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春陽
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國家民族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全體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戰略角度出發,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使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8.2歲,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我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嚴峻考驗,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更好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繼續朝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動新時代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時強調:“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服務直接關系人民身體健康。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立了推進建設健康中國的新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可以通過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加勞動力供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這是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
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保基本、強基層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會談時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維護人民健康并在深化改革、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中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我們作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決策部署,正在抓緊制定健康發展中長期規劃。使全體中國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是我們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障嬰兒健康出生 劉存華 攝
2016年8月19日,黨中央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系統闡述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內涵和要求,確立了新時代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他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新形勢下,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是: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確立了新時代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標志著系統完整的健康中國建設理念的正式形成。為新時代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根本遵循和科學方法。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對我國衛生和健康工作的大考。自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戰疫,展現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勝利,中國抗疫的經驗也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效仿的對象。在這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疫情防控和衛生健康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部署。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時強調:“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疫情防控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時強調:“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各國應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再次證明,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推動預防關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評估、研判、決策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快速檢測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綜合救治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2022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北京冬奧籌備工作時深刻指出:“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它的意義,小中見大。”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全面系統地回答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怎么辦”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強調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由人民共建共享。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可以看出,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他從不同角度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實施方針、具體要求進行了闡述,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抓手,將預防作為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著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力提高醫藥衛生領域的科技攻關水準,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廣泛開展體育健身運動,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著力強化國際合作,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從而有效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踐行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鄭重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突出的位置,從黨和國家大局出發,作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強調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此,健康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了健康之基!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健康中國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完善了健康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對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國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的重要舉措。
深化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我國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歷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藥補醫的體制,推進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構建起醫療聯合體,逐漸形成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上下互動的就醫秩序。針對群眾看病貴問題,中央決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推進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為了解決一些產量小、利潤薄的臨床必需用藥短缺問題,中央開展藥品談判議價工作,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儲備等多種方式,告別了“一藥難求”的現象。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一全面小康的“攔路虎”,中央實施了大病集中救治機制和健康扶貧工程,讓所有貧困地區的人民都能看得上、看得好病。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人民群眾多元化、多樣化健康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百姓醫療支出負擔明顯減輕,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人均期望壽命和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將中國列為全球醫療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從一個側面也顯示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生機與活力。
織牢織密了公共衛生防護網。我國不斷加強和改進公共衛生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衛生應急法制體系,著力強化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的防控,全面提升衛生健康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強化預防預警措施,提升快速反應能力,實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數下降、死亡人數減少。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我國根據實際不斷調整防控措施,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公共衛生防護網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加強醫藥領域的科技攻關。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加大在衛生健康領域科技的投入,加快完善平戰結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還是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都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界為黨和政府科學應對疫情提供了科技和決策支撐。成功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開發一批臨床救治藥物、檢測設備和試劑,研發應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
把健康理念融入了所有政策。在農村實施了“廁所革命”,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了維護人民健康,我國開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同時,國家推出14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向全體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的全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倡導形成全民健身的新時尚。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噪音污染問題,國家打響了藍天保衛戰、水體保衛戰,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行了治理污染、加強環保督察等鐵腕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嚴密織就舌尖上的安全網,建立起符合國情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抽檢結果顯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樣品抽檢合格率穩中有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對中華民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黨全國一定要統一思想、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在全體醫護工作者的認真努力下,健康中國建設必將迎來光明的前景。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必須在準確理解和把握其原則的基礎上加以推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健康中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充分發揮黨舉旗定向的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健康中國建設各方面各領域,始終確保健康中國建設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
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始終堅持鮮明的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身體健康的向往和追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因此,必須順應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必須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到優先地位,堅持衛生工作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著眼于維護人民群眾身體、精神等方面的健康,不斷提高衛生健康的服務水平,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把著重點放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上,讓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服務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確保健康中國建設成為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共有的行動。
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集合多種要素的大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是對衛生健康事業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健康涵蓋方方面面,既包括治療疾病,也包括預防疾病;既包括身體上的健康,也包括精神上的健康;既包括營造干凈衛生的生活環境,也包括強健自身的體魄。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將維護人民健康作為各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統籌調配資源,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將健康的概念從傳統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響健康的各個領域,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治未病”,維護人民健康,最重要的是讓人民少生病、不生病,在這其中,預防是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最大程度減少人群患病,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關鍵一環。”我們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把預防擺在突出位置,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促使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實現健康關口前移,及時發現疾病的傾向和苗頭,建立健全健康“守門員”制度。同時,還要在全民當中普及健康知識,把提升健康素養作為增進全民健康的前提,加大早期干預力度,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傳染病預警體系,織密防護網,筑牢隔離墻,把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筑得更牢,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
人民健康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將人民健康作為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接力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抗疫斗爭全面勝利,就一定能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就一定能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從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健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