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昀昊,董寶強,富 昱,林星星,王成龍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 110000)
腰背肌筋膜炎(lumbar back myofascitis,LBM),又稱“腰背肌纖維炎”,是指因寒冷、潮濕、慢性勞損等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組織發生水腫、炎性滲出及纖維變性而出現的一種臨床常見疾病[1],中醫學從屬于“痹證”“筋傷”等范疇。經筋是維持人體力學平衡的網狀結構組織,是維持腰部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腰部經筋的病變是腰背肌筋膜炎的致病關鍵。基于此,本文以經筋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腰背肌筋膜炎的發病機制,及“以筋為病,治之以筋”的推拿理療思路,為優化腰背肌筋膜炎的經筋療法提供理論依據。
明代張介賓曰:“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始于四肢末端,聚于骨骼關節,以束樣、條帶狀、面狀的分布形式與經脈伴行[2],受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具有聯絡臟腑,約束骨骼的作用。《素問·痿論》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靈樞·經脈》有:“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生理狀態下,十二經筋以線條狀在體內縱橫交錯,相互有力的交織形成的層次分明,網藤狀多維結構[3],強有力的支撐著人體骨骼關節,束骨而司運動,維系著筋骨之間的正常結構關系及功能活動。
同時,經筋是一種龐大的軟組織多維結構,盡管當前對經筋的實質尚未有定論,但經筋至少包含肌肉這一說法已得到了各家學者的認可。《說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薛立功[4]認為十二經筋是古人運用當時醫學術語,解剖知識,以十二條運動力線為綱,對人體肌肉,韌帶及其附屬組織生理和病理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另有學者據此探討了經筋的實質是神經組織的可能性,認為經筋是由肌腱,關節囊等具有張力本體感受器的線性組織連接而成的有機體系[5-6]。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相互作用以維持肢體的穩定性及關節的靈活性。
中醫學認為腰背肌筋膜炎屬于經筋病范疇,感受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關節損傷及不良體位等影響,將引起以局部疼痛、牽扯痛為表現的腰背部肌肉的慢性疼痛以及腰背部屈伸受限等功能障礙[7-8]。正如《靈樞·周痹》云:“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靈樞·刺節真邪》云:“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由于感受風寒濕邪,邪聚成“沫”,邪聚成“橫絡”,卡壓于“大經”,導致經筋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氣血瘀滯日久,會進一步加劇結筋病灶點卡壓的病變。因此本病病機當屬氣滯血瘀。經筋病變以“點”為基礎單位,進而“點”聚成“線”,“線”織成“面”,“面”匯成“體”。故“點”的形成逐漸引起另一處或更大面積的病變[9]。具體來說,足太陽經筋“…結于臀,上挾脊上項…”,足少陽經筋“…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后者結于尻…”兩經循行與臀大肌,臀中肌,多裂肌,豎脊肌等關系密切。因此,由于經筋結構的多維性,局部肌肉的功能異常可牽引全身的代償,引起相關肌肉疼痛,例如:足少陽經筋“結于尻”,臀部肌肉(臀大肌,臀中肌,闊筋膜張肌等)的異常引起腿部肌肉(股四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的功能異常,形成腰腿痛;足太陽經筋“上挾脊上項”,腰背部,項部肌肉(豎脊肌,多裂肌等)的異常,引起肩部肌肉(岡上肌,肩胛提肌等)的功能異常,甚者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頭項疼痛。
《靈樞·刺節真邪》:“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腰作為人體的樞紐機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久坐,久勞時腰部的肌肉關節長期處于負重、緊張狀態,易造成關節囊、韌帶、肌肉、筋膜等腰部經筋組織損傷[10]。筆者根據腰部筋傷“點-線-面-體”式的病理特點,對本病的經筋推拿手法進行探討。
