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煥 江 臣
(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分公司,新疆 獨山子 833699)
重整裝置E-205A/B/C穩定塔進料換熱器為從比利時雪夫隆煉油廠引進的二手設備,原投產于1970年,1991年6月再次投入使用,2019年8月大修期間設備定期檢驗時發現,三臺換熱器的殼體內部均有局部腐蝕減薄的情況,減薄率達50%左右,車間監護運行,于2021年4月檢修窗口期進行更換,對更換下來的設備殼體減薄部位切割下來進行分析,以查明原因,避免類似腐蝕情況再次發生。
重整加氫裝置主要分為預加氫部分和重整兩部分,原料為蒸餾裝置的低辛烷值直餾汽油、加氫裂化裝置的重石腦油及芳烴抽提裝置的抽余油。
表1 穩定塔進料換熱器E-205A/B/C工藝參數
預加氫來的精制油與重整循環壓縮機C-201來的氫氣混合,然后進入原料換熱器E-201管程與重整反應產物換熱到440℃左右,依次經過F-201,R-201,F-202,R -202,F-203,R-203,F-204,R-204完成重整反應。重整采用兩段混氫,C-201出口氫氣一部分補入E-201管程入口,與重整原料混合,另一部分進E-202管程與重整反應產物換熱到420℃左右,然后補在R-202出口、F-203入口。重整反應后的產物進入E-202殼程、E-201殼程與重整原料換熱到100℃左右,然后依次通過空冷E-203、水冷E-204殼程,冷卻到30~40℃后進入氣液分離罐V-201。V-201頂部氫氣一部分進C-201進行壓縮循環,C-201出口氫氣分兩部分作為兩段混氫用;一部分經過脫氯罐V-105進行脫氯后進往復壓縮機C-202,C-202出口氫氣經E-212冷卻到40℃左右,進入再接觸罐V-204,V-204頂部氫氣分別供給加氫裂化、芳烴抽提和預加氫。 V-201底的液體經P-205升壓后與C-202出口氫氣混合一起進入E-212,然后進入V-204。V-204底油與V-202頂來的瓦斯混合進入E-213,冷卻到40℃左右,進入V-205,V-205底油經P-202升壓后進E-205A/B/C殼程與穩定塔T-201底穩定汽油換熱到120℃左右進T-201;塔底穩定汽油經E-205A/B/C管程與V-201減油換熱到100℃左右,再經E-214、E-209、E-210冷卻至小于40℃后外送。T-201頂出來的產物經空冷E-206A/B/C,水冷換E-207冷卻到小于40℃后進入回流罐V-202,氣相進再接觸罐,液相經回流泵P-203升壓,一部分打回流返塔,一部分作為液態烴外送出裝置。
穩定塔進料換熱器E-205A/B/C為三臺串聯,浮頭式換熱器。
圖2 穩定塔進料換熱器E-205A/B/C
2012年在重整自產氫進C-202前增加了脫氯罐一臺V-105,采用低溫脫氯劑W-407進行脫氯。
2013年新增氫氣洗滌塔T-602,以洗去脫硫系統氫中MDEA液滴及部分氨,消除結晶鹽堵塞壓縮機組隱患。
2013年7月增加了脫硫水洗,水洗后氫氣中的硫降低,水含量上升,即使經過聚結器脫水,氫氣中水仍然較高,進入V-204后V-204油品含水,V-204切液與重整生成油(未脫氯)匯合后進液態烴分液罐V-205,然后進入E-205A/B/C換熱后進入穩定塔
T-201。
2015年開工后,V-204凝液直接通過切液線排放至低壓安全放空罐V-410。2017年7月增加污油外送線至拔頭油線流程,在接觸罐V-204凝液不再去低壓安全放空罐V-410,改為直接排放至液態烴回收罐V-205后進入穩定塔T-201。
2019年8月,對換熱器進行定檢,發現外部宏觀檢驗合格,殼體內壁底部可見減薄腐蝕凹坑,超聲波測厚,原始壁厚11mm,E-205A/B/C最小壁厚值分別為:5.9mm、5.5mm、5.2mm,無損檢測UT、MT抽查均未發現超標缺陷。換熱器殼體減薄部位均處于相同部位的底部(見圖3標紅處),其余部位無明顯減薄。
