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虹宇
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廣播新聞帶來了極大沖擊。若想獲得可持續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傳統廣播新聞必須立足于現實情況加強創新,找尋與新媒體廣播的融合路徑。當前傳統廣播新聞發展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業務單一,不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雖然傳統廣播新聞具有即時性、真實性、生動性等優點,所播報的內容能夠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但由于受限自身模式,無法與群眾進行高效的互動交流,不能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使新聞傳播達不到理想效果。二是傳統廣播新聞具有局限性、落后性。傳統廣播新聞歷經多年的發展和沉淀,已有較大受眾群體規模,但隨著新媒體廣播的發展,原有的技術缺陷問題日益突出,使得很多聽眾開始放棄使用這種技術水平差的新聞傳播方式。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媒體傳播形式和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走融合發展路線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比如基于網絡技術與電臺廣播技術相融合,產生了網易云電臺、喜馬拉雅等新型媒體廣播形式,這種結合產物起到引領媒體廣播發展的作用。雖然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技術的更新換代,但傳統廣播新聞依然在廣播行業中占據主流地位,無論新媒體廣播展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都不能取代傳統廣播的地位。也就是說,新媒體廣播的發展應固守傳統廣播的主流地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實現優勢互補。
傳統廣播新聞之所以能在廣播行業中占據主流地位,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與認可,與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原則是息息相關的。正因為其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強化輿論的正面效應,才使得傳統廣播新聞能夠保持住自身的主流地位。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傳統新聞廣播應認識到新媒體廣播的發展特點,在與之融合過程中需要繼續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明確職責和使命的基礎上引導輿論走向,從而借助新媒體廣播優勢將新聞輿論效果最大化,以推動廣播新聞的健康發展。此外,在收集和整理新聞資料時,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善于借助民眾的力量挖掘新聞事件,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準確把舵輿論導向,加強對新聞內容的創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播報具有正確輿論導向的新聞,以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在新時代環境下,傳統廣播新聞要想走出發展困境,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特別是要加強與新媒體廣播行業的互動交流。傳統廣播新聞具有即時性強和真實性強的優勢,但傳播方向單一,傳播形式不靈活,嚴重影響了新聞傳播效果。而新興廣播媒體具有傳播生動性、活潑性、靈動性強的優勢,但嚴謹性不足,不能取得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
由此可見,加強廣播行業的互動交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二者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彼此的競爭優勢,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因此,可以考慮為傳統新聞廣播和新媒體廣播構建交流互動平臺。比如傳統廣播新聞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并利用公眾號來豐富新聞內容,為受眾細致、深入地剖析熱點新聞事件。而新媒體廣播則可以加強與傳統廣播新聞的合作,借助其公信力、影響力來推動自身發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時代對傳統廣播新聞提出的要求,也是傳統廣播新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換句話說,傳統媒體新聞只有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出一套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傳統廣播新聞繼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支持。
第一,積極找尋合作契機,加強與新媒體行業的合作交流。通過借助和新媒體廣播互動的平臺,不斷豐富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以突破自身發展的單一性、單向性等劣勢。
第二,在與新媒體廣播進行合作時,需要加強對市場變化情況的研究,科學合理地使用新媒體技術,以保證與新媒體廣播的精準融合,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效益。
傳統廣播新聞與新媒體廣播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科學把舵輿論導向,才能使傳統廣播新聞得到全面發展。就現實情況而言,民眾更喜歡時效性強、容量大、密度高、內容豐富的精品新聞,希望能更加快速、便捷地了解新聞梗概。而新媒體廣播新聞雖然能在形式和內容要求上滿足民眾需求,但很可能會誤導輿論,甚至使民眾對新聞內容本身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而與傳統廣播新聞相融合則可以有效改善這一情況,尤其是借助傳統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使民眾相信新聞內容,愿意就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傳統廣播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效率,又能提高新媒體廣播的地位。由此可見,利用傳統廣播新聞和新媒體廣播相融合的方式,能夠強化輿論影響力,而且更能了解民眾觀看新聞的多樣化需求,制作出滿足民眾需求的新聞節目。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給傳統廣播新聞發展帶來極大沖擊,迫使傳統廣播新聞必須擁抱新媒體技術,加強與新媒體廣播的融合。傳統廣播新聞的主流地位和權威性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新媒體廣播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傳統廣播新聞所需要的,加強二者優勢互補,可以推動二者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