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濤,王佳杰
(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在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時代下,遼寧創新型省份的建設與深化需要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持續支撐與引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水平[1]。近年來,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績效盡管逐漸彰顯,但仍面臨著轉化能力不高、轉化效率低下、轉化流出嚴重、轉化渠道不暢、轉化制度障礙、轉化中介缺失、轉化鏈條割裂、對原始創新成果轉化與服務能力不足、轉化環境亟待改善等本地轉化困境。因此,不斷提高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規模、轉化效率和轉化效果,不僅是落實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動力,也是推進遼寧經濟發展全面振興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更是承載新舊動能持續轉化情境下遼寧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建構的重要引擎。
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鏈斷裂主要表現為專利化瓶頸、中試短板和產業化局限3個方面。
首先,“最初一公里”局限。科技成果轉化實踐說明專利數量或許并非衡量科研水平的終極標準,專利的商業轉化使用才是關鍵。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身存在著質量上的缺陷導致無法獲得轉化機會,另外,成果的突破性特征產生的概念驗證性難度導致無法進行實際轉化[2]。因此,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中國部分省市開始強化了科技成果“最初一公里”的支持力度,加速顛覆性創新。例如,廣東科技廳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前孵化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
其次,中試短板。中試環節主要是對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完善和提升,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也具有可能無法量產的高風險性。中間試驗的成功率不超過50%,這意味著有約50%的項目不能產生成果,或雖產生成果但在較長時間內不能進入工業性試驗或開發階段。從政府出臺的各種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來看,絕大數的政策工具都集中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研發階段和商業化階段,而投入到中試階段的經費明顯不足,導致孵化階段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裂痕。
最后,“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在于供需對接不暢。需求端主要表現為大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和引進新技術的主動性、不信任本地大學的科技成果質量;中小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弱,缺乏轉化的經濟和技術實力,資金和人才儲備缺乏;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成長緩慢,對科技成果需求不足。供給端癥結在于高校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和積極性,產業需求導向不足、難以市場化以及成果本身質量問題難以產業化。轉化過程困境根源在于創新成果由于不適合產業和市場的發展而無法轉化為生產力,抑或是由于轉化保障不足導致只能存續在實驗室檢驗階段,具體可歸因于應用試錯環境缺乏、孵化機制不暢、加速器缺失、中試艱難等。
遼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低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成果“全面、籠統”,缺乏對具體地區與產業發展的適應性與指導性。從成果存量而言,成果的技術儲備同產業現實需求尚有距離,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撐和服務[3];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體制機制障礙對遼寧高校的科技成果信任機制缺乏,不愿進行嘗試。遼寧高校存量科技成果既面臨著產業化導向不足,又面臨著概念驗證支持不足的尷尬。從成果形態上,遼寧高校科技成果大多處于實驗室、中間試驗等初步研究階段,較少有科技成果具備可實施性和利潤性的基礎,脫離產業技術應用。遼寧高校與本地產業科技創新協同脫節也導致高校無法進行新巴斯德象限上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從數據化視角而言,遼寧高校科技成果信息的孤島化現象明顯。目前,遼寧許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關單位等對掌握的科學大數據實行封閉管理,形成了科學數據資源的“孤島”,致使諸多極有價值的數據資源無法形成共享。另外,遼寧高校科技成果以數據或信息形態分散或滯留于高校內部、教育廳、科技廳等不同部門機構,無論這些科技成果在數量規模上如何擴張或者在增長率變化上如何顯著上升,都是以數據形式或信息形式封閉在相關部門機構內部,形成了事實上高校科技成果的信息孤島。
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中具有較大的自發性和隨意性,在市場化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機制亟待強化與完善的情境下呈現出本地化轉化規模偏小、轉化效率偏低、外地化轉化趨勢明顯的轉化特征。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不足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促進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服務缺失,主要表現為專業隊伍、技術經紀人、技術轉移轉化專家等優秀人才不足,技術經紀人專業管道不通;科技定制服務、科技成果直通車等專業化服務缺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企業能級的科技成果轉化協會發揮作用不夠充分。②促進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力度亟需強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亟需深化,成果本地轉化過程的應用試錯機制尚未建立起來。③缺乏促進成果本地轉化的平臺運營機制,孵化薄弱、加速器不足,平臺運營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相應機制尚未建立。④科技創新創業平臺與網絡機制亟待建立。遼寧科技創新創業平臺仍處于獨立運營階段,尚未建立起價值共創的網絡機制,導致整體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緩慢。
