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曲珍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洛扎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山南 851200
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與非洲豬瘟病毒(ASFV)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為了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概率,要在早期做好預防工作,以此來阻斷病毒的傳播。
野豬、家豬都是ASFV 的天然宿主,ASFV 在非洲的傳播由非洲野豬、家豬、蜱形成一個復雜的循環模式,而在我國地方性流行地區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即豬與豬的傳播方式及沒有疣豬參與的家豬與蜱的傳播方式,具體傳播時可以通過口、鼻、氣溶膠。在脂質溶劑、洗滌劑與氧化劑中ASFV 極易失活,為有效地處理被這種病毒所感染的豬糞,需要在4 ℃的條件下使用1%或5%的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進行為期0.5 h 的處理,建議采用殺蟲劑來撲殺蜱。非洲豬瘟季節性明顯,夏季傳播、暴發緩慢,多在秋冬季節暴發與流行[1]。
該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2 ~20 d),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控的難度。一旦發病病程相對較短,臨床癥狀表現也比較多,主要是因為傳染途徑不同,如果是急性發病死亡率高達100%。急性感染的病豬體溫會突然高達42 ℃,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有部分病豬有分泌性黏性物出現在眼部,并伴有咳嗽的情況;如果是慢性的會表現出生長發育遲緩,偶爾會表現出高溫癥狀,如果是母豬會出現流產。
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基本為10 d,且豬受個體體質差異、生長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不同生豬在潛伏期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個體豬實際患病程度也存在明顯區別。
急性、最急性發病病癥基本相同,也存在高燒不退的情況。病豬在發病初期會出現精神萎靡、無法站立、食欲降低的情況,在病豬眼部會存在結膜炎情況,眼部會出現嚴重充血且存在黏性分泌物,且還會誘發嚴重腹瀉、血便、出血性腸炎。
對于慢性發病的病豬而言,臨床癥狀多出現在關節皮膚和其他部分,體溫變化不規則,由此會導致在關節部位、一些器官上出現壞死性病變。慢性發病的病程一般比較漫長,有時會長達數月,很難察覺,臨床表現盡管為生長發育不足,但是病豬體內所具有的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由此會通過接觸等方式來感染其它豬群,相應地會擴大感染規模[2]。
當下,血清學、病原學是檢測非洲豬瘟的兩種常見方法,其中病原學有熒光法、直接免疫熒光法等,血清學有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等。而熒光法在我國比較常用,其特性、靈敏度都比較高,檢測結果更具可靠性、準確性,然而在實際操作時,檢測人員在規范操作行為時需要嚴格根據既定的程度,防止交叉感染,如此才能獲得相對準確的檢測結果。
消毒能夠有效地預防非洲豬瘟,因此做好日常消毒工作至關重要。在消毒過程中所用到的藥劑必須從正規單位、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嚴格根據防疫站的標準來重新配比消毒劑,若消毒劑濃度不高則極易滋生病毒,不能有效地防控疾病。在消毒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每個場所的死角,在夏季溫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消毒劑的濃度可以適當地增加,完成消毒工作以后還需保持良好的通風。
最先發現疫病的當屬養殖戶,為此在基層農村地區需要相關部門積極地開展宣教工作,指導養殖戶形成正確的防疫意識。一方面,在知識宣傳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的作用,如廣播、報紙、刊物、新媒體等,幫助養殖戶能夠正確地認識非洲豬瘟和基本臨床癥狀;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切斷疫病的傳播與蔓延,就需要養殖戶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來充分保證養殖場的安全;除此之外,針對那些地區比較偏遠的養殖場,養殖戶更需要具有強烈的疫病防控意識,禁止接觸野豬、家豬。
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堅持疫情、輿情兩手抓。宣傳部門要加強跟蹤,防止疫情變成輿情。既要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動態,第一時間采取應對措施,又要堅持權威發布、正面宣傳,引導公眾科學認知,同時繼續在社會、群眾中開展防控宣傳,形成群防群治的社會氛圍。要采取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線上”新媒體聯動。圍繞主題主線,策劃專欄專題,通過新聞報道、文藝作品、公益廣告等形式,向群眾宣傳問題危害性,治理意義、目的與措施,形成強大輿論氛圍,增強群眾自覺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促進問題解決。發揮“三微一端”等新媒體作用,運用線上調查、網絡直播、微信課堂等,開展視頻推送、線上展覽、有獎答題,廣泛宣傳優秀品德,宣傳闡釋相關制度規定,宣傳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樹立一批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先進典型,讓廣大群眾學有標兵、趕有方向,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非洲豬瘟防控的認識。“線下”全覆蓋宣傳。通過拉橫幅、做展板、流動宣傳車、村村“大喇叭”,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廣場宣傳欄、電子大屏,開展知識宣講、現場咨詢;發動網格員入戶宣傳,在各樓道口張貼宣傳海報[3]。
綜上所述,由于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很高的傳染率、死亡率,再加上已經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為此必須引起各地區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還需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