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清,董 平
(1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464000)(2 蘭州財經大學)
什川鎮隸屬于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屬隴西黃土高原,境內群山環繞,總面積405 km2;為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4 ℃,平均年降水量266 mm;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1]。2010 年什川鎮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鎮”。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蘭州市優質果品重點產區,其中以梨樹種植響譽全國。境內連片梨園面積達800 hm2,被譽為“世外梨園”。目前現存100 年生以上的古梨樹有9 275 株,面積近300 hm2[2]。2011 年什川古梨園被皋蘭縣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重點保護。2013 年正式錄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
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興起與發展為傳統農業的發展拓寬了渠道,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為傳統農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3]。2019 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2020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什川鎮充分利用古梨園的資源優勢,積極打造集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文化為一體的“梨韻水鄉、梨花之都”旅游品牌,實現了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4]。果旅融合成為帶動什川鎮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筆者在深入了解什川鎮梨樹的栽培歷史和“梨樹+旅游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今后果旅融合發展的趨勢,以期為古梨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也對盡快實現鄉村振興有所助益。
什川鎮的梨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明代,迄今已有500 多年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栽培梨樹,至清朝末年有200 多hm2,成為了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2,4-5]。新中國成立以來,梨園得到了迅猛發展,果品種類增多[6]。目前,古梨園面積262.6 hm2,品種100 多個。梨園自然環境優美,置身其中如入天然氧吧,令人心曠神怡。
普通的梨樹壽命最多只有數十年,但什川古梨園中的梨樹樹齡大部分在100 年以上,這也是什川梨樹的神奇之處。其中古梨園中有2 株被封為“樹王”和“樹后”的古樹,已有443 年的樹齡。雖歷經滄桑,但依然枝繁葉茂,每年產果量達1 000 kg。在古梨園中,以軟兒梨和冬果梨為主,分別為4 040株和5 207 株[7]。所產的梨中,數軟兒梨最醇甜、清香。于右任曾寫詩贊其“冰天雪地軟兒梨,瓜果城中第一奇”。如今,蘭州市人大出臺了《蘭州市什川古梨樹保護條例》,為依法依規做好什川古梨樹的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梨園鼓子、天把式、家族祭祀和梨花會等成為了古梨園獨具特色的農業文化,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8]。其中梨園鼓子源于清代,后來被稱為“蘭州鼓子”。農閑時,梨園中便響起鑼鼓聲,人們紛紛唱起悠揚的梨園鼓子。由魏周江、陸孝蘭等人興辦,百姓自發組織的鼓子協會,也在不斷地培養年輕一代,使長期以來積淀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天把式是什川梨園果樹管理極具魅力的農業技藝,對古梨園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家族祭祀也是古梨園的一大文化特色。2017 年什川鎮新建了魏氏祠堂,并舉行了祭祖大典。魏園的兩側也建成了古梨園博物館,魏園內還設有隴佑民俗館、梨花書院、圖書館等,讓更多人了解什川古梨園的歷史文化。
什川鎮梨園景區的鄉村旅游發展始于2003 年,皋蘭縣人民政府與蘭州市旅游局共同舉辦了“中國蘭州·什川之春旅游節”活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大大提高了“中國第一古梨園”的知名度。當時,果樹種植業增收相對比較緩慢,為了改變現狀,部分果農開始在自家梨園從事農家樂接待服務。2003—2006 年,政府舉辦的旅游節吸引了大量游客,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并且,政府出臺了各項措施改善基礎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2006 年之后,政府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引導、規范和扶持力度,使旅游業的接待設施和服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鄉村旅游進入了“政府引導、規范發展”的階段。一年一度的梨花會也由單純的賞花轉變為以賞花、游覽、唱戲和書畫攝影等多種活動相結合的文旅活動,內容不斷豐富。近年來,什川鎮榮獲了“世界第一古梨園”“國家級生態古鎮”“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鎮”和“國家4A 級旅游景區”等一系列殊榮,也為旅游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2017 年,什川鎮旅游人數達到155 萬人次,實現了9 億元的收入。
(1)古梨園保護不到位。雖然近年來什川古梨園的保護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專門制定了保護條例,但仍不容樂觀。由于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銳,居民不斷在古梨園內打樁建房,不僅破壞和打亂了原有的自然生態風景,也導致梨樹的生長空間被擠壓,威脅著古梨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在古樹管理上,忽略了更新復壯、病蟲害管理等保護性措施,導致樹勢日漸衰弱、果品質量逐漸下降[9-10]。隨著觀光旅游業的發展,車流、物流、人流的過快增長給梨園帶來了經濟收入,但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有待解決。
