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華
為“大主題”找到“小切口”,簡單地說,就是從小事切入,對宏大的主題進行微觀的表達,將抽象的內涵落腳于具體的人和事,再謀篇布局,烘托宏大主題。這樣可增強重大主題報道的可讀性,提升新聞輿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
那么,如何為“大主題”找到“小切口”?筆者結合實際,試從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細節等角度淺析寫作技巧。
如何對宏大的主題進行微觀的表達?最好的做法就是將具體的主題內涵落腳于具體的人,有了一個個典型人物才能有一個個吸引人的故事,惟其如此才能使主題報道真正活起來、生動起來。
我國新聞界著名學者李希光教授認為,在講故事新聞學里,人物高于主題。這就是說,找到典型人物,關注人物的命運與重大主題之間的關聯,再謀篇布局,烘托宏大主題,是為“大主題”找到“小切口”的良好途徑。
近年來,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務,取得巨大成就;承擔宣傳報道任務的新聞媒體,可施展的舞臺同樣大。
2019年是岫巖滿族自治縣脫貧摘帽的關鍵一年,在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關鍵節點,主流媒體如何在同題競技中脫穎而出?鞍山綜合廣播《鞍山新聞》節目的記者,從眾多的采訪對象中選取了徐忠國這個典型人物,徐忠國是一位淳樸的農民,他所在的岫巖滿族自治縣石灰窯鎮石灰窯村交通閉塞,沒有村集體經濟和致富產業,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徐忠國要養活年邁多病的父母,只能靠種田為生。2018年,鞍山師范學院扶貧駐村工作隊進駐石灰窯村,為徐忠國量身打造了“養溜達雞”的脫貧項目,從此改變了徐忠國的命運,他不僅脫貧致富,還解決了個人“老大難”問題。記者以徐忠國為采訪對象,采寫了錄音新聞《老徐今年喜事多,脫貧之后又“脫單”》,通過這個典型人物的脫貧故事,寫出了新時代鞍山黨委、政府破解“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經驗,也生動反映了鞍山精準扶貧的成果,成為“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的佳作。
在“大主題”中尋求“小切口”,就是將創造力和深刻性融入講典型人物的故事中,用真實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來折射宏大主題,讓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重大主題的內涵和意義,從而用見微知著的“小”唱響時代主旋律。
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如何拉近這個宏大主題與普通受眾之間的距離,讓普通受眾真切感受到其內在的價值,是新聞媒體面臨的重大課題。鞍山綜合廣播《鞍山新聞》節目的記者選取了“深藏功名65年,一生把自己交給黨的‘人民功臣’張貴斌”這個時代典型。老英雄張貴斌沖鋒無畏,解甲無求,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感人事跡和可貴品質正是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詮釋。記者據此采寫了通訊《深藏功名 堅守初心“人民功臣”張貴斌一生把自己交給黨》,使這一典型人物成為極富時代特色的教科書,凝聚起磅礴的社會正能量。記者通過勤跑、勤問、勤看、勤記,“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捕捉住典型人物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從而表現出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通過描寫典型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等,也使主題報道在更深層次上引起受眾的共鳴,從而凸顯重大主題的重大意義。
重大主題報道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宏大主題能否“落地”,而“落地”的關鍵在于選取的新聞事件是否足夠典型。這就要求記者既要吃透“上情”,胸有全局,還要了解“下情”,找準落點。從而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找到反映新時代新議題的好素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樹立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圍繞“可持續發展”調整產業機構,實施頂層設計。許多主流媒體對此都開展了大型報道,這些報道規模宏大,氣勢有力,結構豐滿,高潮迭起,承載的意義重大,社會影響深遠。