節后,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此案。投資公司提出,本公司一審期間已提供照片證明施工人員當天已在事發路段設置警示錐桶,并將照片上傳施工單位管理人員,該管理人員又上傳給公司的管理人員。因施工單位在全國各地都有施工項目,照片原件目前還沒找到,公司無法提供原圖。
對此,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投資公司在一審期間提交的照片沒有原件核對,而且經實地勘察,照片中設置警示錐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熊女士從工作單位回家途經道路的對面車道。現有證據無法證明事發當天在熊女士回家一側道路設置了警示錐桶。投資公司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對事故發生路段采取了相應管理措施,其對本次事故發生存在一定過錯。據此,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以案說法】
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出,熊女士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發現下班途經道路已有積水,應當知道涉水通過積水路段的危險性,但她沒有盡到安全注意義務,堅持涉水通過,對自身溺水身亡后果存在較大過錯。投資公司作為事故發生路段的建設方及實際管理者,應盡到對其建設道路的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