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昌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甚至采訪前,就要盡量多了解采訪對象和新聞主體,掌握更豐富的背景資料,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與職業道德準則,善于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并恰當提問,與采訪對象實現良性互動,獲取更鮮活的采訪素材,最終寫出客觀翔實、生動而不拘泥的新聞稿件。這是新聞記者必須做好的功課。
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需要在恪守職業操守的原則下,盡量“想受眾所想,問受眾所需”,圍繞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與焦點,設計出兼顧各方需求而又不激進偏頗的問題,并適時提出,從而達到采訪活動的既定目標,確保新聞報道的吸引力。
在2014年第十八屆錦州農博會上,一位拄著手杖、斜挎背包的老人,圍著最大的一臺拖拉機轉來看去,引起記者的強烈興趣。上前一問,得知老人名叫楊德榮,來自錦州市太和區大薛鄉葛王碑村。于是,引出如下的現場提問式采訪——
“您老多大年紀了?”“87了,屬龍的。”
“我沒明白的是,您老87歲了,對農機具為什么這么感興趣啊?”“我侄兒整這個,我們爺倆都整這個。”
“你們葛王碑的農民對農機具都感興趣嗎?”“感興趣呀!都是機械化。”
這段文字源自當時的錄音報道。由于是展會現場而非新聞發布會,來不及縝密設計,所有的提問都是“隨機產生”,但“展會現場抓鮮活新聞”,卻是采訪前確定的報道宗旨。憑借“87歲老人要買大拖拉機”的獨特性和鮮活性,以及成功的“步步緊追”式的提問,新聞一經播出即廣受好評。
為使新聞報道中的主體更加豐滿,需要記者在采訪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擬定相對完善的采訪計劃,這是采訪成功的主觀保障。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對新聞主體中的“人和事”盡可能完整地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其中,有些資料來自采訪對象,有些需要通過互聯網檢索獲取;圍繞采訪主題做出相應的素材取舍后,再進行采訪話題與采訪結構的設計。
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表象到本質,是探究事物本源的規律,也是記者提問應遵循的要義。要明晰采訪主要目的,理清事件不同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明確采訪主題,對事件邏輯關系進行合理判定后,排列好具體提出的問題,按照既定順序實施有效提問。在采訪交流中,如果出現突發狀況,提問被中途打斷,要能夠迅速理清頭緒以便進行后續提問。這樣能確保按照采訪初衷展開采訪活動,為廣大群眾還原新聞事實真相。在提問中嚴禁太隨意,如果問題過多、范圍過大,這樣會導致被采訪者思緒混亂,對采訪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被采訪者一般是當事人或知情人,記者自身屬于求知者,更多的是在“吸收”信息。為了能全面提升采訪成效,采訪人員要端正提問態度,合理把控語氣。既要不卑不亢,也要親切自然,在口語化提問基礎上保持虛心求教的態度。記者在采訪中要最大程度尊重被采訪人員。高效化的采訪活動是人與人有效交流的過程,交流質量好壞,主要取決于提問階段是否處于和諧友好、相互尊重的環境中。
此種方式主要適用于兩類被采訪者,其一是相對熟悉的人,其二是社會經驗豐富且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員。前者由于雙方較為熟悉,太過客套會略顯生分。所以記者可以開門見山,直接進入采訪主題。雙方如同日常聊天一般,這樣能順利完成采訪提問任務。后者是由于被采訪者自身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與豐富的閱歷,當記者一開口,其便能敏銳探知記者提問意圖,記者無需用過多言語進行鋪墊、解釋,就能直接獲取想要采訪的內容。
在日常采訪活動中,新聞從業人員遇到的多數被采訪者在接受采訪時會出現些許緊張,還未開口表達便臉紅,說起話來連貫性不足,不知所云。還有部分被采訪者不能準確領會采訪的主要意圖。這時候采訪人員不能輕易放棄。記者要實施引導式提問,在提問過程中縮小問題范圍,明確提問方向。引導被采訪者逐步進入被采訪狀態中,在交談過程中找尋提問機會。
記者在采訪中要想獲取良好的采訪效果,前提是被采訪者樂于回答。但是受諸多因素影響,部分被采訪者存有較多顧慮,不愿意吐露事情真相。其可能會采取不合作態度。針對此類人員,記者可以實施激將法,以打破采訪僵局。
記者在采訪提問中要對各個細節進行合理把控。記者在開始提問時,要迅速判定中心問題,從容易回答的問題切入,循序漸進,逐步將被采訪者引入采訪主題中。常規采訪活動主要受時間因素與環境因素影響,記者與被采訪者交流時間有限。所以在采訪提問中,當談話偏離主題時,記者要通過婉轉的語言將采訪帶入正軌,避免消耗較長時間。當采訪活動進入收尾階段,有的記者會精神松懈,這是不可取的。記者應向被采訪者就相應材料進行復核,要求其補充遺漏的信息及進一步解釋關鍵信息,這樣能提升新聞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采訪提問技巧較多,記者要基于不同場合及不同對象,積極總結采訪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探究更多新的技巧。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強自身業務能力、政治素養,進一步豐富社會經驗,提高提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