不過,往往面面俱到、點到為止,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鞍山綜合廣播《鞍山新聞》節目的記者避開成就報道“大而全”的常用模式,選取了“世界鎂都”海城成立遼寧菱鎂礦業有限公司并于當天關閉了86座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鎂加工窯爐這一新聞事件為切入點,抓住海城“從當初的開礦賣山到如今的閉坑關窯還綠”的重大變化,全面反映了多年來將菱鎂產業作為經濟發展“主動脈”的海城,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打好生態環保戰役的壯舉,同時報道了海城重新對菱鎂產業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實現菱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60萬平方米礦山排巖場進行生態恢復,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北考察時重點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用實干描繪“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間”的生態畫卷。長消息《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世界鎂都”海城踐行總書記囑托》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引發了各行各業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思考,海城市菱鎂產業生態治理措施也成為其他城市學習借鑒的樣板。正是選準“小切口”,使重大主題的深刻表達和傳播效果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使這一報道集獨特性、樣本性、新聞性等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重大的新聞價值。
在采寫重大主題報道和人物通訊時,有些記者往往習慣使用概括性語言,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新聞報道中一些空洞和寬泛的描述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讓新聞報道更具真實性,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就需要將采訪聚焦在一個適當的點上,對新聞事實作細致深入的報道,同時善于捕捉并描寫出那些富有時代特征和個性特點的生動感人的細節,這樣才能讓新聞報道的內容久久地留在聽眾的腦海中。
比如防洪一線的最美睡姿、抗疫英雄的口罩臉,這些抓住生動形象、富有特點同時又符合新聞主題的細節,不僅可以精準地傳遞信息,讓新聞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可以對受眾的心靈產生巨大的沖擊。正如艾豐等著《記者的素養與技巧》書中所講的那樣:“這樣的細節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撼人心魄。”細節呈現著新聞的寬度,開掘著新聞的深度,彰顯著新聞的溫度,它可以使人歡欣鼓舞,激動不已;可以使人凄然淚下,哀惋欲絕;也可以引人哭、逗人笑、發人思。
正如讀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人,不會不為這樣的細節所打動:“很多人都發現,無論開會、作報告,他經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著肝部。”讀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不會不被這樣的細節所震撼:“那個犧牲了的戰士口中仍咬著敵人的半個耳朵。”就像穆青所說的那樣:“有時,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這就需要記者在描繪人物性格、事實場景、自然環境、展開情節等環節,少用概括性的語言,多用生動感人的細節。比如,《潮平兩岸闊——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篇新聞作品細節之一:“習近平、馬英九面帶微笑,面向媒體80秒鐘,兩只手始終緊緊握著。”長達80秒鐘握手,體現出兩岸人民血脈相通的濃濃親情。細節之二:“這次兩岸領導人會面,馬先生還帶了他自己最愛喝的‘馬祖老酒’給習先生。”“馬祖老酒”是臺灣的特產酒,中國人在親人團聚的時候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把家里最好的酒拿出來共飲。世界上那么多好酒,為什么要用我們自己家里的酒?因為這是家人團聚。古語說“濁酒一杯家萬里”,馬英九贈送酒的方式表達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用意。“馬祖老酒”更加深化了主題。
鞍山綜合廣播《鞍山新聞》節目的記者采寫的通訊《深藏功名 堅守初心“人民功臣”張貴斌一生把自己交給黨》,描寫人物形象時寫道:“94歲的退伍老兵張貴斌,穿著洗得有些褪色的舊軍裝,臉上鐫刻著深深的皺紋,但精神矍鑠、身板挺直。”褪色的舊軍裝和挺直的身板,讓人直觀地感受到老英雄“不改本色”的光輝形象。細節描寫能夠讓新聞報道由呆板變得靈活,由乏味變得生動,由抽象變得具體,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真實性和感染力。
總之,為“大主題”找到“小切口”,要求記者既要“上接天線”,又要“下接地氣”;既要“陽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注意從群眾身邊的變化切入,從群眾身邊的小故事開講,講清楚變化、講明白原因、講透徹政策,做到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故事講清大道理。運用新聞寫作的“十八般武器”,將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靈上,滲透到情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