遼寧行業特色高等學校眾多,但是具有改變和引領行業發展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不多,具有國際影響力領軍型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缺乏,具有國內外顯著優勢的雙一流學科和專業稀少,能夠具有引領行業創新的科研人才偏少,能夠促進區域產業高速成長和引領行業發展的成果缺失,遼寧行業型特色高校整體上競爭優勢不足,競爭力不強。同時,遼寧產業發展整體上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缺少獨角獸企業的輻射性效應、缺少瞪羚型快速成長性企業、缺少可持續發展的隱形冠軍企業,沒有形成生命共同體。總之,遼寧行業型特色高校與其區域產業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亟待重構,擺脫行業科研特色不特和區域產業發展不旺的雙重格局。鑒于遼寧大量行業型特色高校與區域產業發展之間深度合作不足,導致這些行業型特色高校在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中面臨非常尷尬情境。這種僵局的打破需要在產學深度融合基礎上重構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路徑。
加快功能型平臺建設的關鍵路徑如下:①依托遼寧實驗室建設,集聚國內外尖端科研機構和省內高校的一流學科,布局建設遼寧高端研發與功能型轉化平臺,促進一批顛覆性科學技術的突破和集群涌現并衍生一批高精尖科技型企業。②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布局建設遼寧創新研發與功能型轉化平臺,推動競爭前沿技術、產業共性技術、核心攻關技術以及應用技術領域等的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③圍繞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短板布局建設遼寧特色研發與功能型轉化平臺,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基于科技成果轉化鏈而言,遼寧省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存在“最先一公里”“中試瓶頸”和“最后一公里”3個主要短板,據此可以布局建設促進遼寧高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或者分別建設相應的功能型轉化平臺。④加快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各環節所需要的經紀人體系,提升遼寧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能級與本地轉化能力。⑤布局建設依托遼寧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功能型平臺,對遼寧基礎研究形成有力支撐的推進機制,構建遼寧顛覆性創新涌現的金融支持機制和引導基金觸發機制[4],構建遼寧形成原始創新涌現的財政催化機制和原創重大成果及其轉化的協同攻關與協同轉化的能力生成機制。
基于遼寧科技創新基地資源整合,推動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路徑選擇在于:①構建遼寧高校和省科學與工程研究類科技創新基地的嵌入機制,形成原始創新網絡。根據遼寧雙一流高校和不同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結合遼寧省科學與工程研究類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契機,建立兩者的嵌入合作與協同機制。首先,建立協同發展的專門實驗室,以卡脖子技術需求為主要目標,促進突破性技術成果的涌現,爭取在個別領域實現原始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其次,基于遼寧不同高校的不同一流學科與科技創新基地不同重點實驗室嵌入協同構建遼寧專門實驗室或特色實驗室集群,集中突破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產出一批批具有話語權的硬科技,引領遼寧省高端產業發展。②放大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功能作用機制,建立“高校—科技創新基地—企業”多主體合作實驗室的協同研究機構。為此,圍繞創新主體、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制定相關政策體系和規章條例,提升遼寧科學與工程研究類科技創新基地原始創新能力,制定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生成規劃,尋求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機會,形成一批具有戰略性和引領性的科技轉化成果。③加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中建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首先,建立高校存量科技成果與科技創新基地內相關組織的對接機制,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可行性、中試乃至孵化前景評估;其次,建立高校增量科技成果與科技創新基地內相關組織的中試和孵化的合作機制,避免科技成果的擱淺;最后,建立高校、科研機構與科技創新基地之間鏈式整合機制,打造“研發、中試、孵化、產業化”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完整鏈條,徹底打通了從科研成果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建立高效、科研機構和科技創新基地之間的學術交流溝通平臺,構建遼寧省高校建立產業需求驅動的研發機制。④發揮高校在遼寧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中的支撐作引領。為此,首先,建立高校與省科技創新綜合信息平臺聯動工作機制,動態、實時地將高校優秀科技成果輸入到省科技創新綜合信息平臺;同時,建立科技創新綜合信息平臺優秀科技成果傳播機制與展播平臺,促進科技成果供給與需求實時對接。其次,建立高校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與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協同工作機制,通過科研儀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布局優勢技術領域并吸納高水平科研人才,做好科研攻關的“最先一公里”工作。最后,建立遼寧高校與東北科技大市場的互動溝通機制,拓展東北科技大市場的移動課堂功能,形成遼寧高校的“雙創”教育與東北科技大市場協同演化,同時,深化遼寧高校典型科技成果借助東北科技大市場展示平臺的傳播功能,放大東北科技大市場促進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的中介作用和調節機制。
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環境優化有助于推進良好本地轉化體系形成和本地轉化生態系統建構。為此,具體路徑為:①塑造并大力宣傳遼寧高校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典型科技成果和典型人物,促進高校科研工作者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意愿、態度和習慣,形成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的文化氛圍和情境;②圍繞不同行業和企業中長期和近期技術需求,制定促進遼寧高校技術本地化轉移轉化的法規、政策、資金投入和激勵等各方面的配套制度保障,鼓勵并激勵高校科研人員積極主動參與到遼寧不同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中去;③建立適合遼寧省情和產業發展情境的高校科研績效評估和績效撥款的激勵制度以及科技成果本地化轉移轉化的獎勵制度,同時,制定不同高校雙一流學科的定期學術會議制度,加強科學知識的交流互動能力,促進遼寧高校突破性技術理論研究能力;④構建遼寧高校與不同科技創新基地之間的交叉性合作與協同網絡機制,以催生和促進大批跨學科創新研究和本地化高端高技術以及未來產業需求導向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