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 打造林業現代化先行省的意見》,為“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2年10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森林浙江建設部署會,向全省發出了加快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打造林業現代化先行省的集結令、沖鋒號。
近年來,全省林業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五年綠化平原水鄉、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總體安排,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加快林業改革發展,推進“森林浙江”建設,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高標準實施平原綠化、新植1億株珍貴樹、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一村萬樹等一批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全省森林植被碳儲量從2.4億噸提升到3億噸,森林覆蓋率達到61.24%,位居全國前列。
全面推行林長制,全域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率先建立林地占補平衡機制和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扎實推進“一園兩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深入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持續加強各類森林災害防控力度,受害森林面積呈現逐年下降態勢。
大力發展林業主導產業,扎實推進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建設,深入實施“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林業行業總產值達到6064億元,年均增長率7.7%,以占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8%的林業產值。連續十四年舉辦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累計實現成交額540億元。
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持續加強生態文化宣傳,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先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8個,數量全國最多。深入挖掘生態人文資源,扎實推進古樹搶救保護和古道修復行動,推動建成全國自然教育學校22個、全國生態文化村36個、省級生態文化基地328個。參展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均獲最高獎。
緊抓全國唯一的深化林業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重大契機,統籌推進林業股份合作制改革、林權流轉機制改革、林業金融改革、國有林場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全面加強林業科技創新,扎實推進國家林草裝備科技創新園,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部省級以上科創平臺45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6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125項。

2010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全面推進“森林浙江”建設、全面實施“五年綠化平原水鄉、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決策部署。在“森林浙江”建設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審時度勢,作出“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打造林業現代化先行省”的戰略部署,體現了對林業工作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決心,為“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省林業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打造林業現代化先行省”為主線,深化林業綜合改革,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林業碳匯能力,提升產業富民水平,弘揚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更加美麗的生態林業、更加普惠的富民林業、更加繁榮的人文林業,全面促進林業提質增效、自然和諧美麗、林農富裕富足,走出一條高水平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代林業發展之路,為奮力推進“兩個先行”增添林業風景。
到2025年,全省林業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迭代升級、提質增效、整體智治,形成因林而美、因林而興、因林而富、因林而文新圖景。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有效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1.5%,森林蓄積量達到4.45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3.4億噸,濕地保護率達到55%以上,自然保護地陸、海域面積占比達到9.8%、9%以上,切實筑牢長三角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
不斷建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完善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特色鮮明、三產融合、綠色共享、生態高效、競爭力強的綠色富民產業體系,年林業行業總產值超1萬億元,全面提升林業富民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撬動林業各項改革,重塑林業制度體系,提升林業治理能力,提高現代林業管理科學化、精準化水平,推動林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在全國率先形成林業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的現代化治理新格局。
做好擴綠文章,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空間,大力開展山地、坡地、城市、鄉村、通道、沿海“六大森林”建設,穩步推進退化林修復和森林更新。做好增美文章,深化國家森林城市、省森林城鎮建設,扎實推進“一村萬樹”五年行動。做好提質文章,實施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戰略儲備林建設,著力建設美麗生態廊道,加快建設健康森林。
強化林業碳匯功能,推進林業增匯試點縣、林業碳匯先行基地建設,構建省、市、縣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推動森林、濕地碳匯能力提升。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建設區域性林業碳匯自愿減排交易中心,加快林業碳匯產品開發和項目儲備。探索林業碳匯新路,將林業碳匯同步納入區域“雙碳”考評工作核心指標。深入推進碳普惠行動,大力推廣林業碳匯賬戶,鼓勵企業和個人購買低(零)碳林產品。
深入推進林長制,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保護發展森林濕地資源目標責任。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全面落實林地占補平衡管理機制,加強林地定額調控,嚴控森林采伐消耗,推進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并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嚴格濕地資源開發利用監管,實施濕地名錄管理,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探索小微濕地保護建設。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強化森林災害防控,持續提升林火綜合防控能力,全面加強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
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深化地役權改革,探索建立特許經營管理機制,爭取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謀劃創建海洋類國家公園,新建提升一批自然保護地。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水平,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執法監督制度,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深化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加大重點項目投資力度,實施自然保護地社區民生項目。
發展引領性主導產業,實施竹木制造、林下經濟、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森林康養振興行動。建設示范性產業平臺,加快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強林業龍頭企業培育,著力打造現代林業產業營銷平臺。開拓創新性幫富機制,扎實推進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實施股份合作、產品訂單、科技四聯、三產融合等機制,大力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林業科技富民模式。
全覆蓋普及生態理念,深入開展“關注森林”活動,鼓勵公眾參與認養樹木、救護野生動物等生態公益事業,持續辦好植樹節、濕地日、生態日等重要活動。全領域賡續生態文化,全面實施古樹名木、森林古道等保護行動,著力打造各類古樹名木主題公園和森林古道“耀眼明珠”。全方位發展自然教育,建設自然教育基地、生態文化基地,開展“萬名青少年進森林”等自然教育體驗活動。
全面推進林業數字化改革,以全國生態網絡感知試點省建設為契機,加快打造林業數字化系統,推進林長智治、數字森防、林業碳匯、產業富民等重大應用場景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三權分置”改革,鞏固擴大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加大林業股份制改革力度,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評價機制,完善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交易機制。
加強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加強林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林業種業等關鍵核心領域技術攻關。深化科技推廣,加強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持續開展送科技下鄉、林業科技周等科普活動。提升林機水平,著力建設國家林草裝備科技創新園,加快研發適宜浙江省山地的宜機化技術和林機裝備,打造可推廣復制的林業機械裝備應用試驗基地,全面提升林業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