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姝昕

《夏天》葉淺予 紙本設色 131cm×74cm 1953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葉淺予的水墨人物畫用線輕巧靈動,造型高度提煉。他追求美的形式,但更在乎美的內容,認為藝術要貼近生活,表現生活之美。他的人物畫從速寫中來,又帶有傳統筆墨柔潤的特性,創立一種更具現代精神的造型特征,自成一派。
葉淺予(1907—1995),原名葉綸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中國畫家,也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先驅,其創作的有獨特面貌的寫意人物畫為革新中國畫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秉持“吞吐古今,涉獵中外”的藝術思想,主張藝術家要扎根生活,藝術作品要貼近生活。新中國成立以后,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滿懷熱情地描繪新時代新風貌。其1953年創作的《夏天》,因具有“貼近生活、雅俗共賞”的特點而深受人民喜愛。
《夏天》通過傳統中國畫的手法,表現淳樸的北方農民辛勤勞動、喜迎豐收的歡樂場景,展現出新時代新農村的美好生活。該畫以仰視的角度進行創作,將參天的玉米稈設為前景,拄鋤而笑的老農作為主體人物置于畫面右下方,既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又強調了玉米的長勢,以此表達對新時代農村欣欣向榮、喜獲豐收的美好祝愿。
新中國成立之初,繪畫的主要任務是展現主流意識形態,葉淺予在此期間領導了“新國畫”運動。而以歌頌勞動為主題的《夏天》便是其典型代表。畫中老農身后沒有設置背景,而是蒼茫的白色,這是在映射新中國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農民擺脫了舊社會的束縛,成為國家的主人,向前看的眼神則隱喻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擁有的將是繁榮富足的光明前景。葉淺予對主體的把握帶有宏觀的歷史哲思,他拋棄了廣泛的人物群像,轉而聚焦農民個體,讓藝術回歸個性化的視角,使人物畫有更好的映射效果,讓藝術更好地服務于人民。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傳統繪畫正處于現代化探索時期,在繪畫技法方面的探索以學院派改造“徐蔣體系”的道路為主流,國畫筆墨揉和西畫造型的路徑被廣泛使用,葉淺予的人物畫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帶有“中西調和”的味道。葉氏精研傳統人物畫規律,在《夏天》的創作中堅持以傳統工筆技法刻畫自然景物,堅持以線造型,其用筆流暢和潤、線條謹細、筆墨細膩,于行處見骨,靈秀而不浮。同時,他的人物畫又追求簡約,在速寫造型的基礎上加以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趣味,能夠精準地把握人物情態,其線條簡潔而不失靈動,造型概括凝練,一氣呵成,頗有“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之感。從整體而言,他摒棄了傳統人物畫的固定形態,加強對人體結構細節的把握,使繪畫風格更為寫實;同時又注重畫面的整體美,認為線條美不能只看每一根線的行筆本身,而在于線型結構整體的氣韻與節奏,積極尋求大寫意與速寫之間的平衡點,將東方古典美與造型的形式美完美結合,充分展示出線的視覺效果,形成中國畫新的審美情趣。
色彩是繪畫表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夏天》在色彩的把握上也體現出“中西調和”的特點。一方面,作品在自然景物的色彩描繪方面極為講究,色調清雅,帶有傳統中國畫柔潤的質感;另一方面,對人物的刻畫并非機械地通過照辦西方繪畫的明暗關系去強化體積感,亦未采取西方繪畫對色彩的大量堆砌,而是運用多種色彩的渲染來使畫面清潤和諧,運用色彩的烘托呼應來實現人物塑造的厚度與質感。畫家在創作中構思巧妙,舍棄了傳統人物畫對留白的追求,對老農的形象施以西方油畫式的色彩運用,使人物形象更為厚重,進一步彰顯了“農民”淳樸的性格特征。
葉淺予對中西方繪畫造型技法的掌握得心應手,通過將扎實的造型能力與流暢的傳統線條進行融合,力求使畫面更加生動多元?!断奶臁纷鳛椤靶聡嫛钡拇?,在形式上做到了雅俗共賞,在技法上達到了融會貫通,為傳統中國畫的現代化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