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15時28分,邵肖梅教授逝世。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令冬日變得更加寒冷。她告別了長久以來的病痛,同時也告別了她奮勉一生的新生兒病房與兒科系講壇。我們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在此對先師致以最深沉的悼念;懷著一顆赤誠感恩的心,緬懷她老人家一生充滿人間大愛的事跡。
邵肖梅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新生兒學家,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邵教授1963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1993年晉升為教授,1997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邵老師生前曾擔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大內科主任與新生兒科主任多年,為國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兒學界的優秀骨干人才,曾經播種的苗子早已成為當今中國新生兒學界的翹楚與脊梁。邵教授的畢生都在與新生兒“打交道”,從事新生兒學臨床醫教研工作60多年。她窮其一生致力于新生兒醫學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更是傾盡畢生所學用于新生兒腦損傷與腦病的防治,妙手仁醫白袍之下,默默成為無數新生兒的救命恩人,幫助無數家庭走出疾病傷痛與陰霾。她總是說:“下班晚走兩小時,也許有一個生命會獲救”。
上世紀80年代,邵教授借鑒成人亞低溫治療腦部疾病的原理,大膽提出將亞低溫的應用延伸至新生兒。在這個領域,新生兒醫學沒有任何前人經驗,遇到困難進展不前時,邵老師從不放棄,終于在無數次實驗后,找到了新生兒亞低溫治療的最佳溫度——“體溫維持在33℃至34℃,新生兒不會因體溫偏低影響生命體征”,腦部損傷則得到顯著控制與恢復。在她的手里,許多因窒息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奇跡般地存活下來,從以前的家屬放棄,到一個個健康成長。
此后,以邵肖梅教授為首的新生兒腦損傷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系列新技術,率先在國內開展“亞低溫防治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研究”,在國際上開展首個代表亞洲人群特征的亞低溫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明確其安全性和療效,填補亞洲人群該病缺乏有效治療的空白。她承擔了“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圍產期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和防治研究”和教育部“211工程”Ⅱ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和實驗深入研究”;制定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循證指南和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規范。她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技術的創建、應用與推廣”科研項目獲2012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及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同年,這個項目獲得“第七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成果問世的十數年證明:經亞低溫治療數萬名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顯著改善了新生兒腦病預后,病死率降低10%,腦性癱瘓或智力低下后遺癥發生率降低27%,存活者中無后遺癥比例提高33%,促進我國新生兒醫學領域臨床治療水平的顯著提高。邵老師的一生就是這樣用平凡的實際行動,守護著這些不平凡的孩子,全力推動著中國新生兒醫學的發展。2011年,足月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亞低溫治療指南正式問世,當前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已經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造福著無數患兒。
二十世紀初是全球新生兒救治技術突飛猛進的年代,邵老師并未因亞低溫治療的推廣而停下新生兒重難點疾病救治研究的腳步,其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新生兒腦保護理念,幾乎與國際同步開展新生兒腦功能監護研究,同時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發國產腦功能監護儀,取得自主研發振幅整合腦電圖專利技術并推動產品國產化,獲得發明專利4項,目前振幅整合腦電圖已成為NICU中評價新生兒腦功能的重要電生理監測手段,用于新生兒早期腦損傷程度、腦發育評價及預后評估;主編了《胎兒和新生兒腦損傷》專著,主譯了第2版《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圖譜》,為腦功能監護在國內的推廣發揮了巨大作用。邵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我們的救治或許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家庭,徹底改變這個孩子的一生”。
退休后,邵老師仍將自己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早產兒和腦損傷髙危兒的出院隨訪平臺體系的建設上,率先在國內建立早產兒和腦損傷髙危兒完善的隨訪流程,建立了一整套較完善的干預措施,創建早產兒神經發育隨訪的多學科團隊和早產兒腦病早期管理體系;邵老師建立起獨特的和實用的的神經發育評估及早期干預方法,將全身運動質量評估、Albert嬰幼兒運動發育篩查及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等系列技術充分應用到早產兒隨訪評估當中,并積極在全國各地普及推廣,在廈門、云南、深圳等地培養了一批批早產兒隨訪骨干隊伍,現有早產兒隨訪門診已具規模,形成了集新生兒、康復、神經、兒童保健、心理、五官、眼科、影像等多學科合作的正規而完整的隨訪體系?!捌谕ㄟ^隨訪,早期發現早產兒和腦損傷髙危兒神經發育中存在的問題”,邵教授的這些理念深深地刻畫在我們每一位學生的靈魂深處。
2011年,邵肖梅教授接過金漢珍教授的接力棒,擔任《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的主編之職?!秾嵱眯律鷥簩W》是我國首部新生兒醫生的經典參考書籍,凝聚了金漢珍教授等老一輩兒科人的畢生心血。在第4版編寫過程中,邵教授編寫團隊十分注重在教學思想、科學知識、文化精神上的嚴謹傳承,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推陳出新?!秾嵱眯律鷥簩W》第4版一經問世,廣受好評。2019年《實用新生兒學》第5版出版,這也是邵肖梅教授帶領的編寫團隊多年努力的重大成果。即使在住院期間,她也針對讀者的問題結合學術進展,反復和編者討論修訂,嚴謹求真,保持這本專著的科學性。編著工作是邵教授從醫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除《實用新生兒學》之外,她還主編了《胎兒和新生兒腦損傷》《兒科臨床手冊》《實用新生兒學精要》等專著7部,參編《實用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現代實用兒科學》等專著20多部,為中國新生兒醫學的理論發展傾注了近60年的心血。同時培養了16名博士生、4名碩士生,使醫院新生兒學科后繼有人。
邵肖梅教授于1996年獲衛生部三育人先進工作者,1998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獲首屆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獎、全國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012年再次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獲得“中國新生兒科醫師獎特別獎”。2020年10月22日,在杭州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上,邵肖梅教授獲評“第八屆中國兒科終身成就醫師獎”?!爸袊鴥嚎平K身成就醫師獎”是由中華醫學會批準、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設立和授予的兒科醫師行業最高獎項,是兒科人的最高榮譽。邵老師是一位偉大的新生兒學專家,是兒科學領域中灼灼其華、熠熠生輝的豐碑,她的精神不只是把現成的知識傳遞給年輕一代新生兒科醫師,更重要的是啟發青年獨立思考,立志把新生兒醫學與救治技術推向更進步的時代。
邵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優秀中流露平凡、平凡中又極具精神的教授。她雖離開了我們,但她對醫學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將永遠光照后輩們,她的高尚風范將永遠是我們兒科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榜樣。讓我們銘記在心的還有,她永遠是一位謙和正直、醫德高超、值得信賴的醫生。不論腳踏熱土或仰望星空時,愿我們不要忘記曾有這樣一位醫生,她曾懷揣夢想,畢生踐行,讓更多的孩子遠離腦性癱瘓,遠離病痛,健康成長。方生方死,亦為方死方生,愿邵老師在另一個世界里,徬徨乎無為而逍遙兮寢臥,沒有患兒,永享安樂!書不盡言,邵肖梅老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