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磊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正在逐漸改變廣大攝影工作者尤其是新聞攝影記者的工作方式。同時,隨著信息多元、觀念共享時代的來臨,一些新攝影、觀念攝影甚至實驗藝術等創新的表現方式也在逐漸對新聞攝影工作者在新聞攝影的選題和表現方式等方面產生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跨界”進入無人機領域,航拍無人機的價格大大降低。同時,隨著技術的融合和進步,無人機變得越來越輕量化,在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時,其操作的便利性和便攜性也逐漸提升。
航拍無人機的普及,除了為廣大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航拍需求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為一些日常新聞的拍攝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拍攝角度。在無人機技術被大量應用以前,拍攝高角度俯拍照片需要依靠高大建筑物、腳手架甚至動用直升機進行航拍,而無人機技術的應用,使得高角度俯拍照片的拍攝活動變得非常簡單。
早期拍攝全景照片,需要三腳架、全景云臺等設備,拍攝時要嚴格控制色溫、曝光、焦點等拍攝數據,并且依靠精細的后期制作來合成全景照片。360全景相機的出現,使得拍攝全景照片變得更加便利,任何一個人經過簡單的學習,就可以操作全景相機進行拍攝,很多型號的全景相機甚至不需要煩瑣的后期合成和修改就可以直接輸出全景照片。在傳統方法拍攝全景照片時遇到的燈光、云朵等景物和光線的變化導致拍攝失敗的問題也被一些功能強大的360全景相機完美解決。與原有的拍攝設備相比,很多型號的360全景相機不僅節省了照片的拍攝、制作時間,在便攜性方面也是傳統拍攝設備望塵莫及的。
隨著手機攝影功能的日趨強大,專門應用于手機的手持拍攝穩定器即手持式手機攝影云臺應運而生。手持式手機攝影云臺不僅可以通過增強手機拍攝時的穩定性來獲取更清晰的照片,還可以在拍攝視頻時防止畫面的抖動和搖晃。
因為手持式手機攝影云臺的出現,使得手機在一些拍攝精度要求不高的拍攝任務中可以替代單反相機進行拍攝。使用手機完成拍攝任務時,不僅可以避免攜帶單反相機機身和大量鏡頭的負重,還可以在拍攝后快速將照片共享至互聯網。對于一些拍攝點位不固定或者需要隨時發稿的拍攝任務,手持式手機攝影云臺和智能手機的組合可以完美地滿足發稿時效和靈活機動的要求。
1995年,東村藝術家集體創作的觀念攝影作品《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成為中國行為藝術的里程碑式作品,幾乎是中國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觀念攝影作品。1996年,攝影家榮榮在北京創辦《新攝影》雜志,標志著“新攝影”在中國正式誕生。
從誕生之日起,“新攝影”就是“區別于傳統攝影的另一種攝影方式”,在這種攝影方式中,攝影作品可以是使用特殊器材成像的傳統影像,也可以是觀念先行的擺拍作品,為了表達攝影師的觀念,甚至可以使用職業的演員來完成攝影作品的創作。
“后攝影”是“攝影之后的攝影”的簡稱,是以當代藝術家邱志杰教授為代表的藝術家群體常用的攝影表現方式。與“新攝影”相比,“后攝影”的表現方式更加多樣。“后攝影”可以是過期膠卷營造的荒誕效果,也可以是同類照片累積到一定數量的“重復力量”,甚至還可以是沙龍攝影圈里慣用的光繪等表現手段。
第50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中國攝影師的獲獎作品《中國動物園》就使用了“后攝影”的表現手法,故意使用成像較差的LOMO相機和過期膠卷拍攝,最終的照片呈現出色彩怪異、影調陰郁的效果。雖然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這組照片連最基本的技術要求都達不到,但是作者故意營造出的氣氛,恰好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傳達給了受眾,達到了需要的傳播效果。
“私攝影”的概念起源于1986年,是“私人紀錄攝影”的簡稱。照片以日記化的手法拍攝記錄。相比注重構圖、色彩的傳統攝影,“私攝影”更在乎個人情緒和意念的傳達,其他的都成為次要的東西。
新浪圖片的一組表現青年創業的照片雖然是攝影師拍攝,但是模仿被攝者自己的視角,圖片說明也用第一人稱敘述,于是這組新聞圖片就具備了“私攝影”的特征。
近年來出現的新設備普遍具有便攜、易操作、便宜、智能化程度高的特點,這些新設備的廣泛應用除了使專業攝影工作者的拍攝活動變得更加簡單、高效,同時也降低了很多高難度拍攝任務的技術門檻,使“人人都是攝影記者”成為可能。
新思維和不同藝術門類間的融合,為新聞攝影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和表現形式拍攝新聞照片,可以讓照片更有沖擊力,也可以讓照片的傳播性更強。
新技術和新思維不僅給廣大攝影工作者尤其是新聞攝影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帶來很大改變,也為新聞攝影的表現和傳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參考。但是,這種變化不會改變新聞攝影的本質。
無論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如何變化,新聞攝影永遠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失去了新聞屬性,拍得再好,傳播范圍再廣,也只能成為攝影作品,而不能稱為新聞作品,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在新技術日新月異,新表現手法層出不窮的時代,廣大新聞攝影工作者和新聞記者更應清楚什么才是新聞攝影的使命,任何創新的技術和思維,都只是服務于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這一目標,只有堅持正確方向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