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林涵 實習記者 翟保林
當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各成員國生效并取得不錯成效的時候,菲律賓還在為是否核準RCEP生效而爭論不休,落后的農業成為菲律賓各界的最大關切。
此情此景不禁讓菲律賓人懷念起20世紀60年代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老馬科斯)發動的“綠色革命”,此舉使菲律賓農業得到了充分發展,糧食唯一一次實現了自給,老馬科斯本人因而聲望倍增。60年后的今天,當他的兒子馬科斯也當選為菲律賓總統時,其領導人民開始了另一場“農業圖強運動”。隨著馬科斯就任農業部長,他有何計劃?菲律賓距離加入RCEP還有多遠?中菲農業合作前景如何?大家有著許多的疑問和期待。
曾有菲律賓經濟學家估計,如果菲律賓選擇加入RCEP,到2030年菲律賓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速將增加0.9 個百分點,RCEP 帶來的好處將幫助5%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但面臨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菲律賓目前仍然猶豫不決。
最大的原因是農業團體擔心加入RCEP 會給菲國內農業發展帶來滅頂之災。首先,菲農業生產成本遠遠高于RCEP 其他國家,國產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于進口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如果在此基礎上實現零關稅,外國農產品在菲律賓將會獲得更大的優勢,為求銷量菲國內貿易商必然降低本土農民的利潤,使菲農民貧困問題加劇,這對于菲律賓農業發展將是極為不利的。
其次,農業團體擔心RCEP 對于進口激增問題的應對措施。一般在國際貿易協定中會規定“如果簽約國面臨進口激增,可以提高一定數量的附加關稅。”但RCEP 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區域間貿易的自由性,因此在附加關稅設定方面較為謹慎,規定了上限額度。此舉引起了菲律賓農業部門的極大擔憂,馬科斯表示,菲律賓只有當農業的競爭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選擇加入RCEP 。
菲律賓農業到底呈現出怎樣的現狀,使得菲農業部門有著如此大的“不安全感”?
從2022年年初開始,俄烏沖突導致世界糧食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紛紛上升,“糧食危機”開始在全球蔓延,而作為世界主要糧食進口國之一的菲律賓率先受到沖擊。
根據估計,2022年菲律賓主要的兩種糧食作物大米和玉米供需情況不容樂觀。目前菲律賓國內食品價格已經大幅增長,漲幅大約在4.9%左右,特別是2022年6月漲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1%,國內食品通貨膨脹率達到3年來的最高值。
菲律賓農業落后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首先,菲律賓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并沒有想象那般優秀,農業發展面臨著“人多、地少”的局面,人均可耕種面積1.29 公頃,甚至低于中國的1.39 公頃;氣象災害也會使菲律賓糧食產量面臨大量減產。以2022年4月份的臺風“阿加頓”為例,對菲農業造成的損失達到7.2 億比索(約合8600 萬元人民幣),水稻行業受損最嚴重,占總損失的93%。
此外,菲政府的農業投資也存在極大的不合理。盡管菲政府在農業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菲農民生活依然貧困,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地位不高、能動性不足。農業設施也面臨著“灌溉系統建設嚴重不合理”“農場采后設施缺乏”“農業生產資料投入不足”等困難,這阻礙著農業生產率的提升,使菲律賓的農業生產成本遠遠高于東盟其他國家。
因此,對于新上任的馬科斯來說,政府必須制定一個農業發展計劃,確保菲農業有能力應對各種危機。這既是加入RCEP 的前提,同時也是促進菲律賓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早在競選時,馬科斯就把“促進農業發展,解決農業問題”作為自己的標簽,提出要改善菲律賓農民生活現狀,改變菲律賓農業投入不合理等問題,同時要降低糧食價格。于是,在兼任農業部長后,第一個工作日馬科斯就與總統府高級官員商討如何應對糧食短缺和糧價高企問題。

01/2022年6月30日,馬科斯宣誓就職并發表講話(圖源:The National)

02/中菲農業合作造福菲農民(圖源:新華社)
目前來看,針對該問題馬科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短期與長期計劃。其短期計劃的核心是確保2022年的大米和玉米供應充足,為每個家庭提供足夠且便宜的食物。具體來說,他認為政府要加大財政撥款、提高農業補貼,鼓勵菲律賓農民選擇糧食作物進行種植。為了獲得財政支持,他開始與菲律賓國會磋商希望國會能夠給予這項計劃更大的認可,同時他也會見了菲律賓的各界企業代表,希望企業能夠給予政府一定支持,特別是在資金方面。
關于長期解決方案,馬科斯瞄準了“菲律賓農民貧困”這一農業發展根源性問題,希望保證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的收入,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首先他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Masagana150 和200 兩種水稻種植計劃,兩者都會增加菲農民的收入。此外,他還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推廣Kadiwa 商店,該商店運作的核心是:“地方政府以較低的市場價格收購當地農民的農產品,對其進行加工,再以低價在Kadiwa 商店出售”。這不但為農民提供銷售渠道,也能夠避免囤積農產品導致的惡意漲價等行為。
總之,無論是“對于RCEP 的態度”還是“馬科斯的農業發展計劃”,其實都反映了菲律賓官方關于農業的共同認知:未來菲律賓必須減少國外農產品進口,轉而吸引外國先進技術,推動自身農業得到切實發展。因此就馬科斯目前作出的反應來看,菲律賓加入RCEP 還有一段距離,并不會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快,而這段距離的長度取決于馬科斯農業發展計劃的實際效果。
那么,面對一個希望得到的不再是“魚”而是“漁”的菲律賓,中菲近年來的農業合作有沒有契合菲律賓的關切點呢?
答案是肯定的。近年來中菲農業合作取得了驕人成績,特別是在“進口菲農產品”“對菲農業發展投資”等有利于菲農業發展的方面。目前中國穩居菲第二大農業投資來源地,雙方共同實施了中菲農技中心、阿格諾河綜合灌溉項目、赤口河泵站灌溉項目、1 萬噸大米援助項目等農業合作項目,意在幫助菲律賓解決“灌溉系統欠缺”“農業生產資料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早在馬科斯正式上任之前,中國就曾表示要幫助菲律賓渡過此次糧食危機,未來將加大對于菲農產品進口與農業投資。2022年7月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訪菲律賓,訪菲期間,雙方同意規劃“大農業、大基建、大能源、大人文”四大重點領域合作,在“大農業”合作方面“助菲實現糧食自給和農業現代化”。菲律賓官方對此進行了積極回應,馬科斯表示歡迎中國的農業投資,這是菲律賓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也是解決菲律賓農業發展問題的合適之法。
而化肥、灌溉系統、農業機械工具、農業生產資料等菲律賓農業的薄弱環節都將是未來兩國農業合作的焦點。相信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中菲農業合作領域將結出更多的甜蜜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