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在同盟會元老王伯群的資助下,大夏大學在上海創(chuàng)校。是年9月,李石岑與中共最早的黨員、中共上海組織發(fā)起人之一邵力子,以及田漢等被王伯群聘為教授,李主講哲學趨勢、人生哲學等課程,邵主講國文(新聞),田主講戲劇等課程。有位從廈大理科化學系轉(zhuǎn)入文科哲學系的學生郭大力,為老師們的思想和見解所陶醉,開始涉獵社會科學著作,接觸馬克思主義。
李石岑是中共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大量譯介美國杜威、德國倭伊鏗等西方哲學作品。1927年,李石岑赴歐洲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思想逐漸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三年后,他回國繼續(xù)擔任大夏哲學教授。而此時的郭大力,經(jīng)王伯群校長延聘,已在大夏附中做了兩年倫理學教員。1930年,李石岑的《希臘三大哲學家》出版,郭大力銜命為此書作序。
大夏建校的基礎來源于廈門大學,在國共合作革命熱潮的推動下,該校三百余名師生因?qū)W潮離校北赴上海,1924年10月,學校成立中共和社青團合一的黨團組織,紅色翻譯家吳亮平、馬克思主義法學家雷經(jīng)天等是主要成員。次年2月,郭沫若被聘為大夏講師,主講國文(詩歌)。
郭沫若在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后,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大夏任教期間,他準備花五年時間全文翻譯《資本論》,然因《資本論》篇幅宏大,出版商擔憂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雙重風險,予以婉拒。此項翻譯計劃未能實現(xiàn)。
在李石岑、郭沫若、田漢等老師的影響下,學生時代的郭大力轉(zhuǎn)向?qū)Α顿Y本論》的關注。1927年夏,郭大力大學畢業(yè)后,被聘為上海中學英文教員。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的失敗讓郭大力深感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他決定全文翻譯《資本論》,一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說,二為謀取生資、鬻稿養(yǎng)家,并由此結(jié)識了合作翻譯者王亞南。他一邊教書和提升德文水平,一邊系統(tǒng)地研究和翻譯《政治經(jīng)濟學及賦稅原理》《國富論》《經(jīng)濟學大綱》等西方古典經(jīng)濟學著作,共計數(shù)百萬字。
經(jīng)過多年自我訓練,1934年,郭大力重新著手翻譯《資本論》。1937年“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決定與復旦大學組成復旦大夏聯(lián)合大學舉校西遷,郭大力因有出版合約在身,在交付部分譯稿后,便決定暫回江西贛州老家,繼續(xù)未了事業(yè)。翌年春,郭大力冒著日軍轟炸的炮火,間關千里返回上海,與鄭易里焚膏繼晷,完成《資本論》最后的編校工作。
1938年9月,《資本論》第一至第三卷中譯本全部問世。
(摘自《社會科學報》 湯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