圖3 穩定塔進料換熱器E-205A/B/C超聲波測厚情況
2021年4月對舊換熱器殼體減薄部位進行切割,打開后看到,管束及殼體內壁覆蓋厚厚一層紅褐色的腐蝕產物,呈片狀,疏松、容易剝落,隔板處聚集有黑色物料沉積物,底部有大量的物料和腐蝕產物的沉積物。內部管束表面腐蝕輕微,結垢嚴重部位管束外表面覆蓋一層褐色腐蝕產物。如圖4所示。
圖4 穩定塔進料換熱器E-205打開情況
換熱器E-205殼程為重整反應后的生成油,對換熱器減薄部位殼程垢樣進行能譜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換熱器E-205殼程垢樣分析結果
從垢樣分析結果來看,主要成分均為C、Fe、O、S,還含有少量Cl,腐蝕性介質主要為S、Cl,結合工藝流程,應是穩定進料中存在重整原料及反應過程中帶來的。
同時每次開工時,在對新鮮或再生后的還原態重整催化劑又必須注硫以降低其初活性(如圖1所示),雖含量較小,但隨著設備的使用年限會隨著腐蝕產物積聚。在有水存在的情況下,就會對后序流程中的設備及管線產生H2S+HCl+H2O酸性腐蝕環境[1-5]。
圖1 重整單元流程
從工藝流程來看,在正常生產中,重整反應為維護重整催化劑較高活性,要不斷補充氯,以維持催化劑的酸性功能。氯的含量受原料中水的影響,需要保證水氯平衡。而原料重石腦油中本身含硫,
從工藝變更情況來看,雖然后期(2012年開始)重整系統逐步增加了脫硫、脫氯、脫水工藝,而E-205A/B/C使用了30多年,期間重整工藝流程的多次調整,仍然造成E-205A/B/C殼程進料中含有一定的H2S、HCl、水,在低溫部位,會形成H2S+HCl+H2O酸性腐蝕環境。結合能譜分析腐蝕性介質主要為S、Cl。
根據設備超聲測厚來看,減薄部位均位于遠離換熱器殼程入口端相同部位的底部,其它部位均無明顯減薄情況(如圖3所示)。結合現場換熱器的流程,進口和出口處于同一端,腐蝕減薄部位在換熱器進出口的另一端,遠離進出口,應是物料流動至此,流速降低,均在相同部位聚集,腐蝕性介質沉積,對此部位長期腐蝕造成。根據現場宏觀檢查來看,減薄部位處均有擋板,擋板側及底部有大量物料沉積物,為物料流動受擋板的影響在此聚集。而換熱器E-205A殼程進口溫度40℃左右,E-205C出口溫度在120℃左右,殼程中的水分在低溫部位呈液態,也為在此部位形成H2S+HCl+H2O酸性腐蝕環境創造條件,腐蝕性介質長期沉積、在換熱過程濃縮,對沉積部位的殼體及接觸的換熱管束造成局部腐蝕減薄。
由于重整原料中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硫、氮、氧、氯等物質,在預加氫過程中會與氫反應生成H2S、NH3、H2O、HCl等,而重整反應催化劑通過硫、氯活化,硫、氯在反應器中會生成H2S、HCl,部分隨氣相進入循環氫,循環氫中帶水,在后續流程低溫及滯流部位,物料中的雜質混合沉積在殼程擋板及底部等死角處,在垢下產生酸性腐蝕,造成換熱器殼體的局部嚴重的腐蝕。反應方程式為:
(1)E-205A/B/C殼程進料中含微量H2S、HCl和H2O是腐蝕的來源;
(2) 換熱器的工藝流程及內部結構,造成換熱器一端形成盲端,有擋板的存在,物料在此部位易積聚,形成垢下H2S+HCl+H2O酸性腐蝕,造成換熱器殼程局部腐蝕減薄。
(1)控制好重整反應的水氯平衡,并提高脫硫、脫氯效果,避免過多的硫、氯隨工藝帶入下流設備中,對設備造成腐蝕;
(2)做好穩定塔進料的脫水工作,防止將再接觸罐V-204中的水帶入穩定系統,加劇設備的腐蝕;
(3)改善換熱器的工藝流程或內部結構,避免物料在換熱器殼程局部積聚,形成垢下腐蝕;
(4)加強物料腐蝕性介質的監測及換熱器殼體厚度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腐蝕泄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