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俏
近年來,我國有聲讀物市場火熱。人們可以通過傾聽FM、喜馬拉雅等各大音頻平臺獲得各類音頻,同時閱讀應用、視頻網站甚至是傳統出版行業也都嘗試進入有聲讀物的市場,而這必然會加劇市場的競爭。2020年相關數據顯示:一年閱讀4-7本書與一年閱讀8-11本書的用戶比例各占31.2%,與一年收聽4-7本書和一年收聽8-11本書的用戶群體比例高度近似,分析師認為,年均閱讀數量和年均聽書數量的分布特征相似,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聲書是居民在閱讀時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見,在數字化視域下,有聲讀物的發展前景良好。如何為用戶提供優質音頻,并以此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成為研究的重點。
在數字化視域下,有聲讀物主要是指以移動數字終端、磁帶、光盤或其他音頻方式為載體的,以聽為主要“閱讀”方式的,以書籍為主要閱讀對象或獨立策劃制作的,能夠通過播放器收聽、在線收聽或下載收聽的錄音制品。
我國數字化有聲讀物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新世紀初期,主要是以磁帶、CD、光盤為載體的實體出版,《紅樓夢》《魯濱孫漂流記》《十日談》等有聲讀物相繼出現,單田芳評書也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有聲讀物與傳統出版行業相結合,為人們貢獻了時尚、精美的音頻制品。第二階段為2003-2012年,大型聽書網站出現,并開始主導有聲市場。例如2003年由北京鴻達以太公司投資建設的國內首家聽書網站“聽書網”開通運行,開啟了網上聽書;之后“天方聽書網”“久久聽書網”“一路聽天下”等品牌不斷涌現,將聽書與互聯網相結合,極大拓寬了有聲讀物的受眾范圍。第三階段是從2012年至今,各類聽書APP盛行,讓人們聽書更加便捷。例如人們比較熟悉的懶人聽書、喜馬拉雅、蜻蜓FM等,讓人們通過智能手機可以隨時聽書,同時有聲讀物的內容也更加多元,有聲讀物的市場進一步拓展。
相關數據顯示,有聲讀物是居民在閱讀時的重要媒介,其發展前景樂觀。但是,從目前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其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例如,有聲讀物的內容不夠全面、錄制效果不佳、同質化傾向嚴重;聽書軟件的運營模式單一,盈利空間不足,影響了品牌的塑造以及平臺的發展;版權問題比較突出,有聲讀物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等。我國有聲讀物要想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必須解決上述問題,開拓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
在移動互聯時代,用戶對優質有聲讀物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有聲讀物平臺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獲取多樣化的內容資源,提高有聲讀物的制作水平,打造特色品牌,以滿足用戶對“聽”的需求。
首先,平臺應與傳統出版社或原創文學網站展開合作,獲取海量的內容資源,滿足用戶追求知識、娛樂消遣的多樣化閱讀需求。其次,培養高素質的主播,用聲音吸引用戶,保證有聲讀物的制作水平。最后,凸顯自身特色,打造商業品牌。平臺應在海量內容資源的基礎上,探索專業化、精品化的道路,走出同質化的誤區,提高用戶黏性,提升品牌效應。
當前,5G網絡的應用以及軟硬件開發的不斷推進,為我國有聲讀物市場的擴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用戶多元化的體驗需求,平臺應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務。
例如,目前用戶在“聽書”的過程中,樂于參與其中,與節目進行互動。因此,平臺可以進行技術升級,讓用戶可以在評論區與主播、聽友進行互動,甚至可以與“空降”的作者進行交流,增進聽書的樂趣。此外,還可以利用轉發、分享等操作,實現多平臺互動,以增加聽書的趣味體驗。此外,平臺還可以利用技術創新,構建多媒體交互閱讀情境,讓用戶實現視、聽、動結合,提升聽書體驗。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聲讀物平臺應拓寬運營渠道,開辟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實現利益最大化,支撐平臺的持續健康運行。
例如,廣告是平臺盈利的主要方式,平臺可以利用優質的有聲讀物,調整廣告時段差異化標價,吸引廣告投入,同時對廣告創意進行把關,把握好廣告投放的度,增強廣告盈利模式的運行效果。平臺可以打通線上線下的隔閡,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與實體出版商聯系,用音頻吸引用戶,促使用戶在線上收聽、線下購買。此外,平臺還可以展開跨界合作,例如與運營商、電商、網游公司、旅游景區等展開合作,拓寬盈利空間,提高平臺運營水平。
加強版權保護是實現有聲讀物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想做好版權保護工作,既需要政府通過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也需有聲讀物行業加強自律。例如,有聲讀物平臺在內容引入上應提高版權意識,做好版權審核,與正規圖書出版公司合作,配合相關部門打擊盜版;相關部門則需要出臺法律法規,加強監督檢查,依法打擊盜版行為,提高侵權成本,規范有聲讀物市場。
總之,數字化視域下我國有聲讀物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前景。因此,各個主體應相互協調,加強內容創作,提高有聲讀物的質量;積極引入技術,提高用戶的聽書體驗;拓寬經營渠道,完善平臺的盈利模式;加強市場管理,做好版權保護工作。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有聲讀物,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