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增芳,李 艷,艾麗霞,田煒芹
1.吉林省撫松縣新屯子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撫松 134522;2.吉林省撫松縣興參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撫松 134523;3.吉林省撫松縣撫松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撫松 134500
近年來,養牛業前景看好,隨著養殖帶來的可觀收入,規模養殖逐漸取代農村散養。據筆者走訪調查,在養牛業中危害最嚴重的就是犢牛大腸桿菌病,而且此病發病快,死亡率高。犢牛大腸桿菌病又叫犢牛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犢牛以腹瀉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筆者介紹一下此病的預防與治療,希望給養牛戶帶來幫助。
本病多數發生在出生10 日齡以內的犢牛,主要經過消化道感染,由于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當飼養管理不良、畜舍不衛生、畜舍通風不暢、畜舍陰冷潮濕,都可以引起該病。另外臍帶或子宮內感染也有可能,病菌隨糞便、尿液及分泌物散布到外界,還會引起新的感染。
該病潛伏期短,甚至幾小時,犢牛迅速進入衰竭狀態,出生后當日死亡。個別犢牛發病持續數日,經過治療,可治愈。患畜主要特征為下痢,最初糞便為黃色粥樣,繼而變為液體狀,白色伴有泡沫,排泄物中偶見未消化的乳汁及凝血。犢牛初期排便努責艱難,后期肛門失禁,尾根部位均被稀便污染。臨床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敗血型、腸毒血型、腸型。
主要發生在出生后1 周齡以內的未采食初乳的犢牛。病程短促,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0 ℃,犢牛精神高度沉郁、糞便稀薄、喜臥,不吃奶。病程短者未見腹瀉,數小時內死亡。
該病主要發生在10日齡左右吃過初乳的犢牛。主要表現為腹瀉、脫水,病程稍長者會出現精神不振,眼球下陷,視力減弱,呼吸淺表,被毛無光,死亡率可達70%左右,該型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該型在養殖實踐中很少見,主要發生于7 日齡以內吃過初乳的犢牛,臨床癥狀不明顯,死前往往出現體溫稍高、腹瀉,個別犢牛表現為興奮不安等神經癥狀。
犢牛大腸桿菌病多數發生在1 ~2 周齡內的犢牛,感染該病菌后,通過排便情況可做出初步診斷。實驗室剖檢可見皺胃、小腸、直腸黏膜充血、出血等卡他性炎癥變化,肝和腎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4.1 做好牛舍消毒及衛生,糞便要及時清理,做到干凈整潔,不讓產后的犢牛舔舐污穢物(糞便及污水等)。牛舍地面保持干燥、清潔,消毒藥物可選用5%的來蘇爾對牛舍進行噴霧消毒。
4.2 產前做好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加強運動,母牛要定期清洗乳房,這樣可避免犢牛產后因吮吸母牛乳房造成污染,繼而引起大腸桿菌病。
4.3 牛舍冬季要做好保溫及通風,避免潮濕、陰冷,新生犢牛易受寒冷和潮濕刺激而引起該病。
4.4 當牛舍環境條件惡劣時,新生犢牛應轉移到溫度適應,條件較好的牛舍進行隔離,采取人工飼喂。
4.5 對懷孕母牛加強飼養管理,給予充足的營養。
4.6 對產后母牛要飲用干凈的清水,禁止飲用臟水,冬季最好飲用溫水。
4.7 對產后的犢牛盡早補充初乳,這樣可以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
4.8 預防該病最佳的方法是接種特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滅活疫苗。
根據本人的多年臨床經驗,為大家推薦一些西藥及中藥針對“犢牛大腸桿菌病”的治療方法。
5.1 犢牛出生后投服速效磺胺脒10 ~20 mg/kg,連續服用3 d,可有效避免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5.2 可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灌服,2 ~3 次/d。
5.3 大蒜酊對治愈大腸桿菌病效果顯著,具體用量為犢牛20 mL/d,灌服3 次/d。
5.4 乳酸桿菌素及嗜酸菌乳對該病的預防及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主要利用特異性的噬菌體及大腸桿菌病癥副傷寒血清,效果也很好。
5.5 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效果顯著。土霉素、鏈霉素、新霉素等均可適用,初次劑量20 ~50 mg/kg,12 h 后用量減半,連續服用3 ~5 d。也可用氯霉素注射液5 mL/次,肌肉注射,2 次/d。在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的同時,可灌服適量的魚石脂乳酸溶液,具體配制法:魚石脂20 g、乳酸2 g、蒸餾水90 mL 調制而成,將該溶液取一羹匙灌服,2 ~3次/d。
5.6 口服痢特靈,按5 ~10 mg/kg,2 ~3 次/d。
5.7 犢牛大腸桿菌病,經過1 ~2 d 后即可出現嚴重的脫水現象,這時應及時輸液。可采用0.9%生理鹽水、5% 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1 000 ~2 000 mL/次,1 ~2 次/d。如果脫水嚴重,可內服5 ~10 g 次硝酸鉍或者10 ~20 g 活性炭,病情嚴重期間可注射強心劑,推薦使用樟腦葡萄糖酒精溶液,既有強心作用,也可以預防敗血癥的發生。
5.8 在病情不嚴重的情況下,也可采用下列中藥治療方法。
5.8.1 黃芩30 g、厚樸20 g、黃柏30 g、砂仁20 g、白頭翁30 g、澤瀉25 g、黃連20 g、豬苓20 g、蒼術20 g、枳殼25 g,將上述中藥混勻研制成粉末狀,用開水攪拌均勻,待涼后灌服,1 次/d,連續3 d。
5.8.2 白頭翁25 g、黃連20 g、炒建曲20 g、炒山楂30 g、炒麥芽25 g、龍膽根20 g、黃柏50 g,加水600 mL,用小火煎熬至溶液為100 ~150 mL 為止,晾涼后灌服,1 次/d,連續3 d。
5.8.3 個別農村養牛戶采用馬齒莧30 g、車前草30 g、韭菜20 g、椿白皮50 g,混在一起搗碎,加水適量,一次性灌服,也有一定的療效。
上述中醫治療方法,效果較慢,多用于犢牛發病初期,且患畜病情不是很嚴重的前提下,所采用的醫治辦法。
綜上所述,在養牛過程中,首先要對牛舍環境衛生、傳染病、飼養管理等各方面嚴格把關,采用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只有科學養牛才會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