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沈維進
(三)位移與變異
多數漢字主要為合體。它們是由部件構成的,變化部件位置是營造單字藝術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1.位移與變異
位移,實則源于大篆。這里的位移是指左右結構的字,偏旁部首發生上下移動而沒有改變結構關系的變化。位移具有人為改變以求姿態變化的特點,主要有:
上齊下不齊結構,如“終、祖、睦、洞、孫、歿、明、踴”字,這些例字,左短而右長,一般右部部件偏小,可以壓扁抬高的字。比較典型的還有日部、目部、反犬旁、單人旁等,已在偏旁部首中分析,不再列舉。
下齊上不齊結構,如“謚、勤、到、烏、惜、識、職”字,這些例字左長而右短。左低右高結構,如“兇”字,是個特例。


左高右低結構,如“雄、郵、諱、部、謁、辟、慄、桓、隨、隸”字等。
結構變異。變異是指左右或上下結構的字,偏旁部首發生上下或左右移動,從而改變結構關系。如“烈”字,把上下結構變成了左右結構;“功、溫、涎”字,把左右結構的字變成了上下結構。
2.中心左右偏移
指上下、上中下結構的字,為求姿態變化,人為地使上下部件發生偏離中線的變化。如“君、倉、群、愛、舊”字,自上而下漸次偏右;而“魯、廬、憙”字,則自上而下漸次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