(2)園區內布局混亂、管理不到位。目前,古梨園內共有55 家農家樂、5 家生態園。但部分農家樂布局不合理,存在與古樹爭奪空間的現象。農家樂的建設經營中也忽視了對園地土壤的管理,如硬化道路、設置休閑娛樂場地等,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較差,嚴重影響了果樹的壽命。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落后,夜間照明、通訊、指示牌、環保衛生等設施缺乏。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園區內公共服務也難以滿足公眾需求,這些都會給果旅融合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旅游產品比較單一。萬畝梨園是什川鎮發展鄉村旅游主要打造的旅游產品,但整個園區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園區內基本是古梨樹穿插大大小小的農家樂,旅游產品比較單一,地方特色不明顯。簡單的農家樂形式無法體現出鄉村文化、民風習俗等鄉土特色,梨園的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游客多是仰慕古梨園之名而來,以梨花節最盛。旅游產品季節性較強,不利于果旅融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宣傳營銷力度不夠。什川古梨園的游客主要來自于蘭州及什川周邊縣區,省外的游客相對較少,游客輻射范圍較窄。目前梨園的宣傳也大多集中在線下,傳統的宣傳手法比較單一,注重廣告牌、畫冊等零散宣傳。線上多是針對軟兒梨等品種的推廣,利用“互聯網+”、數字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整體宣傳古梨園的力度還不夠。
首先,應該明確古梨園的發展方向和目標。2017 年,蘭州市政協就提出了“什川應由純經濟果園向生態文化園轉型過渡”的思路。“以果興旅、以旅旺果”是推動什川古梨園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應當從全域實際出發,創新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制定古梨園的整體布局和規劃,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園區農家樂發展向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等新形勢轉變,串聯起鄉村全域旅游資源。把古梨園的開發建設融入到什川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旅游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全面提升古梨園的開發建設水平和服務水平。規劃的制定不僅要考慮古梨園自身的發展,還要考慮到周圍的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精準扶貧等深度融合。古梨園分散的經營方式不利于整體規劃的實施,可通過土地流轉進行集中管理。同時做好古梨樹的保護工作,對古梨樹進行建檔立卡,不得任意進行砍伐和遷移。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圍繞古梨樹的種植、生長、水果保存、貯藏等多個環節蘊涵的古老農業文明,使古梨園的旅游價值、生態價值和文物價值與日俱增。深入挖掘什川鎮古老的鄉土文化內涵,包括蘭州鼓子、魏氏祠堂、法幢寺等人文景觀和黃河流域文化,冠之于梨園豐富的文化成分,為梨園樹立鮮明的鄉村意象。讓游客邊聽故事邊觀景點,也能解決什川景區的空淡季。除一年一度的文化節以外,還可定期舉行一些民俗活動,讓游客得以親身體驗,真正融入到民俗的文化氛圍中,實現古梨園由參觀型向參與型轉變。
基礎設施建設是目前阻礙古梨園發展的最大短板,急需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水、電、道路、網絡等建設。通過完善什川鎮鄉村公路布局,加大公路建設,改造低等級公路,提高古梨園的可通達性。加強對園區內水、電、信息網絡等設施建設,提高便利性。二是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加強衛生廁所、垃圾處理等設施的建設,規范景區環境保護,為古梨園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三是配套設施建設。足量配置具有景區特色的無障礙設施、成人休憩設施等實用性強的設施,營造舒適和諧的景區環境。在古梨園核心區周邊布局建設餐飲、娛樂、養生、健體等多元化的配套服務設施,豐富景區服務內涵,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品質。還可以合理規劃布局梨園露營區域,建設帳篷宿營區,讓游客充分感受梨園優美的生態環境。
通過挖掘古梨園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培育出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是提升古梨園知名度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豐富宣傳內容和方式,著力挖掘媒體營銷和活動營銷潛力,提高推廣力度。在媒體營銷方面,應該把互聯網移動終端作為宣傳營銷的主戰場,可借助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宣傳,還可邀請知名博主、網紅等在盛花期進行直播,或景區推出短視頻公眾號,推送梨園相關小視頻,吸引更多游客來體驗。在活動營銷方面,通過每年舉辦的梨園會,來擴大營銷效應,實現以節促銷、以節促游。同時積極參加省內外各項文旅展會,全方位多層次地推介什川古梨園。還可在古梨園博物館內展示什川古梨樹的悠久歷史、品種資源以及古老農耕文明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等,加深游客的感性認識,也能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
近年來,古梨園面臨被蠶食、擠占的危險,古梨園的保護工作成為當務之急。果旅融合為古梨園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雖然目前什川古梨園尚存在基礎設施落后、資源開發不充分、知名度低等問題,但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加上蘭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古梨園作為什川鎮經過500 多年傳承下來的農業文化遺產,憑借其蘊含的古老文明和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只要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合理開發利用,不僅能夠做到合理保護古梨樹資源,還能明顯提高當地經濟,為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