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四川眉山 620860
畜牧養殖動物通常會因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產生損傷,細胞結構紊亂,如果放任其發展,會造成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畜牧養殖動物疾病分為較多種類,包括傳染性疾病、普通疾病、寄生蟲疾病等。對于養殖動物來說,普通疾病雖不致命,但是發病率卻相對來說較高,一般養殖動物發病都在眼部和四肢,而且病因較為復雜,如內科病多源于泌尿系統和呼吸道、消化道等,且均由病毒或者真菌引發。因此,動物疾病不僅類型多,而且傳播迅速,在治療上存在很大難度。所以,養殖動物病因亟待深入分析,采取相應防控措施,促使畜牧養殖動物健康成長。
寄生蟲的生長要通過一些營養物質才能夠得到成長,比如說從外界或寄生內部獲得營養材料,不僅影響到寄生蟲的成長,還可以傳播疾病和病毒,威脅到家畜的安全和健康。寄生蟲分為兩類,一類是體外寄生蟲,另一類是體內寄生蟲。
畜牧養殖動物普通疾病是指在飼養過程中最為常見且容易發作的疾病。通常情況下,普通疾病可分為內科疾病和外科疾病。最為常見的有腹瀉、感冒、骨折等,但是常見疾病發病較為頻繁且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不過治愈較為容易,不會對動物身體造成較大危害,所以,對普通疾病開展預防可以減少動物患病概率。
相對于普通疾病和寄生蟲疾病來說,傳染性疾病具有較強的危害性,危害群體較為廣泛,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治療,就會迅速擴大傳染范圍,造成更大的危害。比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比如肺結核病,會傳染給整個動物群體,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傳染給人類,破壞人類身體健康。
很多藥物雖然主要成分相同,但如果沒有按照正確的途徑給藥,會造成藥物失效或實際利用率降低。如在治療家禽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時,體外藥敏試驗顯示硫酸慶大霉素對該菌株敏感,故就選擇慶大霉素進行治療,而慶大霉素屬于氨基糖苷類藥物,若選擇飲水或拌料進行口服治療,藥物在腸道基本不會被吸收,從而導致菌血癥型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基本無效,相反如果通過注射方式給藥,治療效果將非常明顯[1]。
為了降低動物疾病發生率,保障動物健康生產,養殖戶通常會在動物飼料中添加大量的保健藥、激素藥、抗病毒藥、抗生素藥,而這不僅會使動物體內產生抗藥性,影響動物自身免疫功能,而且會極易造成藥物殘留,對動物產品質量造成不利影響。而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兩方面有關:客觀方面,養殖戶思想觀念落后,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獸藥經銷人員夸大宣傳,基層防疫宣傳不到位等;主觀方面,養殖戶缺乏長遠眼光,只計較眼前利益得失,對養殖環境、養殖設施導致動物疾病的發生缺乏了解,而這一現象在基層散養戶或中小規模養殖戶中普遍存在。
一些動物疾病發生時,主要是受到先天性的疾病影響,比如動物的遺傳病和抗藥性,使其受疾病的侵襲。大部分動物疫病具有一些遺傳影響,比如說攻擊性較強等因素,這一系列疾病通常以外顯形式而存在。其實這些動物疾病原因很常見,但難以克服,影響較小。
在畜牧養殖中,可能會有部分人為因素致使動物發生疾病。人為因素即使不會從根源上引發動物發生疾病,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疾病發生變化。比如,在飼養動物時,一些飼養員沒能準確掌握用藥常識,當動物發生疾病時無法科學合理地采用藥物治療,導致治療效果欠佳,嚴重時會使病情惡化。部分動物飼養基地存在飼養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沒有將管理措施標準化,在養殖過程中更無從體現專業化和規范化,從而加大了動物感染病菌的概率。比如,一些動物飼養人員環境清理得不夠徹底,工作效率較低,無法很好地完成飼養任務[2]。
由于動物的生長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所以要求養殖者在養殖上要注重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進行養殖。不僅在畜牧業的生長環境上,還要在食品的供給上。在生長環境上,無論是環境溫度,還是各種通風條件都要保證適宜適度。在食品供給上,飼料要保證整潔安全,既要適量,又要保證給予動物的營養。水是生命的源泉,動物的喂養過程中同樣離不開水。其次,對不同動物的生長習慣,要尊重其成長規律。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案進行養殖,使動物健康營養地生長[3]。
隨著機構改革的不斷推進,鄉鎮畜牧獸醫站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當前鄉鎮畜牧獸醫站大部分都合并到鄉鎮農資服務中心,這也導致鄉鎮畜牧獸醫人員大幅縮減,在職人員往往身兼數職。而當前動物防疫工作主要以屬地為單位開展,但是以現在的機構組織形式開展動物疾病預防工作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雖然當前各區市都成立了疾控中心,也隨之建立了基層監督站,但是基層監督站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其工作主要以指導、監督、管理為主,而具體的防控任務還是主要由鄉鎮畜牧獸醫站承擔。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強鄉鎮畜牧獸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可以從外引進專業的畜牧獸醫人員統籌負責鄉鎮動物疾病預防工作,對轄區養殖戶、村級防疫員進行業務培訓及知識宣傳,以此來切實提高轄區養殖戶及村級防疫員的防疫意識及防疫能力,確保上級制定的動物疾病防控任務得以有效落實。
動物飼養條件直接關系著飼養成果,在飼養時要做好飼養條件管理工作。作為動物飼養工作的基礎,務必要保證飼養條件優越。要合理選取養殖場場址,盡量選取地勢偏高、通風較好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因為養殖場通風良好就會阻礙細菌滋生,并有效遏制疾病傳播。而且在保證飼養環境良好的情況下,養殖人員還要不斷完善環境,保持環境衛生,定期對動物的居住場所消毒。要按照消毒流程嚴格執行,并且要全面掌控飼養環境,科學采用飼養設備,定期維護排污、通風、取暖等相關設備,保證其穩定運行,避免病毒與真菌等大量滋生,進而優化飼養環境。要想做好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防控工作,務必要加大常態化監督管理力度,因為動物發生疾病會存在一段時間的潛伏期。要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情況一定要立即隔離,以免疾病擴散。
政府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并設立專項扶持基金,鼓勵轄區大、中、小型養殖場積極轉變自身養殖模式,向綠色生態養殖轉變。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轄區養殖場加強檢查,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污染嚴重、防疫條件不達標的養殖場,要堅決對其加以取締[4]。
為了更好的做好傳染病預防工作,在防治工作中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發動周圍群眾一同做好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積極采取防治性措施,以消除其流行因素,達到防患于未然。首先 ,應該根據當地防疫規劃,積極制定防疫計劃,并對其執行情況進行指導;其次,應大力推廣“預防為主”的方針,并做好有關防疫知識的宣傳,積極探究動物防疫方式方法;第三,要指導養殖戶做好飼養場、畜牧場的建設工作,進行積極的預防消毒、清潔衛生,并針對飲水池、糞便尸體處理場地等加強衛生監督與檢査;第四,應積極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就某些畜禽疫病進行檢疫,對于檢出患病的畜禽,需做好隔離與治療工作;最后,如畜禽發生寄生蟲病或傳染病,應給予迅速診斷,并及時采取隔離、治療、消毒等防治工作,避免病原的擴散。
獸醫臨床上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還有很多,在這里無法逐一描述,只是要提醒大家,如果碰到難以治療的疾病時,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原因,找到病因的癥結所在,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