3.1 “點”為基礎“點”,即結筋病灶點,是經筋病變的基本單位。《靈樞·經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明確指出經筋療法“以痛為腧”的特點,凸顯了“點”的重要性。在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時,首先是“點”的探尋,通過拇指或肘尖沿足太陽經筋以及足少陽經筋循行涉及的豎脊肌內、外側緣,臀部肌肉,以揣,點,按,循的方法進行“點”的觸診,探查條索狀,橢圓狀,結節狀的結筋病灶點。常見的結筋病灶點有足太陽經筋的關元俞次(在腰部,當髂嵴內方,平第5腰椎橫突處)、腎俞次(在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當豎脊肌隆起處);足少陽經筋的腰宜次(在腰部,當髂嵴后緣,骶棘肌外緣與髂嵴最高點之間),腰眼次(在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緣處)等。《靈樞·刺節真邪》所載:“…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解結”是對病變肌肉組織粘連狀態的松解,根據患者的體質、耐受程度及病變層次,用拇指指腹或肘尖對“點”進行點按法治療,以指帶針,以肘帶針,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力度逐層滲透。對于病變層次深或病變嚴重者,以同樣的手法垂直于“點”的方向進行彈撥。《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點按法通過疏通氣血,提升疼痛閾值,使瘀血通則氣血行,通達氣血,進而松解結筋病灶點,以恢復肌肉的功能。《素問·舉痛論》曰:“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點按法具有溫通止痛的功效,使“點”得以溫煦,改善肌肉組織遇寒攣縮的狀態[11],與經筋“惡寒喜溫”的生理特點相一致。
3.2 “線”為延伸 無“點”不成“線”。生理狀態下,“線”指經筋循行涉及的規律性線性分布的肌肉等軟組織結構;病理狀態下,結筋病灶點之間形成了病理性的“線”。以足太陽經筋為例,在關元俞次和腎俞次兩“點”之間可形成一條“線”,“線”上的肌肉拘急痙攣,因此對線性病灶部位攣縮緊繃的肌肉組織進行松解尤為重要。故在對“線”治療時,運用推法以拇指指腹或肘尖作用于“線”,并通過感知患者“線”的僵硬程度以及病變層次,自下向上,由淺至深,逐層滲透,緩緩推動。經筋推法能解除“點”的瘀滯,進而促進“線”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最終達到恢復肌肉彈性的目的。
3.3 “面”為擴展 無“線”不成“面”。生理狀態下的“面”指各經筋循行線相互交織,又互為力臂,構成維持人體力學平衡的“面”;病理狀態下,經筋的多維性導致“線”的病變形成病灶“面”,造成了更大面積功能的異常。本病的“點”“線”在不同維度上相互牽拉,致使原本緊張的點性、線性病變組織形成以拘攣、彌漫性疼痛為表現的面性病理改變。因此治療時以掌跟或肘下面積較大的部位對患者腰背部大面積滾揉,同時感知患者腰背部結節或條索狀的病灶樣改變,并對重點病變部位進行彈撥。揉法的施術面積較大,動作輕緩;彈撥法施術部位的針對性強,動作沉而有力,揉法與彈撥法結合,剛柔并濟,符合筋之“喜柔惡剛”特性,能夠松解經筋拘攣,解除肌肉粘連狀態。
3.4 “體”為整合 無“面”不成“體”,“點”,“線”,“面”的病變引起腰背部筋膜、肌肉長期的牽拉、痙攣,累積及于腰椎,導致小關節的紊亂,最終引起整體脊柱力學的改變[12]。治療時,首先判斷紊亂的腰椎關節節段,再施以腰部斜板法。囑患者先左側臥位,面朝術者,右側下肢屈曲,左下肢伸直,雙手交叉于胸前,同時彎曲腰背部,醫者一手抵住肩前部,另一手抵髖部,根據腰椎關節紊亂節段,調整關節的應力點,調節屈曲的下肢彎曲角度,先前后晃動患者軀體,使其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兩手同時作反方向用力,使患者的腰部旋轉至明顯阻力時,略停片刻,“巧力寸勁”做一個突發的增大腰部旋轉幅度的扳動,在調整紊亂腰椎關節的同時常可聞及“咔”的彈響聲。斜扳上腰段時,讓肩到腰部段活動幅度減小,而加大腰到臀部段的斜扳幅度。反之,則使作用力點下移[13-15],同法進行對側。通過腰部斜扳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腰椎關節能夠使椎體局部的小關節紊亂得到復位,調整由于關節錯位而造成的異常肌張力,促進腰背部經筋的血液循環,對“點”“線”“面”起到整體的治療作用。
經筋理論是傳統中醫經絡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經筋是對人體十二組運動力線所涉及的肌肉、肌腱、筋膜生理病理規律的總結[16]。腰背肌筋膜炎所致的腰部肌肉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與經筋的病理改變密切相關。故本文以“點-線-面-體”為支點,在經筋理論指導下,探討腰背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機,以及經筋推拿對本病的治療要點。經筋推拿通過不同手法解除“點”的卡壓,“線”的緊張,“面”的疼痛,“體”的關節紊亂,消除瘀滯,調和氣血運行從而有效緩解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肌肉緊張,腰椎關節紊亂等癥狀。針對腰部筋傷特點整合出的多層次的經筋推拿治療方案,能夠更好的緩解腰部肌肉痙攣狀態以及運動功能,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被檢驗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